首页 百科知识妈祖文化在天津的传承与庙会特色

妈祖文化在天津的传承与庙会特色

【摘要】:唯娘娘庙庙会有耍会刘景周这个题目不是笔者的断语。李光庭所说的“惟娘娘庙有庙会”,我理解就是唯娘娘庙庙会有耍会,因为其他各庙都有“酬神演戏之日”,只是日期不尽相同,等于说各庙都有各自的庙会,但他庙庙会只有演戏,而惟有娘娘庙庙会才有各种“把戏”。是因为对娘娘庙特别重视吗?我个人认为,是娘娘庙庙会受了皇会的传承而然。虽然林亭口的娘娘庙并没有祀奉海神娘娘,但其对于皇会的承继模仿是显而易见的。

唯娘娘庙庙会有耍会

刘景周

这个题目不是笔者的断语。这是清代宝坻县林亭口人李光庭老先生,在其所著《乡言解颐》一书中偶然提到的。此书乃李先生晚年“追忆七十年间故乡之谣谚歌诵,耳熟能详者”之作。书前有其自识,作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他在“寺观”一节中说,“圣人以神道设教……梵刹之称,由来旧矣……虽二十五家之里,尚有五道庙、七圣祠,况林亭之巨镇乎。在东栅栏外者为火神庙,有明嘉靖四年重修碑记,南向。中为戏楼,楼下为中门,无事不开,常行东西旁门。东西为钟、鼓楼,竖旗杆二。内抱厦七间:东三间殿供三皇,俗谓药王,西三间殿供女像三尊,俗谓子孙、痘疹、眼光娘娘,故呼之为娘娘庙。”“其酬神演戏之日:……娘娘庙四月十八……各庙演戏,惟娘娘庙有庙会,其自各庄来者,自作把戏。惟张家庄之耍铁叉、打吵子鼓,及车辕轴之转悠悠为最。本街则胯鼓、钟幡、耍坛子、五虎棍,后添台阁、背阁、踏高跷。外来赶庙者,偶有女筋斗、绳戏、马卸、刀山等戏。阗街塞巷,举国若狂……”

李光庭所说的“惟娘娘庙有庙会”,我理解就是唯娘娘庙庙会有耍会,因为其他各庙都有“酬神演戏之日”,只是日期不尽相同,等于说各庙都有各自的庙会,但他庙庙会只有演戏,而惟有娘娘庙庙会才有各种“把戏”。

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各庙庙会只演戏,唯娘娘庙庙会有耍会呢?是因为对娘娘庙特别重视吗?我个人认为,是娘娘庙庙会受了皇会的传承而然。皇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独特的仪程。要设摆,要接驾,要巡游,要进宫,这仪程是沿街流动的。其他神位庙会,只在庙内享祀,香客是聚会于一地的,庙前搭台演戏,也把香客集中一地,适应定位进香形式。虽然林亭口的娘娘庙并没有祀奉海神娘娘,但其对于皇会的承继模仿是显而易见的。(www.chuimin.cn)

天津的皇会,一方面作为民俗活动,向邻近的地域伸展、流布,另一方面又作为官方的封敕,把帝都的雅文化纳入民俗活动中来。提升了品位档次,展现了独特的畿辅文化特色。比如娘娘巡游乘坐的辇。一个辇字,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没有妈祖乘辇的存在,在汽车时代的今天,恐怕没有人理会这个辇字了,它只能静静地待在字典里。也正是妈祖乘辇,使我们了解到封建帝王家舆服的演变。

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

辇本是一种带轮子的车,周代老百姓就有自己的辇。那时,管理土地的官,拿它计量黍苗的数量。就是后辈俗说的车子地的车。秦代把辇去掉轮子让人抬,把它变得尊贵起来。汉代起,辇成了王者乘具的专用词。唐代阎立本有名画《步辇图》,六个宫女抬着一个床榻,唐太宗盘腿坐在上面。一个简单的乘具,因为帝王坐乘,就叫作步辇了。宋代的辇,有顶,有亭,有座,更其奢华,金涂珠饰,六十四人主辇。《元史·舆服志》有辂无辇。明代有马拉的辇,也有人抬的步辇。天津皇会自清乾隆封妈祖为天后始,妈祖乘辇为清制模式。清辇分玉辇和金辇,玉辇三十六人抬,金辇二十八人抬。隋唐的辇,辇宽八尺,清代的辇宽不超过七尺五寸。皇会中有一个大辇的引导者,俗称“八尺”,其任务就是掐八尺。即观察前面的街道,必须在通过辇身时,无挂无碍。

除却辇外,仪仗、仪典等等,也都把遥远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宫廷礼制,由寻常百姓演绎到了今天,演绎到了芸芸众生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