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天津海河下游的妈祖文化崇奉

天津海河下游的妈祖文化崇奉

【摘要】:海河下游的妈祖崇奉刘景周妈祖是闽南称谓,北方称“娘娘”。天津海下称“老娘娘”。后世随着海口的向东延伸,与海有关联的民众通常积聚于下游,祀奉妈祖的娘娘庙也就不断出现在下游。海河下游的村镇,对妈祖的崇奉与天津城厢市民较之为甚。咸水沽庙会形成海河下游村镇民俗盛会的第一个中心,更下游的葛沽则成为第二个中心。这个传说,对妈祖在天津被普遍信奉,应有佐证意义。

海河下游的妈祖崇奉

刘景周

妈祖是闽南称谓,北方称“娘娘”。天津海下称“老娘娘”。林默在传说中虽以年轻姑娘面世,但毕竟生在宋代,相对后世人,自然是很老的前辈。妈祖之称是1987年福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定名,学界一律称之为妈祖,但不影响各地民间已成习俗的口语称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天妃,元泰定三年(1326)天津就有了天妃庙,俗称娘娘宫。凡两处,称东庙、西庙,今天后宫即西庙,东庙在大直沽。清乾隆三年(1738)加封天后圣母,天妃宫又改成天后宫了。农历三月廿三天后诞辰,天后宫庙会,逢升平年份,举办盛大的娘娘会,自被乾隆帝看过后,称为皇会。《津门杂记》中说:“香船之赴庙烧香者,不远数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樯林立,如芥园,湾子,茶店口,院门口,三岔河口,所有可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河西黄旗飞舞空中,俱写‘天后进香’字样。红颜白髯,弥漫于途。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后世随着海口的向东延伸,与海有关联的民众通常积聚于下游,祀奉妈祖的娘娘庙也就不断出现在下游。最虔诚浓郁的信奉也在下游。海河下游的村镇,对妈祖的崇奉与天津城厢市民较之为甚。在皇会式微的年代,下游的娘娘庙会依然兴盛。

1949年以前,咸水沽四月廿一至廿八,七天庙会。庙会有小庙大庙之分,四月十六先祭娘娘庙,称小庙节段,至下旬祭药王庙,是为大庙节段。有大小两庙宇,娘娘庙在咸水沽,奉妈祖等多位娘娘,药王庙在芦北口,药王与娘娘合祀。小庙时,但开庙进香,大庙期间,娘娘与药王双驾巡游。四月骄阳似火,茶棚过街搭设,为与会人群庇荫。四月二十日左右,茶棚进香进入高潮,所有海河下游两岸村镇进香大聚会,各个乘船而来,在咸水沽东头上岸,往西走街。各有大纛旗,笙管嗷嘈,鼓乐喧天。四月廿六上大庙,宝辇法鼓花会,全列摆开。走辛庄白塘口,村民夹道恭候辇驾,过白塘口登车乘船到南芦北口,步行至药王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咸水沽庙会形成海河下游村镇民俗盛会的第一个中心,更下游的葛沽则成为第二个中心。

天津天后宫“海门慈筏”牌坊(www.chuimin.cn)

明清以至民国期间,海河下游咸水沽有娘娘庙,葛沽有娘娘庙,双港、下郭庄、大韩庄都有娘娘庙。其他一些海河沿岸村庄多在佛爷庙或观音庙、老君堂、五圣庙等庙内兼祀娘娘。

妈祖由南而渐北,成为津门的崇奉,不难理解,因为妈祖救生于海上,泽被四海。天津是海滨城市,不乏泛海为生的捕捞和航运业人,自然就有了这方面的信奉。

葛沽的花会起源于明永乐年间,花会都称老会,会名十老九乐,如同乐、永乐等,显示的都是明代永乐资历。传说明代玉厚堂张家,商铺兼营船运。船在海上遭遇风浪触礁,竟侥幸漂到了福建。检查发现,两条大鱼塞堵了破洞,船才没有沉没。船主回忆,触礁之际,空中若有女子隐现,恍悟是老娘娘搭救。从此仿效福建人,在自家供奉海神娘娘。最初的葛沽宝辇,就是花会把玉厚堂张家的娘娘塑像放在地方官的官轿之中,巡街供人祭拜而相沿成俗的。这个传说,对妈祖在天津被普遍信奉,应有佐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