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诗《妈祖娘娘颂》张春生(一)海的浪漫 蓝色的大海浩瀚无边, 浩瀚无边的大海绚丽多彩令人遐想。更有妈祖娘娘神功护海, 救人于危难送福祉于大众的心上。高高的桅杆系起红布, 宛如妈祖娘娘站在云端护航。天津媳妇生育求子要拴泥娃娃, 妈祖神祇又现身为送子娘娘。天津妈祖还是痘疹娘娘, 保佑海河儿女老人小孩身体健康。天津的花会,被称作皇会, 天津的妈祖,被亲切称作娘娘。......
2024-04-17
郭凤岐
有人说,欧洲是海洋文明,中国是大陆文明。其实,当我国的妈祖文化产生,保佑祖先远渡印度洋经商的时候,在欧洲大陆的江河里还少有船只航行。
林默傍海而生,在大海的哺育下成长。自幼“资慧颖悟”,豪气勇敢,乐善好施,精于航海。其生,为救海难而生,16岁便可“飞渡大海”,“多于水上救人”;其死,因救海难而亡;宋雍熙四年(987)“升化”后,又成为“司海之神”。据《日下旧闻考》载:“宋徽宗宣和间,路允迪使高丽,八舟溺其七,见妃朱衣坐桅上,舟藉以安。归闻于朝,赐祠额名顺济。”以后神绩显赫,海内普遍祭祀之。自宋代妈祖文化诞生以来,历经千年而兴盛,传承至今,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流脉。
在元代的海漕中,妈祖文化是佑护之神。海漕从江南到直沽,再转京都。路途长、风浪大,海盗抢劫,行漕犹如“海上亡命”。元至元十九年(1282),初开海漕时,船大者不过载千石,小者载300石,自刘家港出扬子江,盘转黄连沙嘴,月余始至淮口。再过胶州牢山、延真岛、九皋岛、刘公岛、沙门岛,放莱州大洋,两月余抵直沽,实为繁重,人多恐惧。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朱清、张瑄等,改变海路,自扬子江开洋,经黑水大洋,莱州大洋,一月或半月到直沽。海路缩短,运量增加,一岁两运。但因多走大洋,尤其黑水洋,风险依然甚大。
元代臧梦解《直沽谣》描写了海漕的险恶:“沓沓东入海,归来几人在?……风尘出门即险阻,何况茫茫海如许!去年吴人赴燕蓟,北风吹人浪如砥。”“今年吴儿求高迁,复祷天妃上海船。北风吹儿坠黑水,始知溟海皆墓田。劝君陆行莫忘莱州道,水行莫忘沙门岛。”(《天津县志》)当时,在没有其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妈祖便成为行漕的保护神。所以开洋之前,“省臣漕臣,斋戒卜吉于天妃灵慈宫,卜既协吉,乃率其属鸣金鼓以统,漕建纛置牙,莫敢后先”。
文化节开幕式上“福佑津门妈祖情”大型歌舞表演(www.chuimin.cn)
随着漕运的进一步发展,天妃不断升温。妈祖文化从主要是漕臣官员信仰,发展到商民的信仰。妈祖文化是经商的人们祈求安全之所想,是有苦有难的人们免灾求福的精神寄托。妈祖文化的群众性信仰,使妈祖文化、妈祖海洋文化进一步扩大化、常态化。在天津天后宫正殿内,曾经放有“奉纳船”。传说一个广州的古董商人,携带古玩珍宝,乘船过海,在黑水洋遇到风暴,便呼喊娘娘而得救。他在直沽天后宫还愿时,奉献了木船,表示将满船珍宝献给娘娘,被称为“替身船”。此后,其他商贾便仿之。
妈祖的官祭高潮和妈祖海洋文化的信仰高潮出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既要渡过大海,又要远渡大洋,风浪滔天,路途浩渺。要保证航海的安全,除了大型船队、高超海运技术外,要有妈祖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力和妈祖文化的巨大精神支持。因此,每次下西洋之前,郑和及其船队都要在刘家港天妃宫或福建长乐天妃宫虔诚地祭祀海神天妃。如永乐三年(1405)7月11日,在“天下第一港”刘家港,郑和及其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长约44丈4尺,宽约18丈的宝船居中,200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四周;庞大舰队成员多达2.7万名官兵;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钦差大臣和当地官员;并有从事贸易的商贾、随郑和而去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他们都毕恭毕敬地在天妃宫妈祖神像前,焚香祷告,祈求妈祖保佑远航安然。然后,便浩浩荡荡驶向浩瀚的大海。
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漕而专事河漕。虽有后来郑和的下西洋,但海运已是断断续续。
清代是妈祖文化信仰的又一高潮,天后宫的香火异常兴盛。天津成为妈祖文化信仰的北方中心。清光绪十年的《津门杂记》载:“天津系濒海之区,崇奉天后,较他处尤虔。”清代妈祖文化鼎盛,可以找出很多原因。其中,海漕的开禁,是重要因素。据乾隆朝的《天津县志》载:“康熙元年,覆准漕船出境、入境,天津南北沿河道官,五日揭送仓督磨对。”乾隆年继续海漕,并解除奉天赴天津米船海禁。康乾盛世,京城所需漕粮巨多,只有海漕才解供需。“外郡之粟以实京城,数日以广。大江以南,浮海而至者,岁以数百万石计。”(《日下旧闻考》)作为海神的妈祖,其海洋文化信仰堪为“神光飘渺隔沧瀛,士女欢娱解送迎。雾隐七闽潮上下,云开三岛画分明”。(清代于豹文《天后会四十韵》)
从古代扬帆到现代航程,虽危险性减小,但机船的海难依然时有发生。在航海灯塔出现之前,妈祖就是航海人们心目中的灯塔。妈祖文化,成为海运者渡过茫茫大海的精神支柱。
有关妈祖文化与天津的文章
朗诵诗《妈祖娘娘颂》张春生(一)海的浪漫 蓝色的大海浩瀚无边, 浩瀚无边的大海绚丽多彩令人遐想。更有妈祖娘娘神功护海, 救人于危难送福祉于大众的心上。高高的桅杆系起红布, 宛如妈祖娘娘站在云端护航。天津媳妇生育求子要拴泥娃娃, 妈祖神祇又现身为送子娘娘。天津妈祖还是痘疹娘娘, 保佑海河儿女老人小孩身体健康。天津的花会,被称作皇会, 天津的妈祖,被亲切称作娘娘。......
2024-04-17
妈祖文化与天津民间文学曲振明《刘二姐拴娃娃》是一幅民国年间彩色的石印画片,由天津鼓楼北毓顺成芳记印制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文艺表演“刘二姐拴娃娃”的故事,流传已久,民国时期以滑稽大鼓、天津时调、单弦等多种曲艺形式在天津传唱。刘二姐拴娃娃的故事以最纯朴的民风和最生活化的唱词形式,把妈祖文化与津沽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妈祖文化的内容。......
2024-04-17
京剧《妈祖》选段马金星刘益民第六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一默娘(唱)湄洲山水怡人景象,物华锦绣养育了我林默娘。掘泉酿剂药,祛病保安康。为的是众乡亲无灾无恙,但愿得湄洲处处呈瑞祥。炳乾哥小妮妹遭袭殒命,乡亲们命垂危挣扎海中。......
2024-04-17
话说妈祖文化旅游节何焕臻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自2001年创办,两年一届,走过了许多年头。在此背景下,中国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于2001年成功举办。天津“皇会”这一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国家级“非遗”瑰宝,随着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获得新生,并赋予了新意,成为天津妈祖节一大招牌。第六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表演“三海”是指海河巡游、滨海胜景、海峡互通。......
2024-04-17
文化原点的特性郭凤岐这里所说的天津文化的原点,是指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传入沽上的背景,是元代海漕开通,直沽是漕运终点重镇。这样,林默不仅由人变成了神,而且由民间的一个偶像变成了亦官亦民之神,使妈祖文化带上了法统文化的特征。妈祖文化具有国文化特性。这样的皇会文化,带有传统的有价值的国文化特征。天津妈祖文化传入津沽后,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研究、创作的对象。......
2024-04-17
敦厚的院落和九个字的记载张春生妈祖,天津人称作娘娘。也就是说,妈祖是以自己的才智济困助人赢得声誉的。若稍加分析,妈祖小时候的不哭,显示出个性,良好的传统教育又让她非常懂事与格外关心他人。而高尚的精神和始终为他人着想的行为是一定感人至深,并超越时空的。然而在这一变化中,妈祖的亲民特征和面向大众的本色从没衰减,反而是越来越强。妈祖从生活中走来,以其感人的精神,获得古往今来的仰慕。......
2024-04-16
《天津游览志》有关皇会的记载侯福志笔者藏有一册1936年出版的由张次溪编著的《天津游览志》,全书共计24章,约16万字,另附天津地图一张和39张图片。笔者曾用心将《庙会》与《津门杂记》中的《皇会论》作了比对,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异同。......
2024-04-17
但我认为,“娃子”才是这条胡同的本名,后来可能因为形状和谐音的关系,“袜子胡同”成了“娃子胡同”的别称或俗称。至迟到清末,还有“娃子胡同”的叫法。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段新闻早已成为旧闻,但它记录的娃子胡同的情况是真实的。娃子胡同有其名,更有其实。娃子胡同之称,于“拴娃娃”的风俗,于“洗娃娃”的产业,都是实至名归的。天后宫每有盛事,袜子胡同必然是人如潮涌。......
2024-04-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