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定西市2003年经济发展报告

定西市2003年经济发展报告

【摘要】: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地震、暴洪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二○○四年一月)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地震、暴洪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72亿元,增长10.72%,三次产业比由41.9∶24.5∶33.6调整为40.4∶25.7∶33.9,发展速度是自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主要特点是如下。

(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在粮食播种面积有所调减的情况下,总产量达到83.4万吨,比上年增长11.67%,是历史上总产超过80万吨的第四个丰收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粮经比由上年74∶26调整为73∶27。草产业和畜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70万亩,大牲畜及羊存栏140.47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8.67万吨,增长11.98%,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马铃薯、中药材的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共落实订单面积177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一批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后劲有所增强。新开工工业项目19个,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1个,扶正制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这些工业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工业增加值完成10.15亿元,增长9%,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4.48亿元,增长11.46%,产销率达到91.09%,工业经济的增速也是近年来最快的一年。

(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债项目管理不断加强,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6亿元,增长17.06%,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市列121项在建及前期重点项目中,临洮中学教学楼等32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定西中学综合教学楼等29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安定区中医院门诊楼等26个前期项目省上已下达投资,转为在建项目;岷县清水电站等3个前期项目,已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其余重点前期项目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正在积极落实建设资金。

(4)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金融形势保持稳定。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03亿元,增长17.5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2亿元,增长14.82%。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近年来最好的。税收计划执行情况比较正常,税收累计完成3.47亿元,增长8.71%,其中国税增长8.84%,地税增长8.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0亿元,增长14.69%;贷款余额51.78亿元,增长10.23%。

(5)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增长10.27%;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00万美元,增长44.7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中有升,达到100.2%。由于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的作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增加3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5元,增加73元。通过加强扶贫开发,有7.5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状况得到改善,3.3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8.77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6)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下,市县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全面启动,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已正式纳入国家建设计划;有16所乡镇卫生院争取到了国家和省上的专项建设投资,市医院门诊大楼的建设资金也得到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市、县、乡三级卫生预防救治网络的健全和完善。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职业教育、高中扩招等方面的专项建设,全市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定西师专顺利通过国家和省上的评审正式成立,结束了定西没有普通高校的历史。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景区环境得到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77/1000。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而且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在各种灾害多发的不利情况下,计划执行情况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弱,投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我们必须正视困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按照市第一次党代会、市一届一次人代会的部署,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西部大开发和小康建设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围绕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打造经济发展平台的总体构想,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走好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开放促开发、工业带农业、民营推国有、市场配资源的路子,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强基础、优环境、增收入,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62.34亿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6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6.2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22.15%;

——大口径财政收入5.2亿元,增长3.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增长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750元,净增3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净增100元;

——年末总人口控制在300.25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8/1000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www.chuimin.cn)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创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项目带投入,抓改革增活力,抓科技上水平,坚持走“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发展路子,努力构筑农产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水电一体开发、建筑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不断增强定西市工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扶正制药、淀粉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铝型材料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深度开发,增强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努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加大对金城水泥、银龙集团、临洮20万吨淀粉、陇西铝业、食用酒精及蛋白饲料、活环、各类中药材加工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位次,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三是突出抓好临洮海巅峡电站,岷县清水、坎峰、冰桥湾、龙望台4个电站等一批重点新上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同时,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新项目的筛选论证,抓住国家在工业领域安排国债项目的机遇,争取一批工业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计划,确保每年都有一批好项目上马。对重点项目坚定不移地实行领导责任制,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严格考核,切实以项目、以投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要努力做好陇西渭水酒业公司、高崖金城水泥公司、定西高原活塞环公司、甘肃无纺织地毯厂、定西螺钉厂、漳县盐厂、定西华兴工贸公司等一批老企业的盘活解困工作,实施好西北有色冶金机械修造厂的破产重组和敬东机器厂的政策性破产的申报工作。

(二)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增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优势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走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路子,扶持和鼓励各县区发展具有地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植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种优质化、结构布局合理化的目标,突出抓好马铃薯、中药材、畜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立市富民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力争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及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定西市马铃薯加工企业的优势,走好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实施好《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要把药材产业作为立市富民的重点主导产业来抓,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药材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种植环节由分散化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加工环节以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注重引进先进的干燥、气控、温控、储存技术,依靠龙头企业实施综合开发和产品技术创新,利用兰州这一西北惟一的内陆岸生产出口创汇系列产品。畜牧业要结合退耕还林、天然草场恢复与治理,加快牧草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草食畜和舍饲养畜,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和产出效益。二是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培强做大一批、引进发展一批、向外挂靠一批”的思路,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再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认真抓好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会已确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定西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甘肃新兴花卉集团公司花卉种球国产化和定西白灵菇山区产业化等一些产业开发项目。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走好“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工人”的路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交易市场建设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将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城区、岷县梅川及陇西首阳、渭源会川、岷县城郊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和中药材专业市场,并建设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带动千家万户,真正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继续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紧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的发展,制定2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重点实施定西市已制定的36项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力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达到150万亩以上,认定5~7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7个A级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在高效农业方面,突出抓好定西国家旱作高效农业园区、临洮花卉示范区、岷县和陇西中药材示范区、通渭食用菌示范区建设,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真正发挥科技先导、成果展示、示范辐射、产业开发的作用。四是认真抓好劳务输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定期发布劳务信息。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资源,有效组织和实施好“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技术性”和“劳力性”劳务输出并重,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办。

(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按照改革创新的要求,继续改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的环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要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修改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政策应更宽、更有吸引力,奖励政策应更重、更有刺激性。要层层落实招商引资责任,通过一系列措施,再掀招商新高潮。要突出招商主体、突出招商重点,加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市外资金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好项目。要改进招商方式,在抓好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的同时,突出抓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市、企联手招商。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吸引东部企业或个人到定西市投资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定西市资源优势和外来资本优势的有效对接。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支持企业提升出口能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调整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思路和方向,加大国外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模,做好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利用国外贷款及引进技术设备的工作,扩大定西市利用外资的规模。

(四)实施聚集推动战略,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加快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定西段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地域、产业关联带动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抓“点”的开发,发展壮大定西市区和各县县城。根据撤地设市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的重点目前要放在定西市区的建设上,在完成市区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的基础上,要打通公园路,开工建设交通路物资局至响河段工程,将西环路延伸至福台,建设民主路、北三路(福台至十里铺北)及其桥梁,基本形成北川新城区道路框架,争取在最短的时期内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各县县城建设方面,在全面完成安定、陇西、临洮、渭源已经确定的污水处理工程、供水工程的同时,重点实施好临洮外环路、内环路、滨河路,陇西长安路、北城路、东城路、西城路,岷县岷州中路东段、岷州东路、工业开发区主干道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通渭、漳县、渭源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区域特色突出的经济增长点,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抓“线”的开发,按照全市“三纵五横”的交通公路主体框架,抓好安定区的巉口、内官,陇西的首阳、菜子,临洮的玉井、新添、窑店,渭源的会川、莲峰,通渭的马营、义岗川,漳县的三岔、新寺,岷县的梅川、西江等15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组织实施好内官镇永丰路、巉口镇世纪大道、首阳镇永宁路、新添镇212国道镇区段、玉井镇212国道镇区段、会川镇青年路、三岔镇镇区道路、梅川镇镇区道路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上,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中心城市和优势产业的辐射,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三是抓“面”的开发,按照区域性的小经济中心的要求,加强安定区的鲁家沟、宁远,陇西的云田、通安,临洮的中铺、辛店,通渭的李店、常河,渭源的五竹、北寨,漳县的金钟、大草滩,岷县的中寨、十里等一批中心集镇的建设,突出重点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具有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的“块状经济”群及不同层次和各有侧重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联结带。

(五)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

围绕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把握政策投向,做好国家和省上项目投资的争取。2004年,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资金将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同时还要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支持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我们要按照国家的投资方向,认真筛选论证项目,抓好临洮县15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渭源县会川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马铃薯专业市场、定西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全市传染病科(区)等38个比较成熟的项目的编报及争取工作,切实增强项目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尽最大可能提高争取项目的成功率,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加强项目规划,做好前期工作。在全面完成第一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着手开展水利水保、林业、农村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及劳务转移培训规划等第二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搞规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多期项目知识培训班,制定出台《定西市产业指导目录》,组建定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超前谋划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年内突出抓好陇西田宇公司食用菌菌种产业化项目、安定区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通渭至静宁公路等40个重点前期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上的投资盘子。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抓好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兰临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及引线、宝兰二线及电气铁路供电甘肃段工程、330千伏临洮送变电工程等在建的省部属项目,抓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城网改造、县际公路等市县属重点在建项目及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债项目管理办法》、《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好领导抓项目责任制、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业部门抓项目协调会议制度、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制度、项目现场办公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严格项目“四制”管理,加大地方资金统筹力度,着力抓好项目资金到位,争取把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都建成优良工程。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要继续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供水、供热、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文化场馆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推进市政设施产业化运作。千方百计引导民间投资,努力促进非国有投资较快增长,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对定西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上出台的《定西市扶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与城市资产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非公有制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城市化进程,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组织参与全市的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以及城市及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其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充,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组织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组织加快发展。

(七)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要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着眼于扩大就业这一紧迫任务,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结合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大力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再就业培训,实行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采取财政支持、政府优惠等积极的配套措施,妥善解决好生活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与此同时,要切实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多渠道筹资搞好灾民建房以及灾区卫生、教育、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形成事得其才、才得其用的新机制。要广泛开展与市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特色产业等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建设,着力组织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务教育、高中扩招、职业中学建设、图书文化两馆专项、文物库房、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传染病区、中医、妇幼、贫困县医院专项等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建设任务。要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力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2004年是市政府成立的第一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锐意创新、大有作为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一次党代会、市一届一次人代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高举发展、改革的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原载《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