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妹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本来选个什么专业不行,可是她偏偏选了个关于中国贫困的专题,本来选了也就选了,可是她把搜集资料的任务分配给了我。遇上这么个大妹,我也不知道说她什么好,人家日本什么不好,什么东西不能学呢,为什么非要在那样的地方来审视中国的贫困呢。不过大妹有自己的观点,说生长在中国,是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贫困,特别是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贫困到底是什么。......
2024-01-25
艰苦奋斗治穷致富
——与干旱贫困搏斗的定西
(一九九二年六月)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人口242.55万。辖定西县、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漳县、渭源县和岷县。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海拔为1420~3941米,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洮岷高寒山区,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洮河、渭河流过。
定西总耕地778.6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5亩,高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耕地中85%以上为山旱地。年降雨量南部为500毫米上下,北部为400毫米左右。从经济区划看,定西属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豆类、谷类、马铃薯等2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以岷当为代表的药材和以胡麻为代表的油料。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是大理石储量较大。
定西开发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经是殷实富庶之地。古代的居民大多数生活在洮河、渭河川原地带,生态环境是良好的。据一些地方志记载,春秋时代定西森林广布,遍于渭河上游南北诸山,并远及洮河和祖厉河上游。战国时代,秦昭王设置陇西郡,主要辖区在今定西,治所在今临洮县。汉唐两代,陇西一带殷实富庶,几乎与关中相埒。北宋神宗时,在临洮开设“茶马互市”。明代这里更是商业贸易重地,直至清代,定西还是“森林极盛”。
清初,朝廷鼓励垦荒,固然有利于发展生产,但是后来却演变为乱垦滥伐,贻害不浅。再加清末兵燹战火灾祸频繁,植被终年被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遂致童山秃岭,赤地千里,村落破败,十室九空。一方面是封建地主的疯狂掠夺,一方面是人口不断增加,致使毁林刈草,烧荒种田,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土壤日趋贫瘠,人民生活日趋贫困。每遇天灾人祸,许多人家只得携儿带女,离乡背井,乞讨度荒。1929年遭逢大旱,“千里陇原一片赤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新中国成立后,定西植被破坏仍很严重。一是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助长了农民盲目开荒,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1972—1982年的统计,定西年均流失泥沙总量约8786万吨,占全省流入黄河泥沙总量5.04亿吨的17.43%;土壤侵蚀面积16726.57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112067平方公里的l4.93%。二是人口增长失去控制,人口密度高,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据统计,定西大部分山区农民,每户缺少3~7个月的燃料,不得不依靠铲草皮、挖草根、砍林木、烧畜粪来煮饭烧炕,维持生活。平均每户一年破坏植被25.3亩,占用劳动日200多个。生态遭到破坏,发生旱灾的频率越来越高,灾情愈演愈烈。新中国成立以来,定西发展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干旱作斗争的历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定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始终把抵御旱灾威胁、发展农业生产、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解决群众温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950年定西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1951—1952年,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从1953年开始,定西逐步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绝大多数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社会变革的同时,定西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与干旱贫穷展开了搏斗,在黄土地上播种绿色希望。1952年定西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群众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西北黄河工程局定西水土保持站于1954年成立后,立即进行流域普查,总结群众经验,引进和推广省内外水土保持技术,“揭开了定西水土保持工作的第一页”。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黄河流域考察队对定西安家坡流域进行了综合考察,制定了综合治理规划,展开了流域治理试点。定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在田间工程中采取修“水簸箕”、修坡式梯田、推行水土保持耕作法等农业措施,还在村旁挖涝池、打窑窖,在梁峁、坡上挖“鱼鳞坑”,在水平沟造林种草。由于措施易行,效益明显,群众积极性高,短短几年内就涌现出了陇西张家岔、通渭徐家堡、定西安家坡等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的奖励。1956年定西粮食总产量达到53.24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94.39%。
1957年以后,“左”的指导思想给定西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困难,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受到抑制。1958—1978年的20年中,定西人民经受了两次为时较长的挫折。1957年下半年,定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为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就在这个历史时刻,“左”倾错误开始泛滥,人们忽视了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律,提出了“两年实现水利化”、“三年实现机械化”、“大旱大增产,无雨大丰收”等一系列违背客观规律的口号,特别是无偿占用大量农业劳动力,组织大兵团作战,大搞当时不可能实现的水利建设工程,迫使农村中的强壮劳力离开土地。浮夸、虚报招致征购任务大幅度增加,农民口粮减少。1958年、1960年,饥饿又一次袭扰定西,许多地方造成“三瘦”(人、畜、地)、“三空”(国家、集体、个人)的恶果,群众生活十分艰难,不少地方疾病蔓延,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严重,有些地方的群众吃草根树皮,牲畜大量死亡。
1961年元月,中央西北慰问团先后到达通渭、陇西等县安排生活,组织生产。定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小段包工,扩大了自留地,开放了自由市场,兴起了以修筑水平梯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恢复和发展时期,迎来了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经济上升局面。至1965年,粮食总产量22.3万吨,大牲畜31.15万头,羊76.32万只,猪36.59万头,与196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5%、22.78%、34.96%和5.5倍。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梯田面积7.96万亩,砂田面积1.57万亩,沟坝地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42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4.91万亩,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数量也有很大增加。
“文化大革命”使定西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又一次遭受挫折,主观主义的“瞎指挥”、形式主义的“一刀切”、“用专政的办法办农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打击和挫伤,加之1971年和1972年两年大旱,许多地方水窖枯竭,粮食锐减,人民群众缺穿、缺水、缺粮,又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青黄不接时,天兰铁路、兰新铁路线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挤上火车,到陕西、新疆讨饭背粮,通渭、陇西、渭源等县一部分乡村,80%的农民外流逃荒要饭。
1972年,中共甘肃省委将定西人民的生活困难情况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汇报。1973年,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特意派人把反映定西人民生活困难情景的纪录片送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抱病看完了这部片子,流着泪水说,解放20多年,人民的生活还这样困难,很感痛心。他立即委派中央14个部委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工作组,专程赴定西救灾慰问。给定西送来了大批救灾物资和救济款。定西人民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切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转化成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物质力量,排除干扰,纠正错误,毅然在艰难的道路上迈步前进。1978年,粮食总产量4.50亿公斤,油料总产量0.70亿公斤,年末大牲畜存栏数32.69万头、生猪存栏数65.41万头、羊存栏数86.6万只。(www.chuimin.cn)
20年来,定西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中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以防旱抗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自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定西开展以防旱抗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水土保持方面,培地埂、挖水平沟、打涝池、开防洪渠、造“水簸箕”、淤泥蓄洪,还有腰地埂、地坎沟、谷坊、沟头防洪、垄作区田等,对控制水土流失起了一定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定西人民兴修梯田、压砂田、修筑沟坝地,摸索有机旱作农业的出路,走上了改良土壤、以土蓄水、以肥调水的道路。据安家坡水土保持站研究,梯田的平均径流率为6.4%,而坡地为26.3%,梯田要比坡地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20%,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5。截至1978年,水平梯田发展到189.38万亩,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达2905平方公里。在兴修水利方面,定西1949年仅有有效灌溉面积10.87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各县充分利用各地水利资源,蓄、引、提、喷并举,先后兴修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1978年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80万亩。临洮县洮惠渠是定西最大的一条自流引水渠道。新中国成立前灌地仅3.2万亩。1970年,对原渠道进行了扩建改造,将总干渠延长到80公里,设计引水能力扩大到8.7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扩大到12万亩。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6万亩,实灌面积8.75万亩。此外,还注重解决定西北部人畜饮水困难。截至1978年,打水窖8.l6万个,打涝池2470多个,累计解决了41.28万人和18万牲畜的饮水问题。
2.植树造林,拉开恢复绿色植被的序幕。从20世纪50年代起,定西各级政府号召群众有计划地封山育林,扩大饲草播种面积。从1952年起,定西各县相继建立了苗圃,培育优良树种,为植树造林创造了有利条件。1956年,巉口林业试验场建立,承担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干旱区造林技术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营造了l8634亩水土保持林,为干旱山区造林积累了经验。1971年,定西开始按山系大面积规划和营造华家岭林带。经过1975年和1978年两次扩建,面积达7.7万多亩。这条林带,以华家岭为中心,沿西兰公路设置长100公里的主林带一条。截至1978年,定西森林面积达219.5万亩。
3.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也是防旱抗旱、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一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西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加强了以旱作农业为重点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定西农科所培育出来的定西24号春小麦,适应于干旱山区种植,增产10%以上,1978年荣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临洮农校培育出的临农12号、临农14号春小麦,抗锈、高产、稳产,适应于水川区种植,1978年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成果奖。适应干旱地区种植的渭薯1号、渭薯6号马铃薯新品种,以及定西系统胡麻优良品种,均在甘肃省内外获得广泛推广。在发展旱农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同干旱作斗争的吃苦耐劳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为改变定西的贫困面貌作出了贡献。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开放、改革、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定西人民实事求是地总结当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迎来了定西与干旱贫穷作斗争的新时期。定西人民利用国家给予的有力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运用长期积累的抗旱抗灾的丰富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同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利条件进行英勇顽强的搏斗,踏上了治穷致富的道路。1983—1986年连续4年获得了较好的收成。1987年虽遇到多种灾害的侵袭,但粮食总产量仍达到533340吨,油料总产量达36341吨,居甘肃省第二位。药材总产量达10967吨,居甘肃省第一位。农业总产值达51568.41万元。同时,定西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部分农户有了余粮。1986年冬和1987年春连续大旱,北部4县农村吃返销粮的人口比1982年减少53%,回销粮食比1982年下降82.4%,发放救济款比1982年下降73.9%。
1.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综合治理。定西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1983年秋,响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倡导,定西揭开了全区性种草种树、改造山河的序幕。这年年底,共青团中央动员全国各地青年支援定西,送来草籽、树种47.7万公斤;中共中央办公厅特地给中共定西县委寄来胡耀邦采集的侧柏、华山松子。中共中央的关怀和支持,大大促进了定西人民群众的种草种树事业。1987年,定西造林面积达453.5万亩。北部4县从1983年以来,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305.75万亩,营造人工林141.4万亩,到1987年,人工造林面积达229.36万亩,相当于1982年底保存面积的2.7倍。这一时期,还从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入手,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节柴灶,修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灶,供煤、通电,初步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大多数乡村停止了铲草皮、挖草根等破坏植被的行为。
1983年,水利电力部黄委会黄河中游治理局和甘肃省水利厅商定,把定西县官兴岔列为黄河中游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区。他们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建立高效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入手,实行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大力种草种树恢复植被的同时,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试点期间,发动全流域群众逐山逐沟地整修,新增治理面积6.3平方公里。1985年底,累计治理面积达13.83平方公里,全流域治理程度达到66.6%。新修水平梯田951亩,新增林草面积6610亩,粮食总产量比1982年提高了108.7%,农业总产值增长147%,人均占有粮食517.5公斤,人均经济收入达317元。试点各项治理措施均达到水电部制定的小流域治理标准。官兴岔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经验,有力地推动定西在原系列治理的基础上加快大面积综合治理的进度。同时,定西以户承包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也有突破性的进展,调动了山区人民治山、管山、养山的积极性。1986年底,定西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达6034平方公里。1987年累计修水平梯田256.15万亩。据测算,治理前平均每平方公里年流失泥土约5500吨,治理后减少到3500吨,下降了36.4%。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定西从1983年起,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和发展区域商品生产的客观需要,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种植业内部,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1987年,粮食作物占77.32%,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各占11.34%,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下降了10.57%。1987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农业占57.29%,林业占4.39%,牧业占23.59%,副业占14.72%,渔业占0.01%,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业结构。据统计,1987年,定西大牲畜年末存栏数达61.17万头,占甘肃省第二位;年末生猪存栏数达68.18万头,生猪出栏数达66.41万头,肉类总产量40717吨,均居甘肃省第一位。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也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建筑业、建材业、采矿业、地毯业、马铃薯加工业、草编业、腊味肉食系列开发、亚麻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成为各自所在乡镇的支柱产业。1987年定西乡镇企业达27957个,从业人员达106203人,总产值达27692.8万元,总收入达21411.4万元。
3.实行优惠政策,启动内在活力。1983年,定西北部的定西、通渭、陇西、临洮四县被国务院列入“三西”建设范围,得到重点扶持和帮助。1983—1987年的5年间,国家为“北四县”共安排各项建设投资8564.62万元,专项投资7918.68万元,发展资金945.94万元,按照建设重点,种草养畜1456.79万元,林业生产1897.66万元,农业生产410.78万元,农村能源建设92l.46万元,智力开发400.6万元,乡镇企业394.82万元,农电建设383.6万元,小流域治理118.4万元,文教卫生921.3万元。1985年,定西南部的岷县、渭源、漳县又被国务院列入贫困县,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重点扶持和帮助。同时,定西实行以工代赈,变“等着吃”为“干着吃”,实行了低征购、减税收、吸收世界银行贷款等,收到了积极的效果。通过“输血”,增强了“造血”功能,启动了定西“穷则思变”的内在活力。
4.做好扶贫工作。1982年8月,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岷县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部署和落实了贫困县的扶贫工作。定西把扶贫工作当作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扶贫责任制。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定西逐级成立了扶贫领导机构,建立了扶贫档案,层层签订了扶贫责任书,从制定计划到措施落实一抓到底。二是重点扶持,启动贫困户的内在活力。各级扶贫领导机构,把帮助农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当作扶贫工作的中心环节,做到了从单纯的生活救济转变为生产开发,从分散的全面的扶持转变为集中的重点扶持,从单一的资金扶持转变为资金、项目、科技、信息等综合措施配套扶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生产性开发,摆脱贫困。三是开展机关单位帮村扶贫活动。1987年1月初,中共定西地委、定西行署作出《关于地县乡机关实行包村扶贫的决定》,实行地、县、乡机关帮村扶贫制度。从1987年初到1988年底,定西地县乡帮村扶贫单位已达599个,确定扶贫村742个,占全地区农村总数的36%。1988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7元,比198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了67元。一部分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全地区的贫困面由1985年的平均为50.2%,下降到1988年底的22.8%(除了民政救济的5种特困户外)。
5.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1984年7月,定西旱作农业推广中心在中共定西地委和定西行署以及甘肃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和积极准备,于1985年2月正式同甘肃省农业厅签订了《百万亩梯田、坝地主要农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承包》合同,并在同年4月召开的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被列为全省农业科技推广重点项目之一。1985—1987年,3年累计落实承包面积206.41万亩,超额5.41万亩完成了计划,其中粮食作物l89.66万亩,占承包面积的89.95%,胡麻20.75万亩,占承包面积的10.05%。3年累计新增粮食8311万公斤、胡麻394万公斤,粮、油新增纯收入3220万元,推广费用收益率为1∶92,产投比为4.75∶1,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通过技术承包,总结出适宜于梯田、坝地增产的综合技术措施,指导和推动了定西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抗旱耕作技术,如早耕、深耕、碾压、耕耱、中耕等措施,增强基本农田的蓄水保墒性能,通过合理轮作、增加投入、用养结合等措施,培肥土壤;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种一般比地方老品种增产15%以上),增强抗旱保收的能力;通过积极推广磷硼拌种、5406菌肥、抗旱剂一号、小麦根际固氮菌、地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把传统旱农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害,减少农业损失。
(原载《当代中国的甘肃》,1992年)
有关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的文章
大妹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本来选个什么专业不行,可是她偏偏选了个关于中国贫困的专题,本来选了也就选了,可是她把搜集资料的任务分配给了我。遇上这么个大妹,我也不知道说她什么好,人家日本什么不好,什么东西不能学呢,为什么非要在那样的地方来审视中国的贫困呢。不过大妹有自己的观点,说生长在中国,是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贫困,特别是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贫困到底是什么。......
2024-01-25
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及胁迫时期对4 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敏感度不同,其中Fs、Fs/Fo、Yield、NPQ 对干旱胁迫比较敏感,响应程度因物种和胁迫时间不同而异。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物种、水分处理与胁迫时期对植物叶片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4 种植物之间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
2023-11-04
第七章改善农牧藏区贫困妇女的健康[1]内容提要:本章基于青海、甘肃和云南藏区的实地调研发现,藏族农牧妇女面临的传染病、妇科疾病和孕产期照料不足的问题,多与贫穷相联系。云南和甘肃藏区的某些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改进的可能性。......
2023-11-28
这个例子就是著名的既用身子,又用脑子的例子,其含义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脑子思考每一件事情,而不是单单地蛮干。其次,张凯懂得了公司治理,就是说在股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人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最后,张凯学会了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的知识。......
2024-01-25
大家拿到钱以后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嘴上说都是一家人还谈什么利息,张凯太见外了,心里却乐开了花。张凯心里想,我这也就是分红利,大家这么说,我要是借钱,谁还把我当成一家人呢。不过李琳和张凯刚回家没一会,二舅妈就登门拜访了。李琳看出了张凯的顾虑,笑着说:“别害怕,这次不用你上门,只要打一个电话,他们肯定主动把钱送上门来。”张凯决定下个周末再把亲戚们聚到一起吃个饭,顺便说一下红利怎么分。......
2024-01-25
(二)结构上我国农村贫困呈现多元化特征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经济贫困、环境贫困和文化贫困,三者相互交织,增加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低下,难以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
2023-07-25
涨价的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张凯心里的石头也落了下去。这天下班以后,张凯正在店里坐着,来了一位老顾客做头发,张凯就跟人家聊了一会。张凯听了,暗自记在心里,并连连感谢对方。既然发现了问题,张凯就开始想办法把它解决掉。张凯又花了几天时间去市场上转悠,也谈了不少家,最后终于选定了一家愿意送货上门,价格又比较合理的。这样算下来,成本又降低了不少,张凯这下没有什么要担忧的了。......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