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儒家人文精神:礼的内容和功能

儒家人文精神:礼的内容和功能

【摘要】:礼治、礼法、礼俗、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广义的礼是指所有的礼节性或者礼貌性行为,既涉及世俗社会,也涉及宗教领域。待客、娶妻、交战以及其他各种讲究礼节的场合,都有应遵循的礼。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礼仪礼貌,把礼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礼被逐渐强化了伦理道德含义。所以,礼仪礼貌的缺乏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礼仪礼貌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礼仪、礼貌。在古代中国,礼仪可以说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随时随地的道德律令、行为规范,而礼貌就是礼仪落实在人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面貌,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标志。

什么是礼呢?礼在古代有多重含义,而且这些意义是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不断增加的。礼的观念,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演奏着中华文明乐章的主旋律。今天看来,礼在古代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治、礼法、礼俗、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礼涵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众多内容,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同义语,成为一套具有很强整合功能的文化体系。[3]具体地说,“礼”一词在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含义。最狭义的“礼”(也可能是“礼”的原始含义)是表示各种宗教仪式的特定方式。关于祭祀祖宗的时间、地点、祭祀方式和献祭时的姿势等方面的规定,都被称作“礼”。广义的礼是指所有的礼节性或者礼貌性行为,既涉及世俗社会,也涉及宗教领域。在社会习俗中,涉及各种社会关系的礼不计其数。待客、娶妻、交战以及其他各种讲究礼节的场合,都有应遵循的礼。第三种,也是最广义的礼就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中所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关系。[4]邹昌林[5]也说:“礼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其他民族之‘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围。而中国之‘礼’,则与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学、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无不结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总名。”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礼仪礼貌,把礼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礼被逐渐强化了伦理道德含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郑国的子大叔在转述了子产“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话以后,继续发挥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他提出了“成人”说,认为凡能赴礼的人可称为“成人”,而赴礼便须经曲直。曲者委屈其情性以合于礼,直者本其情性以合于礼。最终以礼为依归,才能造就完善的人生。所以,礼是人之为人必须践履的人生大法则。《说文》中“礼,履也”,实有此义。而“成人”一说,为儒家所继承发展。礼被春秋贵族作为立身行事,乃至庇身活命的根本。鲁国孟僖子为自己不熟悉礼仪而深为遗憾,谓“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临终前嘱其子师事孔子以学礼。

春秋人还强调礼的人伦道德含义,常常以礼释“孝”、“让”、“忠”、“信”、“恕”等。如“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国语·周语上》)。“信以守礼”(《左传·成公十五年》)。“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左传·襄公十三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除了以上三方面外,还有其他说法,如仍然坚持西周礼制的宗法等级观念的,认为礼的主旨在于别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详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晋随武子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左传·宣公十二年》)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孔子思想中,“礼”是相对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的“仁”而言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与社会制度,它起着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知,进退揖让无所制。”(《礼记·仲尼燕居》)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旧时书香人家的大门上,往往写有“诗礼传家”四字,以标榜门风。在孔子心目中,礼的含义是相当具体的,这就是周礼——西周的礼乐文化。但是,孔子并不是对西周礼乐文化照搬,而是注重挖掘其中的精神因素。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礼的本质是表达人性、人情,并不在于形式上的奢侈铺张和繁复周全,而应该尽量朴素俭省,真情悲切。这才是最重要的。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我们常常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很少考虑要达到这些要做到办事谨严无差错,恭敬而有礼貌。只有这样,天下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同胞兄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在家孝顺父母,出了门尊敬兄长,说话谨慎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最高文化知识。这与今天似乎正相反,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忽视了做人。所以,礼仪礼貌的缺乏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www.chuimin.cn)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对人恭敬以待,别人就不会平白无故地羞辱你。

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十分注重礼的内在心理情感动因,即恭敬之心和辞让之心,并以这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即有了这种心理活动,礼仪才是真诚而不是虚伪的。心中有仁,就能爱人,能爱人,别人也能爱戴你;心中有了礼,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就能尊敬你。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这是强调行礼与自我反省的关系,孟子重视礼仪的内在心理,注重反求诸己,并提高到修身而天下治的高度来认识。

《曲礼》对于子女言行的规定非常具体、细致,如子女外出,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行前要把去向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先面见父母,以免让父母牵挂;又如孩子的仪态,要求“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视线不可狂傲向天,不要穿皮衣。站立时要方正,不侧身歪头听人说话。如果长者拉着自己的手,则一定要用双手捧持长者之手,以示亲密和尊敬。又如跟随先生外出,“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不可隔着马路大声与熟人打招呼。如果在路上遇见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地见过先生。又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这是在讲要针对不同年龄的人施行不同的礼仪,表示不同的礼貌。在人多的场合,有年龄大的人在必须离席相让。(年长以倍:古时男子20而冠,长一倍,就是40岁。)又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已经成为人们相互关系的常识,礼是注重“互相”的,如果是单方面的,就是“非礼”。那么,以送礼形式的行贿,肯定是“往而不来”的,那应该“出礼入刑”——已经不是修养问题了。

《曲礼》并非只有细微曲折的琐碎仪节,还提出许多宏观的理念和精神境界的要求,如卷首的“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一语,实际上是提示全卷的思想性,强调一切礼仪必须出于诚敬。“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则是说行礼者的思想修养。又如“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以“自卑而尊人”作为礼的原则,并提出了即使是负贩者也必定有尊严的命题,包含了可贵的人格平等的思想。

礼仪是实行礼的仪节、形式。对每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要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同时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往往是通过一定的礼仪体现的。能够遵循一定的礼仪,这个人就会呈现出一定的礼容,人们就说他“有礼貌”。所以,礼貌就是个人本着内在的道德修养,实践礼仪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等。有没有礼貌,就说明你是否有修养,因此,讲“礼”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社会越文明进步,就越重礼仪、礼貌。

那么,礼仪是不是就像过去人们批判的那样束缚人性、压抑人情的呢?其实人们制礼之初一方面是为了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提升人的整个境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人性、人情问题,如司马迁在《礼书》中曾阐述礼的原则和目的说:“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定仪。”至于后来礼教形成了对人性的束缚和人情的压抑,那只能说明一项制度行之久远,如果不能不断地更新发展,就必然会僵化。

今天我们讲礼仪礼貌,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这方面的思想观念以及具体的礼节形式。遗憾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把“礼”看成了落后的东西,进行挞伐的结果,并没有树立起所谓共产主义道德,却使传统的礼乐文化差不多丢失完了,使中国全民族的基本素质都下降了,引起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现在不能不进行“复兴”、“补课”。当然,传统的礼仪是十分烦琐的,今天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但对许多仍然有意义的我们还是应该继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