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二、道家的尊道贵德
在中国古代,不但道家,甚至其他各家都把道和德作为其思想的最高根据,价值的终极目标。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三才观念,先民象天法地,认为在天成道,在地成德,阴阳虚实,互为其根;人处其中,自然要效法天地,遵循阴阳,故需尊道贵德,道德合一,其实就是天地人合一。三才一体,人居其中而兼三才之全,成道德之美。
尊道贵德是《老子》思想的主旨和精髓。《老子》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意思道生化万物,而德畜养万物。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道与德是万物之本。道既无形无象,德作为体现在具体事物中的道,也没有形象可言。“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所以老子以尊道贵德为其学说的目标和归宿,道门中人士常道德联称。人只要有德,就能与道合一,得道成仙,成为后来道教教义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老子的“道”和“德”呢?
(一)道生万物
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或万物的本体等。《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
这种人、地、天必须效法,亘古及今长存,可以支配当前具体事物的“道”,显然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和法则。他自述提出“道”这个范畴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就是说,老子认为有一个“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本体,他不知道这个本体的名称,就“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这里的“大”读“太”,太即至高至大的意思。老子还赋予道诸多特征,如自然、虚无、混成、独立、周行、朴素、柔弱、无为、清静、恬淡、大公等等。
最重要的是“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根本,万物皆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里的“一”就是“道”,“道生一”,即道自本自根,自生自成,再没有高于道的生道者了。“一生二”即道化为阴阳二气。“二生三”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有“和”气,阴、阳、和为三。“三生万物”即阴、阳、和气进一步化生万物。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第一个用“道”说明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这是对神创造万物的有神论的否定。
(二)德者得也(www.chuimin.cn)
《老子》的“道”是超越宇宙万物的本原,但它又体现在万物之中。体现于万物之中的道,从万物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德”。老子说“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朴”就是道,“器”就是具体事物。道分散而为具体事物,其自身并不消灭,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为“德”。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大“德”的表现,总是与“道”保持一致的。
概括地说,《老子》一书中“德”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道之德,即与道同体之德,是道的本性的显现;二是物之德,就是事物的本性,是物之所自得;三是人之德,人的本质属性,指素朴之德。
(三)“道”和“德”的关系
就道本身看来,道是体,德是用,即道是德之本体,德是道的发用。唐玄宗《道德真经疏》:“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者,虚无之体;德者,自然之用。”今天有学者论道与德的关系说,普遍之道体现于具体事物,便表现为“德”,而从“明道”(对道的把握)过程看,“德”又构成了现实的出发点:“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庄子·天地》)万物以“道”为本原,又由“德”而获得具体的、个体性的规定,从而彼此区分:无“德”则物之特点便难以彰显(不明)[2]。
陈鼓应曾说: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3]
总之,“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德”即是“道”落实或体现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之中的规律或本性。
“尊道贵德”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人际交往规律,尊重民心。《老子》提出的“尊道贵德”原则为历代道学人物所信守。汉代严遵发挥《老子》的思想,告诫人们常怀敬畏之心:“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地,其次畏人”,否则将会“患大祸深,以至灭亡”(《老子指归·民不畏威篇》)。这就警戒人们:客观规律不可抗拒,敬畏、尊崇“大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道”,有所警惧,有所约束,时时自省,才能防大患于未然。唐代吴筠《玄纲论》:“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众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道德章第一》)
所以,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可以说孔子之学与老子之学都是“道德”之学。老子遗说被道家后学命名为“道德经”是贴切的,儒家后学却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命名孔子学说和孔子之后儒家的任何著述。儒家没有一部《道德经》,但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和此后出现的《孟子》、《中庸》、《大学》、《易传》等儒家典籍,也都毫无例外地把主题命意系于“道德”。老子所眷注的“道”是“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也可以方便地称作“天道”;老子所眷注的“德”只是所谓“上德”之人为“自然”之“道”所作的一种见证,在这样的“德”那里没有对可能“弘道”的人的寄托。孔子是另一种情形,他确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且以“仁”为由人而道的契机所在。就此,我们可以把儒、道(孔、老)“道德”观的所有分歧纳入一个焦点,这焦点就在于是否“依于仁”:由“依于仁”所确立的道德是儒家的道德,从“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的观念上厘定的道德是道家的道德。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但是,读书还有另外一个少有人知的作用,那就是——“排毒”“养颜”。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为之感到惊奇,询问闵子骞是什么原因让他的状态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所以说,读书是最高档的排毒养颜补品,是实力最强大的抗衰老剂,它通过修缮我们的灵魂,来改变我们的孤独和软弱。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涵养性情,读书可以益智博德。读书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保持身心的愉悦。......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