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儒家人文精神:儒家经典中的三纲六纪

儒家人文精神:儒家经典中的三纲六纪

【摘要】:“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

三、三纲六纪

“三纲”形成是有个发展过程的。“三纲”既不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也不是他的后继者孟子提出的,而是由汉代主张儒学官方化的董仲舒首倡,而后由东汉时期的官方会议文件《白虎通》正式提出的。

“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忠孝》说:“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之常道也。”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这里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韩非子这个说法的时代已经是战国末期,人们已经看惯了臣弑君,子欺父,天下大乱,人道淆乱的社会现实,有了对新的社会秩序的期盼,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如韩非子在这一段话前面写道:“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致之道也。”这是一种君臣父子关系颠倒的社会。第二,这段话似乎不是韩非子的发明,他是引用当时一种流行的说法而已,因为这句话前面他说:“臣之所闻曰……”

其实,类似说法在战国到秦汉并不罕见,如《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就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双方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吕氏春秋·似顺论·处方》云:“凡为治必先定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六者当位,则下不踰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易传·系辞上》亦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尊地卑”,并对阴阳所赋予的各种含义: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健为阳,顺为阴;明为阳,幽为阴;进为阳,退为阴;辟为阳,阖为阴;伸为阳,屈为阴;贵为阳,贱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之道为阳,小人之道为阴等等,后来的“三纲”应该就是从这里升华凝练的结果。学术界对《易传》的形成时代尽管还不统一,但战国末年说最起码是很有影响的一说。郭店楚简也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成之闻之》中有这样的语句:“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六德》是一篇阐述伦常、职责的儒家政治伦理文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行其职而谗陷由作也”,“其反,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12]通过明确君臣、父子、夫妇“六位”的“六职”和“六德”,来落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各行其职,思不出位,社会就安宁、秩序了。

根据战国时期的现状,可以说“三纲”的形成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是对一种因为颠倒了人世间基本关系而长期战乱不休社会现实的反思,是从学术上重新寻找人间基本秩序的努力。

“三纲”与孔孟之道当然也有联系。《礼记·哀公问》:“哀公问礼于孔子,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礼记·乐记》引用子夏的话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www.chuimin.cn)

“三纲”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和“基义”中明确而正式提出的,在其他篇章中也有论述,但从董仲舒在“基义”中表达的意思,似乎并非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开篇他就说:“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君者臣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这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认为阴阳相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两者相涵相成,意味着夫妻、父子和君臣需要互相辅持、分工合作。他还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这里其实是说君臣、父子、夫妻要互相配合,各尽其职。他还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在君臣、父子、夫妇的行动组合里,为君、为父、为夫者是表率和领导,臣、子、妇事前不能自作主张,事后不能划分出自己独有的一份成果,必须统属于前者。

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曾说:“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这就使问题性质起了本质变化,由于董仲舒对三者关系的定位是以自然界来进行比附的,所以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特别是在他的思想中有天尊地卑、阳尊阴卑、阳德阴刑、阳仁阴戾、阳宽阴急、阳爱阴恶、阳生阴杀等褒阳贬阴的意思,就使得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平等、扭曲和对立,他又把这一切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使阴阳原来的相互转化含义没有了,这就埋下了僵化、扭曲的种子。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篇》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明“三纲”的标准提法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句式,不是董氏创造,而是见于《礼纬·含文嘉》,可惜《礼纬》书不知作者,故“三纲”标准提法的发明人也就被埋没了。按《白虎通》的原义,“纲”字是榜样、表率的意思,认为凡是为人君、为人父、为人夫者,要为臣、子、妻做表率做榜样,以身作则,来保证人道的平安。谚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从反面道破三纲的真义。当然,秦汉以降,三纲的本意被统治者扭曲,为人君父者,往往自己专横放纵,而反责臣子以忠孝;为人夫者,往往自己奸盗邪淫,而反责其妻以贞节。如果为君者,能够先尽君道,就可以成为群僚的表率。如果为父者,能够先尽父道,就足以为子女的模范型。如果为夫者,能够先尽夫道,就足以为妻室发敬仰。这样,“纲举目张”,“上行下效”,一切善良政治,美好风俗,就会由此而生,社会就会不断走向文明。

《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无类比附的手法,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它认为:“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这就是说,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样,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犹如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它还将太阳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君主之于臣民,犹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卫的太阳。“臣有功归于君,何法?法归月于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发光,它的光源于太阳的照耀。因为这是以阴阳关系为基础来比附人伦关系的,就容易被误解和扭曲。阴阳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白虎通》说得很清楚:“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也就是说,阴阳相合才是完整的“道”,并无歧视阴的含义。问题关键在于误解了阴阳关系有相互对待和制约的含义,例如“阳刚阴柔”就包含了“以刚制柔”和“以柔克刚”双重含义,我们往往只强调前者,却忽视了后者。而阴阳关系的对待和制约本身就是“道”,所以阴阳的任何一方就必然要合乎道。如在君臣关系中,两者都首先要“从道”,有“从道不从君”之意,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说,有“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之理,《白虎通·五行》中还有臣对“无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还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警戒。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也是如此。《白虎通》在同一篇之中的表述:“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臣者,坚也,厉志自坚固也。《春秋传》曰‘君处此,臣请归’也。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相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昏礼》曰:‘夫亲脱妇之缨。’《传》曰:‘夫妇判合也。’”在此,君臣关系既讲究君王的正道,又讲究臣子的“厉志自坚固”;父子关系既讲究父母“以法度教子”,又讲究子女有诤谏之义;夫妇关系既讲究丈夫“以道相扶接”,又讲究妻子要屈从于礼。

南宋以后的三纲之说,要求臣必须绝对服从君,子必须绝对服从父,妻必须绝对服从夫。这也就否认了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观念在宋元明清时代发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13]

《白虎通义》从三纲出发,它进一步提出三纲之纪,即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三纲六纪简称“纲纪”。《白虎通义》说:“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纲纪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三纲六纪》)这是说明“纲纪”就是人道的关键、教化的要领。《三纲六纪》最后又补充“纲”和“纪”的关系:“六纪者,为三纲之纪者也。师长,君臣之纪也,以其皆成己也;诸父、兄弟,父子之纪也,以其有亲恩连也;诸舅、朋友,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己助也。”三纲六纪与自然法则是相通的:“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具体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三纲六纪》)三纲为人伦之道的大纲领,而六纪是为其辅助的小纲领,所有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就像一张大网,由这九条纲纪来维系和推动。因此,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三纲六纪就是具有永久的价值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物,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依照《白虎通》的看法,这种社会关系主要是三纲和六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犹如罗网,而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则是罗网之纲,抓住了这三种关系就抓住了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至于“六纪”,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三纲六纪》)。这就通过六个方面确定了封建社会纵横上下的各种关系的内容。三纲六纪既是人伦的代表,又等同于天经地义,因而也可以作为宇宙秩序的代名词。因此,在后来的历史上,“纲纪堕毁”、“纲纪道尽”、“纲纪理灭”,就不仅是说社会动乱失序,也意味着某些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