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二、六伦
“五伦”在孔子那里是从自然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的角度对各类人际关系进行探讨的,传统上认为是孔子作的《易传·序卦》这样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就是把人类两性之间的关系视为最原始、最基本、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才发展出各种普遍的社会关系,才能创造人类社会的文明。这一思路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又据《礼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又《礼记·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妇夫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和《孔子家语·大昏解》也有类似的记载,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论语·学而》篇记述了孔子学生子夏的几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里,“贤贤易色”一句解释历来纷纭歧异,笔者觉得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朴学斋札记》云:“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这样,子夏实际上是在谈人伦关系,他的排序是夫妇、父子、君臣、朋友,与孔子一致。
到了孟子,使这“五伦”更简洁明了:“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值得注意的是次序的变动,把父子君臣提前了,把夫妇一伦放在第三。《礼记·中庸》提出“五达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达道”的意思,一是言其四通八达,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路,二是言其下学上达,为尽己、尽人、尽物,赞化育,参天地的阶梯。“五达道”把“君臣”提到了首位,父子一伦第二,夫妇一伦仍然在第三。这与《礼记·哀公问》所记孔子的思想不符,应该是后儒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逐步确立的社会变化而进行修正。《礼记·中庸》当中还保存了比较原始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即以夫妇为人伦之始的思想。至荀子,在《王制》中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把君臣作为人伦之首,更把“夫妇”退居“兄弟”之后而列为第四了。这显然是为了适应日益强化的君主专制主义,人为地重新设定了人伦关系。
“五伦”是自尧舜以降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但是秦汉,尤其是近代以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而多是误解和扭曲。在传统文化当中,正确处理这五种基本关系的准则概括地说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处理好了这五种基本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就可以走得通了,社会也就有良好的秩序了。“五伦”就是社会当中人与人的五种基本关系,只要人在社会存在一天,这五种基本关系就起着作用。但是,这里为什么说六伦呢?因为有人也把师弟一伦加上,所以就是“六伦”。
下面分别说明人伦:
第一,夫妇之伦。夫妇关系,是人伦确立的第一大事。孟子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孟子·万章上》)人类之所以代代相继,绵延不绝,是因为有夫妇。《礼记·郊特性》云:“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易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传统上对夫妇道德的要求是夫义妻听或夫义妻顺或夫义妻柔。要求是双方的,首先是丈夫“义”,具体包括诸如为夫者要尊重妻子,以礼相待;稳固专一地对待妻子,不在外拈花惹草;富贵了不抛弃糟糠之妻,等等。其次是对妻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仪礼丧服·子夏传》)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顺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四德”是古代妇女应有的德行,见于《周礼·天官冢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谓“妇德”,诸如“妇顺”(和顺)、“妇贞”(贞节)等。“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妇顺”的现代理解:妇女在家里所扮演的角色要和顺。表现在对丈夫的态度、言语要能“和”。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对于丈夫,如果你的态度很凶猛,不温和,不温柔,当然做丈夫的就会怕你、讨厌你、疏远你而不喜欢回家。因此做妻子的态度一定要和顺。“妇贞”的现代理解: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子女、敬爱长上——家翁家婆,“贞”即指你对这个家的爱心是坚贞不移的。如果你深爱你的丈夫、深爱你的子女,你会把自己内在所有的力量毫无怨言地全盘付出,也就是为你的家庭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这就称为“贞”。
“妇言”对这一点的重视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的意思。班昭认为“妇言”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妇女之间言辞挑拨离间家庭成员不和,多嘴多舌、说话喋喋不休的妇女要受到惩罚,构成“七出”之一条。现在很多丈夫、孩子觉得妻子很啰唆,很爱发脾气,讲话都不给他一点面子。所以身为一个妻子,从现在开始反省一下,我们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应对谈吐中,是不是讲得不得体?有没有讲得很过火?讲得很呛?很会挖苦?这些都不好。因为你的孩子就在身边,看着自己母亲的言语动作,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母亲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母亲,在言语上要特别地注意。
“妇容”即对妇女容仪的要求,是重质朴去修饰,而“冶容”近乎“诲淫”(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人性情之欲)。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妇女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在家庭中也不该随便。为什么呢?如果是三代同堂,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也要重视自己衣冠。
“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的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这些其中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渗透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我们当然要批判,但近代以来批判传统礼教,似乎又走了另一极端。以西方自由的滥用来代替夫妇应该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实际上是放任主义,其后果已经造成了今天男不男,女不女,家庭的崩溃、社会风气的败坏。
第二,父子之伦。父子关系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故强调父慈子孝。“慈”的基本含义是爱。《说文》曰:“慈,爱也。从心,兹声。”《礼记·曲礼上》:“慈者,笃爱之名。”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是顺应人的自然感情的,爱子之情,人人共有。但是,要儿女孝敬父母则是逆着人感情的,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谚语有云:“养子才知父母恩。”即在家庭伦理中,所缺乏的往往不是“慈”,而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是“德之本”、“仁之实”、“众善之首”。《说文·老部》:“孝,善事奉父母者。”《吕氏春秋·孝行》也说,培养仁德要以孝为本,“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先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有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儒家认为,爱人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去爱别人。孝的具体含义有“养亲”、“爱亲”、“敬亲”、“尊亲”、“事亲”、“谏亲”和“显亲”。在这几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养亲”,如果没有物质上的供养,父母就缺乏了基本的生活条件,那其他就更谈不上了。最重要的是“敬亲”和“尊亲”,因为即使有了物质上的供养,但没有精神上的安慰,也不会得到快乐的。最崇高的是“显亲”,才能使父母及家庭扬名于后世。《二十四孝》记载“啮指痛心”的故事: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这是说曾子的孝道最为诚挚,精神感通万里。精神感应之说是否有依据,可以讨论。这个故事无疑是有其良苦用心。曾子有时三天不起火做饭,十年不置新衣服,但供应父母则顿顿有酒肉。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事奉,以礼葬埋,以礼祭祀。
父慈子孝都是亲亲之义的体现,所以父子关系重点是有亲。但是,先秦墨家倡兼爱之说,“世遂有视亲如路人者,而亲亲之义晦。自平等自由之风炽,世遂有父子不相顾者,而亲亲之义益晦”。如果父母把子女看成负担,儿女既置父母于不顾,长此以往,就可能使社会出现混乱,人类渐趋灭亡,大地返回洪荒,不是很可怕吗
第三,兄弟之伦。传统上主要是世家大族,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非常多,一般是按照天命之序,先生者为兄、姐,后生者为弟、妹。这样的亲情关系,人们常常称之为“手足之情”、“同胞之亲”。传统上处理兄弟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兄友弟恭”,即兄长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妹,而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友”的含义有友好、友善、友爱、关心、爱护,是兄对弟而言的道德要求。而弟对兄而言的道德要求是“悌”。“悌”又作“弟”,其义是恭、顺从等,“悌”就是要敬爱兄长。兄弟关系的传统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人伦关系,兄弟之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往往会为了争权夺利而阋于墙,乃至干戈相间。历代皇廷上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传统的教育从小就注意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北齐颜之推形容兄弟关系为“分形连气之人”,兄弟之间“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独生子女户增多,有些人认为兄友弟恭这些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我们继承古人这份文化遗产,是要提倡这种精神品质。推而广之,达于全世界,敬爱全社会的人。这就是《论语·颜渊》中记载的,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由上天安排。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而没有过失,对待别人谦恭而讲礼,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是你的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四海之内皆兄弟”既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推展,也是大同思想的基础。
第四,君臣之伦。君臣关系是古代社会伦理的主要的人伦关系,儒家为此提出了“君惠臣忠”的基本原则,先秦儒家在这问题上是持相对的观念,与秦汉以后在实际政治中所逐渐演成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现象有根本的不同。孔子讲“君君臣臣”是强调为君要有为君之道,为臣也要有为臣之道。孟子也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孟子·离娄上》)是所谓“君道”就是作为君主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也就是“君德”,诸如要求君主做到“君仁”、“君正”、“君义”、“爱民惠民”、“与民同乐”、“博施济众”、“君使臣以礼”、“选贤任能”、“宽宏大量”、“天下为公”等。所谓“臣道”主要就是“忠”。“忠”是臣对君的基本原则,但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即“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忠”就是“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这是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君主时孔子的回答,是说“不要隐瞒欺骗,而可以直言冒犯”,孔子甚至认为,如果君主不听谏言,坚持错误,就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孟子的思想更为激进,“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可见,在先秦儒家那里君臣关系不仅是对等的,而且臣还有着积极的能动精神。忠也不是一味的顺从,荀子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子·臣道》)这说得很明确:忠不一定是顺。
第五,朋友之伦。朋友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中国古代,“朋”是指同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友”是指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感情深厚的人。有人类社会即有交际往来,就有朋友之伦。孔子把朋友分成两类:益友、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实可信的人交朋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便有益处;和这些心术不正的人交朋友,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处。古人对交友有着非常多的见解,诸如“道不同不为谋”,意思是,不在同一条道上的人,不属同一阶级的人,不是同一立场的人,就应该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道。
“择良友而交之”,《荀子·性恶篇》曰:“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交友不慎,必会造成终生遗憾。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志为友,小人为朋。环境与师友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荀子·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乡邻,交往要选择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免染恶习。酒肉朋友不交,势利小人不交,阳奉阴违不交,为富不仁不交,倚权仗势不交,欺小恶老不交,口是心非不交,无信无德不交,恃强凌弱不交。朋友交得好,可以在事业上得到支持,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交得不好,常常会惹上闲气,甚而引出数不清、想不到的遗憾。“狐朋狗友满街走,危难之时不伸手”,这确是经验之谈。因此,多交“道义相抵,过失相规”的恩友;多交“患难与共,生死可托”的密友;多交“为民请愿,敢于直言”的诤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交友贵在交心”。古话说:“朋而无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是说朋友相交,贵在交心。交友要交心,心灵之交才会肝胆相照。历史上流传的“管鲍之交”,就是交朋友要心心相印的典范。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脱逃,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又向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而甘愿位在管仲之下。鲍叔牙死后,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悲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后人即以“管鲍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交友要“故旧不遗”。孔子在《论语·秦伯》中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不偷:不薄,厚道。以往的患难与共旧友不能随随便便地舍弃、遗弃,这会影响到民风厚道的风气。
交友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大概就是诚信了,所以子夏就这样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交友有信也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第六,师弟之伦。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伦关系,原本不在儒家的伦理之中,实际上师弟一伦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又带有五伦各种的某些特征。师弟关系是一种非血缘的类亲情关系,传统文化中通常被概括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原意是指老师曾经教过你,你也就应终身如同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过去有“天地君亲师”一说,“师”排名老五,地位是很高的。但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当中,曾经大批特批“师道尊严”,“师”成了老九,名声一落千丈,尊严更谈不上,师弟一伦几乎破坏殆尽。以至于今天在有些学校,这一古训则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挨骂”: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相反,在海外华人中间,儒家传统保留得比较好,尊师重道随处可见。如有“狂人”之称的台湾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李敖,在大陆访问时见到他的小学老师是单腿下跪的。有论者说这一跪,跪出了人性的高贵,跪出了学生对老师的挚爱深情,跪出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在传统的五伦基础上特别阐发了师弟一伦,并特别强调这一伦不是增加一伦,而是发掘其古已失传的本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来的,是统摄前述“五伦”的。他认为师弟一伦实为人伦之主宰。为什么?因为“师弟关系,乃统摄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五伦而陶铸之,正五伦所赖以明者,是故谓之大伦,不徒第于五伦之次耳。舜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礼运》亦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人何以必须师教?凡自有生以后,气禀不齐,本性多为所拘蔽。所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若使逸居无教,任情欲之迁流,势必至穷欲灭理,知诱物化,日近于禽兽之一途,则一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无由明,其实践且邈不可得,人类社会将浑成一黑暗世界矣,有不焉澌灭者几希。此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群类教化之所由兴,师弟大伦,所以至尊至贵也”[9]。这也就是说,前面的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通过师弟一伦的育化。人生后天,性格、气质各异,本真之性多为后天熏染,如果没有师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就不能倡明,更不用说实行实践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强调师弟大伦的至尊至贵。他还回顾师道的由来,在上古圣王那里君相师儒是合一的,尧与舜是君臣关系,也是师弟关系。周公以后,道不在君相而在师儒,而儒自孟子以后大道失传,师弟一伦,就若有若无。而秦汉以降,虽然也有所谓师弟,但他们之间所相与切磋琢磨的大都是训诂辞章、概念范畴之类的学术,实为大道之末。等而下之,自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圣贤文章成了干禄之具,学问问学走上名利之途,甚至争名夺利,不一而足。所以,国家离乱,人道黑暗,盖有由也。然而,孔子为万世师表,亘古常昭,师弟大伦,贞义犹存,只是待其人而行。今天到了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下环球,融合一体的时代,“已启天下为公之绪,而选贤与能,共和创制,复兆大道之行之端。既是天不爱道,必且笃生弘道之师。师弟大伦,应昌明于今后之世纪矣”[10]。他认为《中庸》上说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同轨”即天下一家,“同文”即万教归于一道,而“同伦”就是天下人人同陶铸于师弟大伦的预言。所以,对师弟之伦在走向世界大同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满怀信心。
为什么要强调明于人伦?按照儒家的说法,明于人伦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荀子·非相》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明儒薛瑄说得更明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蠢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即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11]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强调修身养性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即是说,要诚心诚意(诚身)就必须明白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去追求善的本性(思诚),这才是人的修养之道。总之,就是要根据人的个性、气质,特别是性格、心理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性修炼,以达到提升整个的人生境界。......
2024-04-12
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这些传统美德无疑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利益的冲突,物质的诱惑,使得人们普遍缺失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恻隐之心、重义轻利的品德。可以说,这“八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今对未成年人进行这“八德”教育,能为他们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024-04-12
“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
2024-04-12
礼治、礼法、礼俗、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广义的礼是指所有的礼节性或者礼貌性行为,既涉及世俗社会,也涉及宗教领域。待客、娶妻、交战以及其他各种讲究礼节的场合,都有应遵循的礼。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礼仪礼貌,把礼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礼被逐渐强化了伦理道德含义。所以,礼仪礼貌的缺乏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