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管理者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实施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的、中道和合的、“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管理者能体味到刚柔相济的管理技巧,形成一种灵活、权变的管理风格。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权力管理,是“刚性”管理,这种管理是不可少的,如控制、奖罚等等,是需要的。......
2024-04-12
文艺美学中的刚与柔一般表述阳刚与阴柔,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往往用来评价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艺术美。阳刚包括雄浑、豪放、壮丽、劲健等壮美风格,在语言上表现为雄伟劲直,在情感上表现为激烈奔放;阴柔包括修洁、淡雅、柔和、飘逸等柔美风格,在语言上表现为温柔徐婉,在情感上表现为含蓄绵密。
阳刚与阴柔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之道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与天地万物一样,人所禀赋的气(包括气志、情性和才性)也有阴阳刚柔之分,哪方偏胜,人的个性气质就偏向哪方,从而形成相应的或是阳刚或是阴柔的创作个性,决定其作品的风格特色,因此艺术美就有阳刚与阴柔两种类型。刘邵在《人物志》中把人物分为12个类型:强毅、柔顺、雄悍、惧慎、凌楷、弘普、狷介、休动、沉静、朴露、韬谲,基本上是以阴阳刚柔为指导思想划分的,其中强、雄、凌、弘、动、露等属阳刚,柔、慎、博、狷、静、谲等属阴柔。人物的品藻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就表现为作品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说:“刚柔以立本。”把刚柔看成文艺作品的根本。他对文艺作品曾有综合性的论述:“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文心雕龙·体性》这八类中又可分为两两相对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这四组又可明显归为两大类:雅、显、繁、壮为阳,奇、奥、约、轻为阴。
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在《复鲁契非书》中认为,属于阳刚之美一类的如挚电流虹;属于阴柔之美如烟云卷舒,温文而出。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远视,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于寥廓;其于人也,谬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秋其如悲。”人所禀之气虽然有刚柔之分,偏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刚与柔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反相成,必须调剂为用,刚柔相济。偏于阳刚的人用阴柔来调剂,才有利于创造阳刚之美;偏于阴柔的人用阳刚来调剂,才有利于创造阴柔之美。完全缺乏某一方,不可能创造出美的作品。姚鼐在《海愚诗钞序》里还说:“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弗戾,柔者至于颓废而闇幽,则必无与文者矣。”(www.chuimin.cn)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中也指出:“若夫毗于阴者,妄自期许,感慨横生,贼乎骚者也;毗于阳者,猖狂无主,动称自然,贼乎庄者也。”这段话与姚鼐所说的意思大致相同,说明要创造出理想的风格美,就必须以刚柔相济为手段。
由于受到中国儒家崇阳抑阴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中,人们往往把阳刚看得比阴柔要高,倾向于推崇阳刚之美。姚鼐《海愚诗钞序》还说:“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绌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管同《与友人论文书》:“与其偏于阴也,则无宁偏于阳,何也?贵阳而贱阴,信刚而绌柔者,天地之道,而人所以为德者也……圣贤论人,重刚而不重柔,取宏毅而不取巽顺。夫为文之道,岂异于次此乎。”[4]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也多是赞誉和推崇阳刚之美。反映在文艺创作实践中,人们往往比较喜爱具有阳刚之美的风格的作品,俊逸超迈、辞气慷慨的“建安风骨”,雄浑壮阔、昂扬奋发的“盛唐气象”,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这些闪耀着阳刚壮美光彩的诗歌及其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在中国词学史上,一直有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的争论,尽管“词主婉约”的大有人在,然始终不及主豪放的人多势众。这样的审美选择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反对过分地赞誉阳刚贬低阴柔、重阳刚轻阴柔的观点和态度,认为对于两者不宜随意分轩轾,更不应该互相替代或轻此重彼。因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属于两个互为表里、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其不同的美学特征可以满足不同审美情趣的人的欣赏需求,作为两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也是繁荣文艺所必要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因此,管理者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实施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的、中道和合的、“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管理者能体味到刚柔相济的管理技巧,形成一种灵活、权变的管理风格。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权力管理,是“刚性”管理,这种管理是不可少的,如控制、奖罚等等,是需要的。......
2024-04-12
用现代通俗的说法,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学会刚柔相济之术:一是以正直的方式进行治理;二是以强制的方式进行治理;三是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正直属于人道;刚克属于天道;柔克属于地道。这三种不同的政治方式针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见,儒家刚柔相济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德刑并用,宽猛相济。认为只有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施政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2024-04-12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不但道家以水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儒家有时也倡导水型人格,亦可称是刚柔相济型人格。刚柔相济实是阳刚、阴柔的适度表现。由此可见,中正就是得位,就是刚柔相济,阴阳平衡。......
2024-04-12
只有刚柔相济,能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文武并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谋略思想来源于南北两种文化,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制胜智慧互相交融的产物。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颇值得今人借鉴。......
2024-04-12
所以,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刚柔相济,都不过分。中国思想文化以儒道并立与互补为其基本的脉络,贯彻整个思想史的始终,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虚实互补的特色。......
2024-04-12
孔子正是承周公“中罚”思想而来,并作为其中庸之道的延伸。“中”即适当、公允、中正。孔子认为要做到“刑罚中”还要全面了解案情。二是用中刑,既不故意加重也不故意减轻,即不轻不重、无过无不及,量刑适当,罚当其罪。这也就是中和的意思。在司法狱政方面,传统法律遵照儒家“刚柔相济”的原则,推行严惩与宽恕相结合的方针。......
2024-04-12
二审人的美学:儒家如前所述,“美”近实用,“文”超功利;“美”重内容,“文”讲形式。然而,真正奠定了中国美学审人的理论基础的还是儒家学说。这种推己及人的情爱方式,在儒家看来便是“为仁之道”。这就使“仁”成了艺术与审美的核心乃至本质之所在,成了它们不可须臾违背的美学原则。......
2023-12-07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是中国儒家伦理范畴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参。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也是忠恕之道的体现。修己严,待人宽,是“忠恕”之道的要义。孔门师徒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纳为“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指出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