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儒家人文精神: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

【摘要】:只有刚柔相济,能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文武并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谋略思想来源于南北两种文化,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制胜智慧互相交融的产物。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颇值得今人借鉴。

五、兵法中的刚柔相济

在中国兵法思想史上,不乏主张持强硬态度以刚兵取胜的,但也有主张贵柔守雌,以柔弱胜刚强的。纵观整个中国兵学文化意识,似乎认为片面强调刚或柔的作用都同样有害。只有刚柔相济,能收到最佳效果。例如,《孙子兵法》中,作者一方面以石喻兵,强调以石击卵,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战胜敌人,如在《势》篇中以“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来表示有利的作战态势;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水喻兵,要求以柔克刚,通过巧妙运用一系列谋略使敌人屈服,如在《形》篇中以“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来比喻在最佳状态下发挥军队的战斗力。《虚实》篇则直接说兵形像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地而制胜”,强调用兵之术如同水流,贵在灵活变化。与老子强调“贵柔”不同的是,孙子始终告诫人们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不可偏废。这种文武并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谋略思想来源于南北两种文化,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制胜智慧互相交融的产物。

黄石公三略》里对刚柔相济作了绝妙的概括,并被公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谋略:“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上略》)(www.chuimin.cn)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诸葛亮兵法要求将军:“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是一个将军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对。兵法的刚柔相济还体现在将军对待士兵与敌人的态度上,如战国时的吴起爱兵如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故用兵时能令士卒“交兵接刃而乐死”。依靠士兵的支持拥护,吴起能够纵横捭阖,挥师千里,常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颇值得今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