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通俗的说法,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学会刚柔相济之术:一是以正直的方式进行治理;二是以强制的方式进行治理;三是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正直属于人道;刚克属于天道;柔克属于地道。这三种不同的政治方式针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见,儒家刚柔相济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德刑并用,宽猛相济。认为只有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施政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2024-04-12
一、儒家的刚柔相济
《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庞朴说:“人的性格有三种,一是平康者,自能正直;二是沉潜者,以刚克求得正直;三是高明者,以柔克求得正直。”[1]
《尚书·皋陶谟》列举的“九德”,其中有“柔而立”和“刚而塞”,是说柔者不足于挺立,易失之软弱,以“立”济之;刚者不足于实塞,易失之苛虐,以“塞”济之。《尚书·尧典》就有“刚而无虐”之说,就是着眼于其过,以无虐泄之。
《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是歌颂宣王上卿仲山甫是诗。诗中把不刚不柔具体化为对矜寡不刚,对强御不柔;或者说对柔者不刚(不茹),对刚者不柔(不吐)。
孔子创立儒家以前的“儒”是知礼相礼、以礼乐教人为职业的学者,其性格有“柔”的特点,《说文》释“儒”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荀子·修身》中云:“偷儒转脱。”杨琼注曰:“儒,亦谓懦弱畏事。”但“儒”的“柔”并非真正的柔弱,而是表面的安泰舒展,彬彬有礼,其实内心是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不过,这种坚定的信念却不以强烈抗争的外部手段来实现,而是期待着以自身的道德人格来感化别人。
一般人只看到儒家仁爱的一面,其实儒家并不软弱。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孔子首要强调的是“刚”的品德。他说:“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郑玄注云:“刚谓强志不屈挠。”后来的“无欲则刚”可能就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引申。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而又“木讷”,其实包含了刚柔双重含义:“刚毅”显示的是大山般的坚定、威严,“木讷”却表明不是进攻的、冲动的,有守成之意。另外,“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轻易不许人以“仁”,这里认为“刚毅”接近“仁”,可见其重视的程度。“刚毅”是指人对人生意志力,对道义的坚定性。孔子还认为人应该有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其弟子还提倡知识分子的“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孟子更是善养其浩然之气,以大丈夫自居,崇尚以道抗政,鄙视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显然与孔子“刚”的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滕文公下》载: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与妾妇可以说是反对的,显示了孟子在个性上更倾向阳刚的一面,与孔子形成对照。孔子温柔敦厚,循循善诱,一体平铺,浑化圆融,“极高明而道中庸”;而孟子则光辉突现,锋芒毕露,显出泰山岩岩、壁立千仞之气象,由此突显了道德主体之价值,挺立了主体性精神。宋儒就特别推崇孟子的这种精神。清末林则徐在虎门查禁鸦片时写了一副自题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提出了人的德行必须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对人有所宽容,兼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从善如流;而下联则化用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的意思。
不但道家以水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儒家有时也倡导水型人格,亦可称是刚柔相济型人格。儒家的这种人格集中表现在《孔子家语·三恕》的一段话中。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的观看东流的大水,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流动不息,而且普遍地赐惠给予万物而似乎无为的样子,有如君子的道德;它流动到低下之处,弯弯曲曲,必然循者一定的条理,有如君子的高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竭尽的时候,好似大道之行;它流行奔赴万仞深谷,毫不畏惧,有如君子的勇毅;它注入一定水量时必然加以均平,这好像法度的公平;赢满时无须刮去而自平,这好像是人间的公正;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发源以后必然奔向东方,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有流入的,有流出的,万物靠它新鲜洁净,这好像是君子善于教化。水的德行就是这样啊,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以上在荀子借孔子所赞扬的水德中,包含着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它几乎包括了道德人格的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在《周易》的哲学思想中,无阳刚既无阴柔,无阴柔亦无阳刚,两者虽对立但又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于是刚柔相济的观念呈现出来了。刚柔相济实是阳刚、阴柔的适度表现。刚中无柔就会缺乏弹性,会很僵滞;柔中无刚就会缺乏骨力,显得委顿,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显示了内在的表现力。刚柔相济具体体制卦象中就是中正,《周易》一书曾十三次提到“中正”一词,“中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两个例子:巽卦“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意思是说巽卦是有两个巽构成的,其命运如何?(只有在)刚在九五、九二位置上的时候,才叫得位(中正),才能吉利。再如节卦“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意思是(为什么能)很高兴地走过险路,(因为)位置使有节度,位置立于中正(的缘故)。《周易》认为,阴卦阴盛,只有遇到阳盛时才吉,因为物极必反。由此可见,中正就是得位,就是刚柔相济,阴阳平衡。这个理论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源头。(www.chuimin.cn)
《易传》过去说是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由于受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疑古主义盛行,关于《易传》的作者与时代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基本上否认了孔子为其作者,认为是作于战国。但多数学者和还是认为其中许多是孔子的思想,最起码是孔子思想的发挥。《易传》把孔子“刚”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为“刚健”,《彖传》说:“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大有》)虽然是“柔”,若能居中位,其德便是“刚健”而且“文明”的。《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系辞上》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乾彖》警告人们:“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的是内刚外柔,这后来成为以儒者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基本性格。《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天、地分别代表两种性质、两种功能、两种品德,即主动地、能动地及刚健不屈地努力向上,行动不止和能在必要的时候顺随形势,像大地一样,以宽广的胸怀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就应该效法这两种性质、两种功能、两种品德,既能积极向上,追求不息,奋斗不止,又能根据时事变化,包容不同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所以,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儒家是以“刚”为主,辅之以“柔”,讲求走中道,没有把刚发挥到极端。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的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训为柔懦。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那“周围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怄,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他的弟子子贡问他: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怨不怨呢?孔子答道: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都不是柔道的人生哲学了。这里所谓“仁”,无疑的,就是做人之道。孟子引孔子的话道: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那柔懦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2]。
这种新的“儒行”就是刚柔相济的儒者德行。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用现代通俗的说法,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学会刚柔相济之术:一是以正直的方式进行治理;二是以强制的方式进行治理;三是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正直属于人道;刚克属于天道;柔克属于地道。这三种不同的政治方式针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见,儒家刚柔相济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德刑并用,宽猛相济。认为只有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施政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2024-04-12
只有刚柔相济,能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文武并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谋略思想来源于南北两种文化,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制胜智慧互相交融的产物。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颇值得今人借鉴。......
2024-04-12
男女性格的刚柔相济在婚姻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两个性格“内向”和两个性格“外向”的夫妻很难相处;相反,一个“内向”与另一个“外向”型性格的男女结成夫妻,二者往往“刚柔相济”,互相弥补,从而情深意笃。这就叫以柔克刚,女性以其温柔忍耐使男性的过分刚烈得到克服,使二人性格真正达到了刚柔相济。......
2024-04-12
孔子正是承周公“中罚”思想而来,并作为其中庸之道的延伸。“中”即适当、公允、中正。孔子认为要做到“刑罚中”还要全面了解案情。二是用中刑,既不故意加重也不故意减轻,即不轻不重、无过无不及,量刑适当,罚当其罪。这也就是中和的意思。在司法狱政方面,传统法律遵照儒家“刚柔相济”的原则,推行严惩与宽恕相结合的方针。......
2024-04-12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节能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气,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另外,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生命储备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睡眠,一个是性,这三大本能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2024-01-08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六、文艺美学中的刚柔相济文艺美学中的刚与柔一般表述阳刚与阴柔,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往往用来评价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这段话与姚鼐所说的意思大致相同,说明要创造出理想的风格美,就必须以刚柔相济为手段。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2024-04-12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