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相通之处,如“约法省禁”,废除苛法和肉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本是儒家礼治、德政、仁义王道思想体系中的应有之义。正是黄老之学在客观上架起了由法而儒的桥梁,成了儒家思想由低潮转向复兴的一个阀门。便是儒家伦理中的忠孝、仁爱、信义与和平。......
2024-04-12
五、圣贤人格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中国的圣贤,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贤相外,孔子以后中国历代公认的大圣大贤不过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荀子、董子、文中子、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陆子、阳明子十四人而已。钱穆力数三千年内圣外王典型时,只有五人。他谓:“求之古人,立德之盛者如尧舜;立功之盛如禹,立言之盛如周公。兼三者而益盛者为孔子。其人越数千年,至今如尚在。求之今人,如孙中山先生,其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岂不至今仍在人心日间。其人虽亡若存,故谓之不朽,谓之为神也。其实德功言三者,究极相通。”但是,先秦儒家对圣贤人格的探讨,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后来崇拜圣贤人格的基础,并且由此各学派各时代乃至各行各业都引申出了多样化的理想人格。后世中国人希贤希圣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使圣贤崇拜的心态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影响深远。下面简介中国历史上14位。
1.酒圣杜康: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有“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这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2.史圣司马迁。司马迁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3.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4.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也。”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
5.武圣关羽。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崇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6.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元年(307)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生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7.草圣张旭。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地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8.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9.茶圣陆羽。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10.兵圣孙武。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却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11.谋圣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时,遇黄石公,后来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以谋反罪名由吕后急令处死,韩信全家抄斩。一代开国元戎,千古军事奇才的韩信,却遭灭族之祸。从而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12.木圣(科圣)张衡。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1800多年前(117),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138),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13.药圣孙思邈。孙思邈(581—682),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今耀州有药王山,纪念孙思邈。(www.chuimin.cn)
中国历史上的“圣贤现象”和中国人的“圣贤情结”,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本质的。在中国这种以统合为主的文化体系中,圣贤的文化蕴涵远比西方的上帝要丰富和复杂,因而也就容易有一些歧见,乃至对立的看法,特别是近代以来经受西方文明的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又在经历一次新的全面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圣贤也在经历亘古未有的裂变,不断地发生“变形”,被改塑,被解构,现在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圣贤的时代[9],即使今天有那么多的儒学研究者,但多是纯学术的,不关乎自我追求,不与人生践履有多少关连的,所以普遍的感觉是圣贤已经“过时”了。对此,笔者认为有几点应该注意:
其一,圣人是否与现代公民社会相矛盾?与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是否冲突?
儒家观念中的圣人可以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观念融通的,如“人人皆可成尧舜”,“满街都是圣人”,实际上是说每个人都有成圣的可能,因而向每一个人敞开了成圣之路。圣人观念的形成就是对上古文明的创造的总结和凝聚,人人都有权利进行文化创造,都可以追求圣人的境界。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圣之路也各有不同,成为圣人也不是空中楼阁,是有可靠的理论与方法的。
其二,现代公民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人格方面也表现出多元的追求。尽管圣人的内涵比今天的“理想人格”一词要丰富、深刻得多,但从今天的观念来看,圣人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可以在多元人格社会中继续起到传统社会所一直起着的示范作用的。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新民说·论国家思想》。
[2]吕绍纲:《庚辰存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3]韩星:《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甘肃传统文化研究会主办《国学论衡》第三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4]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学生书局1985年修订6版,第6页。
[5]牟宗三:《政道与冶道》,台湾广文书局1974年,第57页。
[6]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学生书局1975年,第123页。
[7]蔡仁厚:《儒学的常与变》,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10—11页。
[8]钱穆:《论语新解·为政篇第二》,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9]郑家栋:《没有圣贤的时代》,陈明主编《原道》第四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黄老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相通之处,如“约法省禁”,废除苛法和肉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本是儒家礼治、德政、仁义王道思想体系中的应有之义。正是黄老之学在客观上架起了由法而儒的桥梁,成了儒家思想由低潮转向复兴的一个阀门。便是儒家伦理中的忠孝、仁爱、信义与和平。......
2024-04-12
学问由三而延分为四,在提高经世之学地位的同时,也加强了义理独尊一统的地位。道德为本,经济为用,一并为义理所统辖,这是曾国藩对义理作出的新解释。李鸿章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变法”、“自强”。通经的目的则在于致用,“中学以致用为要”。他作《劝学篇》,对“中体西用”的观点作了系统解释和论证。......
2024-04-12
“五伦”观念的最基本意义为三纲说,“五伦”观念最高最后发展也是三纲说。五伦观念反映出的是交互之爱,是一种相对关系,进展为三纲,则成为绝对之爱,是一种绝对无待的关系。......
2024-04-12
这些传统美德无疑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利益的冲突,物质的诱惑,使得人们普遍缺失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恻隐之心、重义轻利的品德。可以说,这“八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今对未成年人进行这“八德”教育,能为他们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024-04-12
儒家生态伦理现代意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先秦以来儒家生态伦理的精华。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今天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可贵资源。[9]有人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古代版的人类中心主义,其理由是,儒家的整个学说中心侧向人自己,重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等等。......
2023-11-30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产品设计1.儒家“中庸”思想与当代产品设计中庸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且深刻的影响,它代表着儒家文化中最为成熟的部分,是核心内涵。家居用品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灵感大都来源于儒家思想,它在某些方面体现着当时时代的统治思想和生活方式,又以“中庸”为贵,充分体现“适可而止”的设计理念。......
2023-06-23
孔子研读六经并以之教育弟子,就是为了发挥其“经世”精神。所以,儒经的核心价值概括地说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经世致用”的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经世精神以六经为基本依据,推崇具有“盛德大业”古代圣王,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反映。......
2024-04-12
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