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三、儒家的仁爱与其他各家的比较
当然,儒家的仁爱不等同于墨家的兼爱。墨家讲兼爱。墨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他认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大夫之间的篡夺,人与人之间的相贼,都是不相爱的缘故。他说: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不爱别人的国,所以不顾一切地用全国的力量攻打别人的国;现在的大夫只知道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不顾一切地用全家的力量,去抢夺别人的家;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的生命,不爱别人的生命,所以不顾一切地拼出自己的生命去杀害别人的生命。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墨子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根据以上的论述,墨子由此得出结论说:“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学说体现了墨家人文精神的普世关怀,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墨子的兼爱从来没有得到落实。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讲慈爱。老子推崇“慈爱”,把它作为三宝之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慈爱”是老子的第一宝。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智提出了批评,老子认为,仁义等道德,非人性之本有,而是人为地强加的,违背了“道法自然”的规律;第二,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有不少的偏颇性,老子并不反对“仁”,他所提倡的是无私爱的“天地之仁”和道家的“圣人之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上面两个“不仁”中的“仁”是指儒家人为的私爱,“天地不仁”指天地对万物无私爱,“圣人不仁”指圣人对百姓无私爱,就像对待“刍狗”一样。这里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含义不同。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刍(chu)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刍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指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天地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宇宙中的万物,圣人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所有的百姓。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佛教讲慈悲。佛教为古代印度差不多与孔子同时的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知者”。佛陀的本性,也即是慈悲之性。“慈悲”即是佛性。何谓“慈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大智度经》卷二十七),即“慈”为给予众生之快乐,“悲”为解除众生之痛苦。所谓“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大悲心陀罗尼经》)。“慈悲”心就是没有被任何邪心、邪念污染的清净心、仁爱心和怜悯心。佛教认为,人人皆有本来清净之心,人人皆有慈悲之心,所以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还把“慈悲”之心扩展到“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将给以众生安乐的慈心扩展到无量;悲无量心,将解除众生痛苦的悲心扩展到无量;喜无量心,将观想众生幸福而欢喜的喜心扩展到无量;舍无量心,将舍去自己一切献给众生的舍心扩展到无量,即把慈悲喜舍之善心尽量发挥出来。为此,佛教建立了深刻的、系统的、庞大的理论体系来论证由于“无明”而产生的妄念、邪见,由邪见而产生种种烦恼,因烦恼而掩盖了众生的本性;进而论证又怎样来消除烦恼,消除众生的种种偏执,而使众生的本性复显出来,使众生恢复到本心的状态,由此而进入极乐世界。(www.chuimin.cn)
儒家的仁爱也不同于基督教宗教的博爱。基督教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宣称基督爱自己的朋友,甚至是爱自己的敌人,说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伸出去给别人打,说爱邻居就像爱自身一样。这种爱是超越国界、民族、信仰,能爱到世间所有的人,因此宣扬普救主义,也因此有一种强烈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倾向。实际上对待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是不可能的,对朋友和敌人都爱显然对朋友而言是刻薄了,对敌人而言又是太宽厚了。事实上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这样。另外,比起儒家来,基督教的博爱只以信仰为依据,爱的力量源自上帝的仁慈,停留在虚无缥缈的偶像上,不像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现实的、入世的、生活化的基础上。其实,儒家也讲过“博爱”。如《礼记·乐记》中引孔子为子夏讲解“民之父母”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讲的三个“无私”,指天意或大自然的恩泽或机会无所偏心。这就好像莎士比亚所说:“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唐代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可见在扩充爱心方面,仁爱和博爱是相通的。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伊斯兰教教人行善惩恶,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而且还要疾恶如仇,从善如流。穆罕默德说:“你们中谁看到一件恶事,就让他用手去改变它;如果不能,则用口舌去改变它;如果仍然不能够,则用心去痛恨它——那是最起码的信仰。”它以神的名义警戒人们:冥冥之中,确是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整个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一切,它就是真主。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真主将要兑现他的绝对的公正:行善者受赏,作恶者受罚。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这就在告诫人们遵循正道,劝勉行善,戒惩恶行。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强调修身养性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即是说,要诚心诚意(诚身)就必须明白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去追求善的本性(思诚),这才是人的修养之道。总之,就是要根据人的个性、气质,特别是性格、心理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性修炼,以达到提升整个的人生境界。......
2024-04-12
这些传统美德无疑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利益的冲突,物质的诱惑,使得人们普遍缺失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恻隐之心、重义轻利的品德。可以说,这“八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今对未成年人进行这“八德”教育,能为他们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024-04-12
[42]儒家对礼乐教化的崇尚却未获得墨家的共鸣,与儒家礼乐理想截然相反的是墨家的“非乐”思想。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就作乐而言,墨子的音乐理念与儒家截然相反,他极力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在他的《墨子·非乐》篇中,他提出了重要的“非乐”命题。......
2023-11-19
有一种看法,认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血与火的历史,血雨腥风,征战杀伐,尔虞我诈,根本无仁爱、和平、诚信可言,因此,任何有关仁爱、和平、诚信的思想与典籍,都是虚伪的,都是粉饰,都是说教。孔子思想的重大贡献,是自觉到礼乐制度、等级规范背后的“仁爱”思想的重要,把它凸显了出来。“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观点,它统率了义、礼、智、信,并展开为忠、恕两面。......
2023-07-25
“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