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2024-04-12
三、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传》)。天地之道,阴阳大化的作用,即生成长养万物。生长万物的富有叫做“大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做“盛德”,生生不停叫做“变易”。人能够效法宇宙的“生生之德”,“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辞》)。物相杂之谓“文”,阴阳刚柔的交错是“天文”。依据天地之道,在人事中采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叫做“文明以止”,这就是“人文”。“人文”应效法“天文”。我们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来感化天下的人。宋儒常常以物喻人,以物性喻人性,乐于观雨听风、赏花玩月,就是在春花秋月中体味出宇宙无限生机。北宋周敦颐,住处窗前长满绿草,人问为何不剪除,他说每当他看到春天窗前杂草悄然生长,看到万物生生不已,便会油然升起一股仁人爱物的情怀来,这就是通过茵茵小草观宇宙生生之意。这个掌故,叫做“茂叔窗前草不除”,为后儒津津乐道。张载《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就将天地万物与人统一起来,将天道与人道相贯通,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南宋朱熹写了一篇《仁说》,劈头就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意思是说,天地之大德是生生不已,这个大德像种子一样种到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每个人的仁德。明代大儒王守仁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5]这些表明,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会导致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自然的宰制、占有或无视动物、植物的存在;相反,它讲求的是与自然的协调,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仁”与“生生之德”恰恰是自然宇宙的精神给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示范与渗透。(www.chuimin.cn)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2024-04-12
黄老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相通之处,如“约法省禁”,废除苛法和肉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本是儒家礼治、德政、仁义王道思想体系中的应有之义。正是黄老之学在客观上架起了由法而儒的桥梁,成了儒家思想由低潮转向复兴的一个阀门。便是儒家伦理中的忠孝、仁爱、信义与和平。......
2024-04-12
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孔子研读六经并以之教育弟子,就是为了发挥其“经世”精神。所以,儒经的核心价值概括地说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经世致用”的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经世精神以六经为基本依据,推崇具有“盛德大业”古代圣王,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反映。......
2024-04-12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强调修身养性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即是说,要诚心诚意(诚身)就必须明白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去追求善的本性(思诚),这才是人的修养之道。总之,就是要根据人的个性、气质,特别是性格、心理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性修炼,以达到提升整个的人生境界。......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