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红色文化传承:践行纪律模范

红色文化传承:践行纪律模范

【摘要】: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违反团体纪律,必将给个人和团体带来不利的后果。自律是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之所以延续正是人人遵守法纪的结果。

第三节 做遵守纪律的模范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并不懂。要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7)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增强法纪意识,懂得市场经济的法则,必须遵守国家法令和规章制度,增强公民意识,担负起公民的应尽职责。恩格斯指出:“自由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深浅。人们对必然性认识愈深刻,自由就愈多;与此相反,对必然性的认识愈模糊,就愈难以下判断,就愈不自由。”“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刘少奇同志说:“无产阶级战斗力量的来源,就在于无产阶级有很好的组织与纪律。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得最严密的一部分,是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共产党员的党性,不只表现在他有最高的最明确的原则性上,而且表现在他有最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上。共产党员不应该有无原则的言论和行动,也不应该有无组织无纪律的言论和行动。党员的一切思想、言论、行动,都应该是有原则的、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共产党不独是有思想上的一致,原则上的一致,使我们的党员能够很好的团结起来;而且还有组织上的一致,纪律上的一致,使我们的一切党员的行动,能够最高地统一起来。”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纪律是社会必然性在社会团体的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违反团体纪律,必将给个人和团体带来不利的后果。只有遵守了纪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苏区革命斗争时期,董必武同志身为党校校长,时时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每次校务部党小组开会,他都按时参加,认真发言。有一次星期六晚上过组织生活,党小组长李宽和考虑董老工作很忙,就没有通知他参加。第二天他知道了,就找到党小组长说:“宽和同志,昨天过组织生活,怎么没有我?我也是咱们小组的一个党员嘛。”党小组长解释说:“您的工作那么忙,又常到中央开会,我就没有通知您。”董老听了,十分严肃地说:“—个党的领导于部,工作再忙也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那算什么共产党员!”在下一次党的小组会上,他对上次没有参加组织活动的事作了自我批评,并恳请大家对他的工作和作风提出批评意见。董老年纪大,工作忙,可是还经常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有一次,党小组要去帮一个烈属家耕田。小组的同志到了田里一看,董老打着赤膊,卷着裤腿,已经耕完两亩田了。同志们见他满头大汗,都很感动。党小组长对他说:“您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工作那么忙,比我们还来得早,您还是回去吧!”董老摇摇头,边干边说:“参加义务劳动是党组织规定的制度,我应该带头执行。”说完,就和大家一起干,直到把地耕完(8)

自由必须建立在客观必然的基础上并与之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不受纪律限制的自由。纪律是以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的自由,一定条件下的自由。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在“四有”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要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9)纪律是要求人们遵守已确定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行为规则。道德需要是纪律教育的基础。道德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共同的利益出发执行和维护一定行为准则的需要。理想和纪律要依靠良好的教化功能才能实现。高度重视理想纪律教育,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要善于营造和谐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个性的,思想状况也是有差异的,要注重引导个体的自我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对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风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自觉地遵守行为准则,做遵守纪律的模范,并能保持自律。自律是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纪律观念淡薄、生活懒散、放任不羁的人,不会有所作为和建树。纪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纪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在封建社会,“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社会转型引起的纪律观变迁来看,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的冲突矛盾和困惑同样在纪律观上得到反映。人具有模仿的本能,人在生活中都选择一定的人作榜样,选的对象不同,则产生不同的效应。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10)强化纪律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能依照规章制度对照自己的言行。自律是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律存在于自我约束之外,如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人类社会之所以延续正是人人遵守法纪的结果。自律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原则和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机制。实施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他律来规范自己的外在的学习、生活等行为,在自律和他律中得到平衡,通过自律锤炼自己的内在的品质。选择差的学习模型将产生负效应,选择好的学习模型则产生正效应。纪律是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纪律教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纪律教育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工作的影响都很大。纪律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集体的教育影响力是以集体利益为基础的,纪律是帮助达成集体目标,逐步形成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调适,使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与集体目标趋于一致。

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否则我们就决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也决不能实现现代化。”自律的人情绪乐观、稳定,积极向上,对纪律能严格遵守,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自觉遵守纪律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人们是否愿意自觉遵守纪律,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判断。当人们刚刚接受某种行为规范时,总有一种不太适应甚至不自由的感受。但久而久之,由纪律所规范的行为将不仅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为人们所喜爱。情感是纪律教育的保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自觉遵守纪律的关键。“慎独”是自觉遵守纪律的最高境界。我们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道德的自觉、行为的自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行为不时的反省,以便随时修正错误。只有自觉地按照外在的道德与纪律行动,将他律逐步转变为自律,形成自律,才能实现道德的作用,达到遵守纪律的目的。没有纪律的自律,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都将成为虚设,而不能变成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自律是个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纪律,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自我约束,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动。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写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并将遵纪守法列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成为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纪律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我们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没有言行的规范,思想道德的修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要切实抓好德育教育,主动研究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思想特点,加强理想纪律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采取有效举措,增强树立崇高理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理想纪律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陈云同志指出:为什么共产党要这样看重纪律?理由很简单,因为共产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争取彻底的解放,这不是容易的事。革命胜利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使无产阶级的党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部队。只有组织和统一才是我们的武器,才是我们的力量。要保障我们的党能有组织和统一,这就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说过:“无产阶级的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革命是长期艰苦的事业,共产党及其党员没有意志行动的统一,没有百折不回的坚持性和铁的纪律,就不能胜利。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占优势的国家,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严格的纪律,将无法防止小资产阶级意识侵入党内。如果党不是有铁的纪律的队伍,就不能去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因此破坏党纪,实质上就是破坏革命,我们必须与任何破坏纪律的倾向作斗争。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过去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靠的是这一条;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这一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必须发挥纪律严明这个优势。”自古以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群发生各种关系或联系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矛盾之中。道德是运用教育、劝导、感化、示范等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多为约定俗成的方式,强调个人的自觉。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的、由国家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人们的不良行为,是有轻重不同程度之分的。纪律规范既有明文规定,又有约定俗成;既有强制性,又注重自觉性。与道德规范一样,纪律规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纪律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的目的,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由外在的强迫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团支部纪律,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人们的见解、爱好、憎恶甚至偏见都容易视集体而定。集体的行为准则为他们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参照点,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它。做遵守纪律的模范,要求我们增强纪律观念,正确认识纪律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的人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再强调什么“铁的纪律”了,认为纪律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应当“冲破”,可以“变通”,提出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必须坚决予以清除。做遵守纪律的模范,必须从加强纪律观念、树立纪律观念做起,为自觉维护和遵守党的纪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做遵守纪律的模范,仅仅具有觉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体现在日常言行中,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

【注释】

(1)陈士榘:《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www.chuimin.cn)

(2)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6)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8)柏柳:《苏区英风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209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