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民族英雄方志敏:红色文化的传承

民族英雄方志敏:红色文化的传承

【摘要】:第一节民族英雄方志敏1927年11月,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窑头村主持召开了弋阳、横峰、贵溪、上饶等五县党委会,决定年关举行暴动,会议成立了以方志敏为总指挥的指挥部。8月,方志敏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

第一节 民族英雄方志敏

1927年11月,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窑头村主持召开了弋阳、横峰、贵溪、上饶等五县党委会,决定年关举行暴动,会议成立了以方志敏为总指挥的指挥部。随后,在党的领导下,弋横地区的人们开展了抗租、抗债斗争,并组成了80多个农民革命团,分六路纵队同时向外推进,声势壮大。1928年1月2日,农民革命团获得两条半枪,一条是“汉阳造”,一条是“三八式”,还有一条“九响毛瑟”被截去了半截枪筒,只能算半条枪。方志敏出门时常把这半截枪带在身边当做防身武器。“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典故由此而来。

起义爆发后,江西军阀朱培德立即派兵前往镇压。由于起义缺乏正规军队的支持,加之农民革命团缺乏训练,在敌人疯狂反扑下,起义区域日益缩小。但革命的火焰并没有就此熄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弱到强并取得革命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善于总结教训,善于根据新情况、新形式创造出能适应革命形势的新办法、新策略用于指导自己新的革命行动。以方志敏为负责人的弋、横、德中心县委决定根据革命形势和农村革命的特点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首先,从起义的积极分子中挑选20余人,建立“土地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连,作为自己的正规军;其次,各村组织农民军,负责就地警戒、侦查敌情,保护群众;另外,还创建了由干部组成的武工队,配合正规部队行动,负责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发动群众等工作。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连在弋阳九区正式成立,5月,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也先后成立。针对一些人的悲观、退却思想,1928年6月25日,方志敏在弋阳、横峰交界的方圣峰主持召开了弋横两县的干部会议,会议不仅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斗争方针,决定“把武装斗争与白区工作结合起来,在根据地周围一个个的地方举行起义,然后将它们赤化,最终求得根据地波浪式的向前推进”(1)。另外为了统一各县苏维埃的领导,1929年2月,赣东北共产党组织在弋阳九区召开了信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成立了以唐在刚为书记的中共信江特委,同年10月在弋阳九区湖塘邵家村又成立了以方志敏为首的信江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规定:土地分配以村为单位,凡不反对苏维埃的人都可分得土地。与井冈山的土地政策相比,赣东北的土地分配政策更具有灵活性,有力地扩大了苏维埃的社会基础;此外,赣东北苏维埃的各项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有声有色,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高度称赞,赣东北被誉为“典型的红色根据地”。

在方志敏、邵式平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工农革命军不仅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四次围攻,还不断地壮大了自己。1929年12月,部队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邹琦任团长,李上达为政委。在磨盘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以黄道为首的共产党人在贵溪、余江、万年也发动了起义,1929年秋成立了红军第七连,开辟了赣东北的第二块根据地。

敌人力量的强大使得革命斗争变得异常艰苦,为了更有效地保全自己、打击敌人,方志敏、周建屏、邵式平等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自己的游击作战原则:“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人们称之为“五十三字诀”,它与毛泽东、朱德提出的“十六字诀”的基本内涵非常相似。1930年5月,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利用蒋、冯、阎军阀混战之机亲率红军向外线攻击,攻占赣东北重镇景德镇,随后方志敏亲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同年7月22日,根据党中央指示,红军独立团扩编为红军第十军,人数万余人,周建屏任军长,胡廷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8月,方志敏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1年3月,方志敏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3月下旬,方志敏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赣东北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1年9月,方志敏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同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1932年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12月,出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此,赣东北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赣东北根据地又被称为闽浙赣根据地。它的创建与其他根据地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开始并没有正规军的支持,而是以方志敏、邵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发动群众,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建立农民武装开始的,然后才建立正规军和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又把白区工作与根据地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采取波浪式的发展方式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在长期的艰苦革命斗争中,赣东北根据地的革命群众还首创了一种了不起的作战形式,这就是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著名的地雷战。赣东北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模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江西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创造智慧与伟大的革命精神。赣东北根据地是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所提到的六个大的苏维埃根据地之一。

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党的两次“左”倾错误都曾使苏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许多与方志敏出生入死的战友、同志被错杀、被调走,赣东北根据地的范围也一度急剧缩小,他亲手创建的红十军1933年也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调入中央苏区,但由于以方志敏为首的苏维埃领导人充分发挥了苏维埃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与自我批评的精神”(2),紧紧依靠苏区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赣东北重新组建了新的红十军,革命根据地再次得到发展和巩固并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强有力的东北屏障。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荣获“苏维埃模范省”的荣誉称号。(www.chuimin.cn)

1934年夏,由于王明“左”倾政治路线与博古李德军事上指挥策略的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中央苏区已无打败敌人“围剿”之希望,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遂不得不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定。为了策应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而部队的实际领导权则掌握在“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曾洪易和乐少华手中)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边出动,企图以威胁敌人的腹心地区来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同时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抗日先遣队虽担负着特殊的任务,但对于中央的真实战略意图,即使作为军团参谋长的粟裕也是若干年后才得知。

7月7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经福建长汀、大田、尤溪、水口,直逼福州近郊,极大地扩大了红军和共产党的影响。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使得国民党十分恐慌。而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盲目指挥却使得这次行动不仅未能达到调离敌军的目的,反而过早暴露了抗日先遣队的实力与行动意图,部队行动变得十分艰难且损失惨重。1934年11月初,在寻淮洲强有力的领导下,红七军团2500余人终于到达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德兴县重溪,与方志敏领导创建的红十军会合。

11月4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而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寻淮洲却再次遭受“左”倾宗派主义的打击被降为红十九师师长。此时中革军委虽已撤出中央苏区,却依然命令红十军团必须接受中央军区指挥。11月18日,中央军区指示红十军团进至开化、遂安、衢县、常山之间地区活动,争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创建皖浙边新的根据地;并成立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行动。11月下旬,“左”倾政治路线的错误与部队领导人军事指挥的迟疑不决,致使先遣队再次损失严重。寻淮洲在谭家桥战役中英勇牺牲。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在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时,被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顽强战斗,弹尽粮绝,除粟裕率领800余人突出重围外,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人也不幸被俘。

方志敏被俘后,他的朴素清贫让欣喜若狂的国民党士兵大失所望;他的浩然正气让惊喜异常的国民党官员自惭形秽;他的赤子情怀让天地为之动容,人民为之心痛,狱卒也为之感动。深陷囹囵的方志敏在得知他还能在人间逗留几个月的消息后,决心用自己的文字为重危的中国作最后一次呼喊。他忍着病痛的折磨,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在牢房中写下了近20万字的珍贵文稿。《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死!——一个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清贫》真实再现了方志敏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与高尚情操。方志敏认为:“予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3)《可爱的中国》表达了方志敏对祖国母亲的真挚热爱和对敌人的无比痛恨,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老实的告诉你们,我爱护中国的热诚,还是如小学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热。”(4)《死!——一个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则集中体现了方志敏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与浩然正气,“以身殉志,不亦伟夫”,“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5)

为了劝降方志敏,蒋介石带着顾祝同、俞伯庆等国民党要员亲赴南昌,探望狱中的方志敏,并命令将他转至“优待号”牢房。对于蒋介石的苦口婆心,方志敏的答复则显得过于简单:“我的生命只有36岁,你赶紧下命令执行吧。”为了软化方志敏,蒋介石特意为方志敏留下了足够的“悔过”时间。当他得知方志敏答应在狱中写点什么之后,明确指示6个月后看看方志敏写了些什么再说。为了营救方志敏同志,斯大林曾特意向蒋介石发去了要求把方志敏押到苏联电报。无可奈何的蒋介石十分害怕,不得不提前两个月下令处死方志敏。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英雄城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虽然走了,但他的浩然正气、爱国情怀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耿耿忠心将永远回荡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他两条半枪闹革命的革命精神也将为人民永远传颂并将激励着这里的人民不断奋勇前进。方志敏牺牲后,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等地的游击战争,在粟裕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风起云涌,蓬勃开展,他们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1938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抗日前线,留下的一部分也一直在闽浙皖赣的崇山峻岭之中,顽强地坚持斗争,为我们党在南方构筑了宝贵的战略支点。

方志敏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却永垂青史,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党中央对方志敏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1月,党中央机关报《斗争》出刊“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专号”。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方志敏烈士题写了墓碑。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了书名。1997年1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特意引用了方志敏在《死——一个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论述》中的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江泽民赞扬道:“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何等高尚的精神情操!……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浩然正气。”1999年,胡锦涛同志在方志敏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也发表了重要讲话:“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方志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江西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