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安源工人运动的探索与启示:红色文化与传承

安源工人运动的探索与启示:红色文化与传承

【摘要】:1922年9月14日至18日,在安源爆发的那场路矿工人大罢工便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实践与工人运动有机结合的初步尝试。在领导安源工人开展革命运动期间,以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为首的共产党人对此就有了初步的探索。

第二节 安源工人运动的探索与启示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正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合法斗争,积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中得到验证,并使得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受这一革命理论的影响,苏联经验对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真理,就是中国共产党所要走且必须走的革命道路。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共产党人的工作中心均放在城市,力图仿效俄国共产党,通过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合法斗争,积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1922年9月14日至18日,在安源爆发的那场路矿工人大罢工便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实践与工人运动有机结合的初步尝试。罢工虽然仅持续了5天,但它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工人革命运动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中国工人运动首先要有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明确规定“组织产业工会为我党主要目标”。1921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拥有13000多名路矿工人的安源,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区域。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特意托人介绍安源路局火车房职工的通信方式,此后,书记部所有书报及各处劳工要求解放之消息纷纷传至安源。从此,求解放之念在工友的心中乃如雨后春笋般勃然怒放。1921年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沙分部负责人毛泽东与湖南中华工会机械会负责人庞人铨来到安源组织分会。1921年12月,部分比较有觉悟的工人致函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指导组织工会。由于当时江西还没有共产党的组织,而安源路矿与湖南联系密切,所以书记部决定把发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任务放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湖南党组织的肩上。毛泽东、李能至(李立三)、刘少奇、余友生与张理全等共产党人先后被派往安源考察和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工人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实现了有机的初步结合。

欲使工人团体能永久地坚强,亦唯有依赖对工人之教育。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盲是在政治之外的。要发动工人起来革命,首先必须给予工人以智识之启迪并极力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1922年1月,李立三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在安源五福巷正式组建安源第一个工人补习学校,李立三与蔡增准任教员,主要对工人进行识字和常识教育,在课程中,也向学员宣传工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及联合起来与资本家斗争以减少工人之痛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学校深受工人喜爱与欢迎。“从1922年起至1925年止,由一个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发展至三个,继由三个发展至七个,同时还有许多工作处的读书处。最盛的时候,共计有十三处至十六处之多。”(4)创办工人学校成为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最普遍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对工人的教育并不是机械地灌输共产主义的教育而是首先从识字着手,注重常识教育,教育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非常具有启发性且极易为工人所接受。通过对工人的积极教育,用国民党的话说,原先“土头土脑”的工人不但能在大会场合说话、演讲,并且许多甚至做了工人的领袖,能发动工人一致行动。教育还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觉悟,使之明白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坚强团结的工人组织是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保证,“没有组织集中的有统系的工团,决不能与组织集中的有统系的资本阶级奋斗”(5)。对此共产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安源党支部成立后立即开始筹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工会组织。19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俱乐部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代表会议制,基本组织是十人团,即部员每十人(或十人以下)组成一团,选举十代表一人;再由十个十人团(或十个以下)选举百代表一人;每工作处选举总代表一人。总代表、百代表由该处十代表选举。然后,由各处总代表组织最高代表会为俱乐部最高决议机关。最高代表会每月开会一次;各百代表组织百代表会议,为俱乐部复议机关,每月开常务会一次,报告俱乐部一月之经过。俱乐部办事系统则由全体代表会议选举主任四人(总主任一人,窿外主任一人,窿内主任一人,路局主任一人)组织主任团,总理俱乐部一切事务,闭会期间,主任团为俱乐部最高机关。俱乐部下设八股,即教育股、互济股、会计股、文书股、庶务股、讲演股、游艺股、交际股,每股设股长一人。罢工后,俱乐部的组织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精密的组织还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加以保障。安源工人培养了一种牢不可破的纪律,对任何问题均能绝对地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发现有人不守纪律或行为不正时,均能由团体用合法的手续施以相当的制裁。工人们通常视团体的命令如军令而不会违抗,即使有关个人生死亦不顾。这为以后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www.chuimin.cn)

切实解决工人的实际利益问题,是动员工人自觉参与革命的出发点。革命者不是清教徒,他们同样必须生存,同样必须养家糊口。因此要充分调动工人们革命的积极性,除了详尽阐述革命运动的伟大意义之外,还必须能为工人带来切身的利益,切实解决工友的生活问题。俱乐部成立后不久,即在工人补习学校内创办了消费合作社,虽然开始时规模不大,但合作社的意义与利益却深深地印入工人的脑海中,工人在合作社可买到便宜的日用品,从而可有效降低生活费用。罢工胜利后,消费合作社添加了股本、扩大规模,工人从中获得的利益也就更多。工人们由此看到了俱乐部的力量与好处,他们也因此更乐意团结在工人俱乐部的周围。

革命决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领导安源工人开展革命运动期间,以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为首的共产党人对此就有了初步的探索。1922年9月11日,俱乐部向路矿当局提出保护俱乐部、发清欠饷和给俱乐部发津贴三项最低限度要求,限12日午前答复。在三项要求没有完全得到答复之后,俱乐部决定成立以李立三为总指挥、刘少奇为全权代表的罢工总指挥部,正式领导安源罢工。罢工前夕,毛泽东提出了“哀而动人”、“哀兵必胜”的斗争策略思想,以利于罢工获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安源俱乐部按照这一思想,在报纸上发表致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全国各工团的快邮代电,揭露路矿当局破坏工人俱乐部的阴谋,告之已向当局提出最低限度要求,吁请援助。为争取全国各界声援以壮大罢工斗争声势,俱乐部当日还将相关公函、电报和宣言寄往各地报馆,并陆续向报界报道罢工斗争的消息。长沙的《大公报》和《通俗日报》,上海的《申报》和《民国日报》,北京的《晨报》和《时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报纸,都陆续报道了安源罢工的消息。各地工团得知安源工人罢工后纷纷致函声援。同时,为鼓动安源工人积极参与大罢工,俱乐部决定以毛泽东提出的“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三项为目标,据此提出17项要求,拟就罢工宣言,规定行动步骤。在工人群众中加紧宣传和组织工作,努力训练俱乐部部员,使之成为罢工斗争的骨干。由于参加洪帮的工人很多,为了保证全体工人团结一致,在罢工期间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李立三通过做洪帮大头目的工作,成功地争取了洪帮对罢工的同情和支持。此外,还成功地争取了安源绅商在罢工期间充当工人俱乐部与当局之间的调停人。统一战线在安源罢工前夕基本形成。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统战工作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作为中国人口的主体、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农民这时竟然未能成为统战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工农联盟没能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这也预示了此时的统一战线是松散的、不牢固的,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难以经受长期的考验。

工人运动的开展必须有坚强的武装力量为后盾。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作时间,获取一定的自由与权利,不是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在开展工人运动初期的一种手段。开展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实力,联合全国的无产阶级准备谋求根本的解放,一句话,就是夺取政权,管理生产机关。“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工人要夺取政权最终还必须依靠自己手中强大的武装以彻底摧毁反革命的武装。安源工人俱乐部虽然建立了系统精密、纪律严明的组织,但是并没有将工人运动与革命暴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没能在工人中间筹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旦反革命原形毕露,工人就会陷入虽付出惨重的代价也无力对抗反革命武装的镇压的境地。1925年9月,反动当局调集两团兵力包围矿山,封闭俱乐部,并枪杀工人4人,重伤30余人,失踪者更是不计其数,安源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黄静源也惨遭杀害。

工人革命运动的斗争方式应是公开与隐蔽的有机结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斗争的方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必须是隐蔽的,至少不能完全公开,否则必将遭受敌人的破坏。由于安源俱乐部处于完全公开状态,使得敌人深知组织的内容甚至斗争策略。如罢工之目的在于顾全工人的生活而决不至于破坏产业让工人失业,所以大多时候反动当局对于罢工是不畏惧的。组织的完全公开,也使得组织和组织成员完全处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容易遭受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