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杠杆的驱动力,战略杠杆可以解释为:一个企业通过认识它在产业结构中的自由度及决定着这个自由度的关键竞争因素,寻求“改变其竞争地位乃至改变产业结构的战略运作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使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又有了新的思想升华。德鲁克认为,他自己在1964年出版的《结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一书是商业界“第一本我们现在称为战略方面的书”。但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可以同样有证......
2024-04-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美洲、欧洲很多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几乎都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更加国际化这样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因此,各国经济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迫在眉睫。于是,在美国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逐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产品全面进入欧美市场,日本企业的成功被公认为是重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管理所致。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在战略规划出现以前,预算是企业最重要的应对长期发展的一种手段。长期预算、趋势分析、差距分析等方法在当时较为流行。塞尔兹尼克(PSelznick)在1957年所著的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文中,提出了“能力”或者“特殊能力”的概念,用于对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行为进行社会分析。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者特殊能力。这说明对战略管理的分析在当时已经起到了资源能力理论的先导作用。同时还引进了“独特竞争力”(distinctive conpetence)这一概念,这便是现代战略的雏形。
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直到了西方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I H Ansoff于1965年出版了《公司战略》、安德鲁斯(K.Andress)于1971年出版了公司战略思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继续的研究后,才使得能力或者特殊能力的概念在理论著作和管理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0年,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阐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配置,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1960~1970年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1962年,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A.D.Chandlei)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书中对战略的定义、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创新式的分析,认为企业只能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应与之相适应,以便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从而构成了环境——战略——组织相互关系的战略发展思想。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了计划理论学派,也可称之为目标战略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安德鲁斯。它和克里斯滕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的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认为战略仍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他的理论的主要见解是:将战略结构分为制定和实施两大部分。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SWOT模型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企业的S、W、O、T这四种因素,选择适宜的战略加以实施,并强调运用这些因素在不确定环境因素下,结合企业方针与目标和经营活动,认真分析设计,以期形成竞争优势。SWOT分析是这一时期的战略态势分析工具的经典,并一直沿用至今。
安德鲁斯接受了钱德勒的战略思想,增加了塞尔兹尼克的独特竞争力概念,并强调企业必须适应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安德鲁斯区分了战略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他认为战略包括4个要素:市场机遇(企业可能做什么,might do)、公司能力(企业能够做什么,could do)、个人激情(企业想做什么,wants to do)以及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做什么,should do)。战略就是实现四者的契合。依照安德鲁斯的观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机遇与威胁,组织的优势与劣势将不断地调整,以避免威胁并利用机遇。对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的评估可以确定企业的独特能力,对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成功因素。这两种分析构成战略的基础。安德鲁斯把制定战略看成是分析性的,而把实施战略看成是管理性的。
计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索夫。他1965年出版了公司战略论》一书。1972年,他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这一概念,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安索夫是在对战略规划感到失望后才提出战略管理这一概念的。他建立了自己的战略决策过程,重点研究企业成长的范围与方向。安索夫认为战略为5种选择提供共同思路:产品与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自产还是购买。安索夫把环境、市场定位与内部资源能力置于战略的核心位置。在战略的各因素中,安索夫强调协同的作用。比较而言,安索夫侧重公司战略,而安德鲁斯侧重业务战略。(www.chuimin.cn)
1979年,安索夫又出版了《战略管理》一书。系统阐述了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他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是应该对环境加以适应一管理过程问题,并由此对企业内部结构加以调整和变化。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四种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发展方向或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安索夫还提出了2×2产品—市场矩阵,后来演变为3×3产品—市场矩阵以及战略经营单位SBU等概念。
调查显示,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500强工业企业中,将近90%的企业都组建了战略规划部门,战略咨询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形成了70年代的“战略热”。罗曼尔特(RPRimelt)、斯坎德尔(D.ESchende)、提斯(D.JTeece)在他们合著的《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战略管理理论思想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曼尔特出版了《战略、结构和经济绩效》(1974年)一书、《多样化战略与利润》(1982年)和《面向企业战略理论》(1984年)一文,开始进行典型的战略案例研究,考察了追求具有关联性多角化经营战略的生产企业是否比非关联性多角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具有更大的效益。这项研究获得了肯定的答案。他认识到,成功应用多角化战略应能使企业在相关市场中获得较为优势的一系列的“核心技能”这样的基础之上。
20世纪8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由“热”变得“冷”下来。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日本工业企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兴起,使得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问题。
各个企业不再盲目地追求和崇拜战略,而是冷静地对战略进行了再思考和重新认识。理论家和企业实践者们对该理论开始加以整体性的思维和系统体系的完善。最著名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他对美国33家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做了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企业战略应用不够得当,使之不能产生和获得管理效益,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如何修正和如何完善战略管理理论。
1980年,他出版了《竞争战略》一书,1985年又出版《竞争优势》一书,从产业结构、组织的观点和市场结构论的观点出发,以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为基础,阐述了如何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全局的和纲领性的谋划和竞争力量的优势地位,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因素和市场竞争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整套合乎时宜的战略管理方法和理论。最著名而又有用的成分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式和企业价值链分析模式。
有关11天读懂管理史的文章
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杠杆的驱动力,战略杠杆可以解释为:一个企业通过认识它在产业结构中的自由度及决定着这个自由度的关键竞争因素,寻求“改变其竞争地位乃至改变产业结构的战略运作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使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又有了新的思想升华。德鲁克认为,他自己在1964年出版的《结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一书是商业界“第一本我们现在称为战略方面的书”。但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可以同样有证......
2024-04-06
不过,从安索夫的教育背景看,他最大的可能是会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数学家。在电子公司,安索夫按照新业务要求,推出一项与业务有关的组织架构改组,把17个高科技部门缩减为3个部门,裁掉了数以百计的专业工程师。安索夫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正如安索夫最初设想的,协同应被视为一个公司产品市场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安索夫在这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如何应用这一观念。......
2024-04-06
2.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应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斯金纳指出,生产运作应该与企业经营战略紧密相连,运作战略和决策应该满足企业需求并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决策原则,就构成了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有效地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是相当重要的,但它并不等同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图中其他要素则是制定生产运作战略时的输入或输出项。......
2024-01-08
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由此可见,物流管理战略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物流战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2.结构性的战略物流管理战略的第二层次是结构性的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3.功能性的战略物流管理第三层次的战略为功能性的战略,包括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三个方面。......
2023-10-06
第一节供应链管理与控制一、供应链成本及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供应链成本及管理的概念从产品生产角度看,供应链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对产品进行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并在各个供应链留存一定利润的过程。......
2023-12-05
综观不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为,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2023-12-01
高尔文奉行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本管理思想为大多数企业所效仿,这是高尔文先生为管理界留下的宝贵财富。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摩托罗拉公司有其独到之处,该公司的总裁保罗高尔文先生更是颇有心得,他在长期的公司管理中形成了完备的人本管理思想。人员招聘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2024-04-06
明茨伯格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明茨伯格认为,对于管理者来说,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是能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当中的。在明茨伯格看来,所有管理人员都具有十种基本角色。在组织管理学方面,明茨伯格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结构都是有六部分组成的:运营核心、战略顶点、权威层、技术结构、支持性员工和意识形态。在战略管理方面,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可以被形成并且格式化。......
2024-04-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