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社会人发现真正的自我与冲突现象

社会人发现真正的自我与冲突现象

【摘要】:福莱特并不是以此来否定个人,她只是强调个人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一个人的“真正自我就是团体自我”,“人没有脱离社会、独立于社会或反对社会的权力”。福莱特还特别研究了冲突现象,认为社会组织内部总是有冲突存在的。

1924~1925年,玛丽派克福莱特在纽约向一批企业经理人员作了一系列有关她的政治哲学企业管理中应用情况的报告,通过作这些报告,她对企业管理的兴趣更大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许多有启发性的意见,受到当时和以后管理学者的重视和好评。她既概括了泰勒的很多思想,又得出与后来梅奥等人所作的“霍桑试验”的研究成果大致相同的结论,所以她成了这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她的主要著作有新国家》、动态的管理》、自由和协作》等。她的有关利益结合、形势规律的论述同泰勒的精神革命、职能管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她关于协作、相互影响等论述还同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等人的论点相似。因此,她把这两个时期联系了起来,成为两者之间的过渡。

1924年以后的五年中,她应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的邀请,为该会主办的“企业管理科学基础”讲座讲课。1933年,即她逝世前不久,又应邀去英国伦敦大学讲课。在这一系列演讲中,她对管理的很多实质性问题都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见解,这些演讲后来分别收入论文集动态的管理》和自由与协作》。由于她的见解充满了哲理,因此,在西方管理学界,她被公认为真正的管理哲学家。福莱特的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各点。

一、群体原则

福莱特在哲学和政治上是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约翰费希特的一个狂热崇拜者,她的思想明显受到弗希特的影响。费希特信奉个人自由服从于集体的民族主义,他认为个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而是被局限于一个所有人都参与的人际网络之中,所以“个人的自我”从属于一个“更广泛的自我世界”之中,使自我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成为一种“大自我”,这种“大自我”是所有人的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受费希特这一思想的影响,福莱特提出了一种所谓“群体原则”。她于1918年在所著《新国家》一书中表达了这一思想。她的论点是,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人。个人的潜能在群体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本性,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群体原则”相对于个人独立思考、感觉和行动的老观念,成为一种“新心理学”。

“群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个人存在于相互的社会交往之中,这种观点表明福莱特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并接受了查尔斯霍顿库利有关社会自我通过联合而扩大以及社会“镜子”的思想。她应用“一致性”、“群体思维”和“集体意志”这一类词汇,追求一种以群体原则而不是以个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新社会。

福莱特并不是以此来否定个人,她只是强调个人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一个人的“真正自我就是团体自我”,“人没有脱离社会、独立于社会或反对社会的权力”。

二、统一性原理

统一性原理是福莱特在1924年发表的《创造性经验》一书中对先前的《新国家》一书中未能予以考察的团体冲突问题提出的新的假设。她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会议、讨论和协作来彼此启迪思想,并在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中表示其统一性,并认为个人可以通过群体经验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福莱特还特别研究了冲突现象,认为社会组织内部总是有冲突存在的。有三种处理冲突的方法。

第一种是压服的方法,这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取得胜利,这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但被压服的一方往往不服,伺机反抗。

第二种是妥协的方法。冲突的双方各自都作些让步,这样,被打断了的活动可以继续进行,但每一方都感到不满足,以后可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企业中管理当局同工会的谈判为例,每一方都故意把要求提得高些,把让步说得少些,希望这样能使最后达成的协议比较符合自己原来的期望,这样就使得双方都不是开诚布公而掩盖了情况的真相,谈判也带有做作的成分。对此,福莱特指出:“当我们的思想挣脱不出非此即彼的桎梏时,我们将会鼠目寸光,左右碰壁,成功渺茫。千万不能让非此即彼埋没了我们。比两种选择更好的方法极有可能存在。”

第三种是利益结合的方法,这就是把冲突双方的利益结合起来,结果能使双方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任何一方都无需牺牲任何东西。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常常必须引入某些新的想法,以便双方真实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仍以企业中管理当局同工会的谈判为例,过去往往在双方之间划出一条人为的界线,各自站在界线的一方争论不休,而忽视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她提出的通过结合解决冲突的方法的前提是力图使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真正感到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而所有成员都在各级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整体做贡献,并以此使社会和经济达到结合的统一。

三、形势规律

福莱特认为,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必须依据形势的规律办事。

四、有关权力和权威的思想

福莱特认为,为了充分实现“利益结合原则”,人们必须重新考虑他们对权威和权力的看法,要用“共同的权力”来代替“统治的权力”,用共同行动来代替赞成和压制。当存在着一个“发命令的人”和一个“接受命令的人”的时候,就难于实现利益的结合。“上司”和“下属”之分,阻碍了人们去认识利益的共同特点。为了克服这点,福莱特提出使命令“非人格化”,变服从个人为遵循“形势规律”。她说,不应该由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发布命令,两个人都应该同意接受形势的命令。如果命令是形势的需要,那就不会产生谁发布命令、谁接受命令的问题。

福莱特还进一步提出了“权威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思想,认为把权威转向知识就可以避免个人之间的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感到那是形势在发出指示,因而能较少摩擦地实现结合的统一性。福莱特在为泰勒协会写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如果权威是由职能产生的,那就同地位的等级制度没有什么关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个专家都有他的权威。在分派工作这点上,分派工作的办事员比总经理更有权威。权威应该是同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福莱特对科学管理理论把人同形势加以区别这一点很赞赏,认为这对下级能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他抛弃了军队式的或其他组织中关于权威就是“统治的权力”以及责任集中在最终权威所在地的观点,认为权威存在于形势之中,而不存在于个人或地位之中。

五、有关控制的思想(www.chuimin.cn)

福莱特对管理人员提出的忠告今天仍行之有效,她说,领导不应以权力为基础,而应以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形势中的相互影响为基础。她认为经理所控制的不是单一的要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系,不是个人,而是形势。其结果则是整个形势的一个有组织的结构。这个结构是:

(1)由事实控制而不是由人来控制。

(2)由相互关联控制而不是上面强加的控制。

这个结构,反映了一种处理整体和全部形势,使之达到统一性的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在控制活动中,除非在某种形势中的所有要素、材料和人之间存在着统一和合作,否则,有效的控制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不能有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形势就会失去控制。而控制的基础就在于有认识到相互间共同利益并自觉控制其工作,使之符合于既定目标的自我管理、自我指挥的个人和团体。经理人员所要控制的,不是单个的要素,而是复杂的相互关系,不是个人,而是形势,其结果是要达到使整个形势形成一种生产性的结构。由于很多群体力量的交织决定着相应的总行为,所以绝大多数情况都显得非常复杂,以致最高层的集中控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在组织机构中设立许多个控制点,并使其“相互关联”。这种相互关联是以协调为基础的,具体可包括四方面。

(1)作为一种情境中全部因素交互相关的协调。

(2)由全部有关负责人员直接接触的协调。

(3)—定阶段的协调。

(4)作为一种连续过程的协调。

有关协调的这四方面被认为是“组织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包含着这样的结论:要对组织进行控制,因为组织和协调的目的是保证有控制地实现任务。协调是为了实现统一,而统一就是控制。例如,采购部门想降低采购材料的成本,而生产部门则坚持要用较好的材料进行生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但如果他们遵循早期协调和连续协调的原则,每一方面都能看到对方的问题,并转而寻求或开发一种能满足他们双方要求的材料。这样,双方都没有牺牲自己的目标,而能使自己的部门、公司和消费者达到利益的统一。这种利益的统一就是通过协调的自我管理达到的。

六、有关领导方式的思想

既然领导不再以权力为基础,而是以在形势的相互联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领导方式自然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福莱特认为,领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的目标一这是一种具有目标管理特征的思想。她认为,管理者应该使其同事认识到,他们所要达到的,不是个人的目标,而是由群体愿望和活动所产生的共同目标。一个好的管理者,不应要求人们为他服务,而应要求人们为共同的目标服务。“最好的管理者并没有随从者,而只有同他一起工作的男人和女人”。要使公司的目标同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结合起来,是一件带有微妙性的工作,要求经理有很高的领导能力。他所能够依靠的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协调、确定目标和鼓励人们对情境规律作出反应的技能。

福莱特意识到,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种技能,决不是单靠提倡所能达到的,必须对之加以认真的培训,即:

(1)在做出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的决策时更具科学性

(2)培养一种为公众服务的动机。

这两点构成了科学和服务精神相结合的管理“职业”,使经理人员利用知识来为别人服务。她认为管理这门职业所承担的重大的、创造性的责任,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成功地担当起来。福莱特在这里提到为公众服务的动机问题,然而她并不认为服务的概念可以代替利润的动机,而是这两者结合成一个更广泛的职业动机。福莱特因此说:“我们为利润、为服务、为我们自己的发展、为创造某种事物的爱好而工作。的确,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直接地或立即地为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而工作,而是以尽可能好的方式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再回过头来讲专家(指医生、律师等),正是在这点上,难道我们不能向他们学习一些东西吗?专家并没有放弃金钱动机。……但他们还有其他的动机,而且他们常常愿意为了这些动机而牺牲相当多的收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生活得富裕些。我们可以纯化和提高我们的愿望。遏制愿望并不会造成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从福莱特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同泰勒制的差异,她提出了在人们工作的物质动机之外还存在着可以因其牺牲物质收入的社会动机,这已初步具备了“社会人”的雏形,与泰勒的“经济人”的思想大相径庭。福莱特企业哲学的基本原理靠结合以及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解决问题,启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视为类似于泰勒的“精神革命”和梅奥等人有关人群协作的号召。她提出的权威的非人性化和对形势规律的服从的思想,对改变专制主义制度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