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外葡萄保护地栽培概况:葡萄、樱桃科学种植新技术

中外葡萄保护地栽培概况:葡萄、樱桃科学种植新技术

【摘要】:我国保护地葡萄的栽培起步较晚。葡萄通过保护地栽培,不仅能使其浆果提早或延迟成熟上市,而且还能获得高产、稳产的栽培效果。葡萄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在其开花授粉期间,经常遭受低温、降雨和大风危害,致使葡萄坐果不良,穗形不整齐,产量不稳定。而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因为保护设施的存在,有力地抵御了这一自然灾害,从而保证了葡萄的授粉、受精的生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因而,葡萄保护地栽培是颇有发展前途的一项新兴种植业。

远在300年前西欧就开始进行葡萄保护地栽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荷兰等国利用玻璃温室栽培葡萄已很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水果的运输和储藏方法有了重大改进,形成了全球性果品商业系统,使西欧在水果淡季的鲜果供应得以改善。因而其保护地葡萄的面积大为减少,但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温室葡萄。在意大利除温室葡萄外,还有大量的葡萄园在秋季实行薄膜覆盖,使葡萄延迟到圣诞节采收。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护地葡萄迅速发展,到1990年止,其保护地葡萄面积已达6403公顷,占全国葡萄面积的23.9%,跃居世界之首,这些保护地葡萄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成熟有先有后,因而大大加长了供应期,使鲜食葡萄几乎是全年供应了。

我国保护地葡萄的栽培起步较晚。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自1979年开始到1985年止,先后利用地热加温的玻璃温室、不加温薄膜温室和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对巨峰葡萄进行了保护地栽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采用上述保护设施可使巨峰葡萄提早25~60天成熟上市。而且还可利用葡萄的二次结果习性进行延后成熟的栽培,并可利用当时的棚内低温延迟采收,其延迟效果可长达60多天。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为了使巨峰葡萄能在当地安家落户,将巨峰葡萄栽在薄膜温室里获得成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葡萄通过保护地栽培,不仅能使其浆果提早或延迟成熟上市,而且还能获得高产、稳产的栽培效果。葡萄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在其开花授粉期间,经常遭受低温、降雨和大风危害,致使葡萄坐果不良,穗形不整齐,产量不稳定。特别是大粒系统的巨峰群品种,表现尤为严重。而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因为保护设施的存在,有力地抵御了这一自然灾害,从而保证了葡萄的授粉、受精的生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加上在保护地条件下,浆果成熟采收后的营养累积生长期较长,营养的累积也就较多。因而,使下一年萌芽以及萌芽后新梢初期生育阶段的营养供应较充足,花器分化较充分,坐果率较高。(www.chuimin.cn)

保护地葡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据在辽宁省调查,每亩保护地葡萄的建园投资虽然约需1万~2万元,但只要保护设施得当,栽植品种对路,栽植密度适宜,栽培方法正确,一般于栽后第一年每亩可获得1500~2000千克葡萄产量,亩产值可达3万元以上,是同面积蔬菜保护地的2~3倍。因而,葡萄保护地栽培是颇有发展前途的一项新兴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