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许多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央行政制度汉中央政权也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共同行使宰相之职,其中丞相权力居首。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察举制也是流弊丛生。主要包括“上计制”和籍贯限制制度。......
2025-09-30
二、主要概念及思路
基于先行研究的成果,本文首先有必要就政治信任与宗教信仰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理论和可操作化梳理。
1.政治信任及其对象
前文对政治信任的界定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但何谓中国的政治信任?此中的关键是对“政治”的理解。政治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知识精英眼中的政治。它基本沿袭西方政治内涵的谱系,虽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基本限定于有别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有领域,尤其是以行政政府为核心,是国家的活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二是老百姓眼中的政治。在中国,传统社会脱胎于宗法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元点(君主)出发的单向辐射性政治仪式形态;天、君、国、家长合为一体的政治认知,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至上的政治评价模式,丧失主体性的政治依附情感……都打上极其深刻的臣属型烙印”(金太军、王庆五,2006:5),这突出表现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征,一切具有公共性的领域都被视之为政治领域。2025年后,我们逐步建构起了总体性社会结构,借助单位制,社会整合主要是以行政性整合手段实现的,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的高度重叠,政治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经济和其他社会生活则是高度政治化(孙立平,2004:31)。在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结构的双重形塑下,民众对政府、立法和司法等机构并未有清晰的划分,可能都被视为是政治。
由此,综合相关的先行研究,本文将政治信任分为弥散性政治信任(diffuse political trust)和特定政治信任(specific political trust)两类。前者主要立足于民众立场的政治,强调其对整个政治领域是否可信任的认知,后者则重点考察某些近似西方政治概念的某些领域,强调个体对具体政治部门信任度的判断,同时,本文结合我国总体性社会的结构特征,集中于行政—政府、立法—人大和司法—法院,以及政治行动者—公务员四个对象。
2.宗教信仰与宗教性(https://www.chuimin.cn)
宗教性的测量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社会学和心理学发展出各种单维测量法(Vernon,1962),其共同之点是通过单一维度对信徒的宗教虔诚度进行测量。随后格洛克和斯塔克(Glock & Stark,1965)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多维测量法,他们主要从体验、仪式、信念、知识和应用等层面进行测量,并认为这五种维度是互相独立的(Glock & Stark,1965)。但随后的研究对这些维度提出了质疑,如洛文塔尔认为,五个维度很难进行操作化处理,需要对许多有意义的测量方法进行界定(洛文塔尔,2002:4),还有学者基于经验研究发现,五个维度之间具有正相关系,具有交互的线性关系(Joseph E.Faulkner与Gordon F.De Jong,1966)。此后,一方面,有些学者对测量的维度进行不断的修正、精细化(Morton B.King & Richard A.Hunt,1969);另一方面,有些学者通过对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实质只存在两个基本的宗教取向类型:行为的与意识形态的(behavioral versus ideational),或是“表现出来(acted out)的”宗教与“内化在信仰和态度中”的宗教(Harold S.Himmelfarb,1975)。同时,在另外一个研究思路上,沃泊特和罗斯(Allport & Ross,1966)根据信徒是否以工具性或终极意义性的态度看待宗教,提出了外在—内在宗教取向模型(intrinsic‐extrinsic orientation to religion)的测量模型。新近的研究基于对宗教性(religiosity,religiousness)和灵性(spirituality)的概念区分实现了突破(Roof,1989、1993、1997),而戴维(Davie,1990)基于英国的研究,提出了信仰但不归属的命题。这种思路不仅对宗教性的测量指出了新的方向,而且对宗教认同的概念也提出了质疑。
正如西美尔将宗教视为一种社会形式或客观的建制形式,而宗教性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的社会精神结构态(西美尔,1998:xix)。我们在考察受访者的宗教认同可能需要同时考虑宗教团体身份归属和自我信仰认同两个方面。而这种区分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信仰特征(李向平,2010)。
同时,在宗教性的测量维度方面,囿于问卷设计,本文主要选择仪式(宗教行为)、信念(宗教重要性认知)和应用(与不同信仰者交往)等作为测量指标。
由此就建构起本文的基本思路。我们将因变量设置为弥散性政治信任和特定性政治信任。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对于弥散性政治信任,本文采用OLS回归。对于特定性政治信任,我们采用二分Logistic回归。鉴于此方面探讨的不成熟,我们定位于探索性分析,而不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
相关文章
2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许多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央行政制度汉中央政权也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共同行使宰相之职,其中丞相权力居首。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察举制也是流弊丛生。主要包括“上计制”和籍贯限制制度。......
2025-09-30
一言以蔽之,“虽然一部官话《和合本》被视为是重要的,却既不被认为它值得付出重大努力,又怀疑它能否带来好的声誉和影响,结果导致大量传教士辞任。”[90]但不管怎么样,《官话和合本新旧约全书》这本集合了前人译经精华的译本,在几易其稿,不断修订后于1919年2月正式面世。[93]当然,对于《国语和合本圣经》的批评也不绝于耳。[18]尤思德:《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
2025-09-30
中国早期历史有相当齐全的记载,提供了观察国家自部落社会脱颖而出的罕见良机。秦王征服所有对手,建立统一国家,并将秦首创的制度推向中国北方的大部,国家巩固由此告成。从部落到国家层次的过渡在中国慢慢发生,新的国家制度重叠在亲戚关系的社会组织之上。未能正确遵守仪式或军事命令,会引来国王或宗族领袖的严苛处罚。中国家庭证明是颇有韧性的,父系家族迄今仍活跃于中国部分地区。......
2025-10-01
事实上,朱熹在吕祖谦祭文中除了暗示自己将继承道学领袖的位置外,也的确提出了道学团体的政治、社会使命,表明道学团体并非完全专注于学术而不关心政治。[17]在吕祖谦去世后,朱熹以及道学成员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中,与反道学的官员发生了激烈冲突,对道学乃至南宋以后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仲友与宰相王淮是同乡,且有姻亲关系,因此朱熹对唐仲友的弹劾目的并不单纯,矛头直指以王淮为首的反道学官僚群体。......
2025-09-30
第44章有效的电子邮件喷火器的存在只说明,某时某地某人对自己说:“你知道,我想在那些人身上点火,但我离他们太远了,办不到。”本章就解释怎样能使电子邮件快捷高效地传递信息。你多久能收到一次带有“请参见附件”字样的电子邮件?如果你必须提出没法回答的问题或粘贴附加文件,就首先要请求得到许可。它应该包括你的姓名、头衔、组织名称、电子邮件地址、网站以及电话号码。本章专门讨论了电子邮件的问题。......
2025-09-30
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血缘、地缘关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对传统的极端尊重。④宗法伦理观念构成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型范式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了政治型范式。思考与探究1.简述中国大陆“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5-09-30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允许基督教徒公开信教。他出资修建了罗马帝国第一批大教堂,并于临终前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经过与罗马帝国皇帝将近300年的斗争,基督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公元388年制作的银盘中央为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公元394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布法律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同时禁止除基督教外的所有异教活动。......
2025-09-30
《洪范》重在天人关系的阐发,特别是此中提到的“五行相生”“五德终始”说及关于宇宙构成探讨,直接导致了汉代天人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对汉代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经学思想的发生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势造英雄,复杂的历史、现实的困境、对未来前途的探索,这个时代重担就自然地落在了汉初那些政治家的身上。......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