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仰维度宗教学的奠基人穆勒认为,世界各种宗教信仰尽管形态和现象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即都是基于对神即无限者的体认,宗教是联结有限和无限的桥梁;宗教观念发展经历了从多神教到唯一神教的进化历程。......
2024-04-02
二、精神维度
宗教信仰都是基于对神的体认和回应,而对于认识层面较高的人来说神毫无疑问是精神性的。因此,宗教共同体作为跨宗教的信仰机制具有其无可置疑的精神维度。
近来有学者在宗教共同体的背景下提出全球灵性概念,认为全球灵性是宗教共同体的核心,甚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灵性”将最终取代宗教信仰。尽管其对于“灵性”的定义尚模糊多变,“灵性”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附属性质将取代宗教信仰的立论尚难以觅得立足之处,但“灵性”如果被还原到其通常含义,却正是宗教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灵性”,是英文“spirituality”的一种译法,该词的另一种通俗译法就是“精神性”。
精神性的原本含义,是指基于对神的信仰而寻求与之靠拢、联结或合一,从中获取生命的终极价值意义的特性。当然,随着世俗化的泛滥,该词也被赋予了世俗的含义,被广泛借用甚至滥用于世俗表达。各宗教尽管看似宗派壁垒森严,但精神性追求的理念却甚为相似,如印度教追求的梵我合一、儒教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教追求的生道合一、基督教追求的神人和合、伊斯兰教苏菲派追求的人主合一等等。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各宗教尽管进路不同,但在精神追求的高深层面上却趋于一致,人类信仰有共同的源泉和本质。
事实上,精神追求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需求,是人的共性,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某种特定宗教而存在或实现。因此,有信仰的人们,无论其宗教归属如何或有无归属,都有可能在精神追求相同的基础上彼此认同,形成某种形式的精神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是宗教共同体的一个维度,也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方式;它与信仰共同体关系紧密,可以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加强。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滕尼斯甚至说,“精神共同体在同从前的各种共同体的结合中,可以被理解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7]。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性与信仰密切相关,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性,反之亦然。因此如果能够在信仰对象、信仰目标、信仰本质、信仰源头等任一方面达成共识,都会有助于精神共同体的形成。(www.chuimin.cn)
建立精神共同体,不仅从学术上看来是可能和必要的,我国政界也对此表示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中“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精神共同体,而作为其构建基础的中华文化其实是以儒道佛为主体的宗教性文化。
在实现精神追求的灵修方式上,各宗教也有许多近似之处。例如,佛教的坐禅、道教的打坐、儒教的坐忘、印度教的胜王瑜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冥思,实质是非常接近的,提示有相同的源头。又如,祈祷、祭祀、行善、守戒、忏悔、施舍、斋戒等是许多主要宗教都通行的灵性修行方式。就人类灵修方式的共同性来说,印度教的瑜伽四行提供了有趣的范式。瑜伽四行是高度发展的印度宗教总结出来的与神联结即灵修的四种途径,包括虔信瑜伽即通过虔诚崇信与神联结,智慧瑜伽即通过增长知识和智慧与神联结,行动瑜伽即通过无私善行与神联结,胜王瑜伽即通过冥思禅那与神联结。如果逐一研究,就会发现人类所有的灵修方式都可以归入这四种类型之中。这无疑是人类共同灵性的又一展示。
如果能够摆脱宗教门户之见的狭隘,各宗教及其信众完全可能在灵修方式上以开放的态度相互借鉴学习,交流互动,取长补短。精神共同体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信众间的交流学习,使其充分受益。有悖于各宗教一成不变的错觉,宗教史学有无数证据可以证明,各宗教在历史上都经历过重大、甚至根本性的改变,各宗教都毫无例外地经历过与其他宗教交汇融合、采纳吸收其他宗教元素的过程,以至于大多数现存宗教与其创教初期相比,竟判若不同宗教。既然宗教间的交汇融合、相互借鉴吸纳是自然进程,那么为了彼此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受益,各宗教信众就更应该在灵修方式上主动开展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通过构建精神共同体来满足共同的精神需求,消除彼此的对立冲突,增进认同感和社会福利。在全球化时代,各宗教的所有灵修方式也应当经过整理加工,展示在所有信众之前,供其选择采用,以造福大众,而不再是独家秘籍或排他性禁忌。
有关基督教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文章
一、信仰维度宗教学的奠基人穆勒认为,世界各种宗教信仰尽管形态和现象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即都是基于对神即无限者的体认,宗教是联结有限和无限的桥梁;宗教观念发展经历了从多神教到唯一神教的进化历程。......
2024-04-02
一、什么是宗教性自我传播(一)什么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内向传播,“它是一种传受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传者与受者由同一个个体扮演,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说是一架集传送、接受、储存、加工等机能于一身的、精巧无比的‘信息处理器'”。[1]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与处于核心地位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不同,自我传播研究处于相......
2024-04-02
一、上海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与公共安全关系1.上海周边地区临时礼拜点及安全隐患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外来入住上海的西北各省穆斯林成为构成本市穆斯林群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且多以从事清真食品行业,尤其是经营西北风味的拉面馆为主,这些散布于全市各区县的西北少数民族穆斯林中大多为回族,他们中也有部分为撒拉族和东乡族群众。......
2024-04-02
其中,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人员转向了宗教研究,他们成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理论代表。1978年开始,中国宗教学界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争论。一个标志性时间是1978年年底,任继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在中国宗教学领域的理论建构方面,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是宗教学前辈吕大吉教授。......
2024-04-02
这一复魅运动,从两个视角为人们所观察:一是宗教神学重新出场,全面解释人类的处境。这里“新”的所指,是针对社会结构的现代特质而言的,不是针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性而言的。正是这些创新,促使基督宗教重回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现场,对现代生活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
2024-04-02
沿着这一方向,可以深化发展希克式多元论的宗教理论。不过,需要承认,在中国当下,包括希克、潘尼卡、科布、王志成在内的潜在的多元论的宗教理论还没有得到最广泛的认可。例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搬用”希克的多元论假设,从而确立起一种多元论的宗教理论。......
2024-04-02
政教分离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制度保障,现代国家将此作为处理政教关系的价值取向。政教分离重在保持立场的公正。作为执政党和管理者,维护公正,要求我们应在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基础上,努力追求政教关系的和谐,实现政教之间的良性互动。......
2024-04-02
当然,这种社会活动方式是基于一种比较集中的制度或组织认同。这就是中国基督教从制度宗教演变为宗教制度之后,所深刻制约、普遍塑造出来的制度认同模式。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性,以及中国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念,它们能够落实于何处?......
2024-04-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