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伪科学进一步影响:科幻文学简史

伪科学进一步影响:科幻文学简史

【摘要】:这一事件告诉我们,伪科学题材的科幻作品产生过何等社会影响。伪科学题材影响社会现实的最近例子就是“二〇一二世界末日”之说。对于大部分伪科学理论而言,人们认识它的本来面目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伪科学的进一步影响

六七十年代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量后来被鉴定为“伪科学”的课题充斥期间。如今,当科普界批判伪科学时矛头所指的那些典型案例——“特异功能”、“野人”、“不明飞行物”——都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在当时某些国家里,它们不仅被正式列入科研课题,军方还进行过大量的秘密研究。比如特异功能就是当时流行的伪科学。美苏两国秘密打造“通灵部队”在今天已经不是新闻,不久前好莱坞电影《以眼杀人》还反讽了这段历史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里,伪科学向科幻领域大量渗透。科幻出版物往往与伪科学出版物合而为一,通过直接讨论这些伪科学话题来吸引读者。而读者往往不懂得区分同一份刊物上那些文字,哪些是文学虚构的产物,哪些是严肃而直接的讨论。宣传某种伪科学思想的人,如果在正规科学刊物上得不到发表机会,也会利用科幻杂志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当时发达国家几乎都有这么一类刊物,既搜集各种“奇异事件”,又刊登科幻小说,因为两者吸引着几乎同样的读者群。较突出的有前苏联的《人造卫星》、美国的《包罗万象》,等等。

从五十年代开始,野人、雪人、海怪、尼斯湖怪等典型的伪科学内容充斥报刊,而科幻作品对这些题材也吸收不误。比如“飞碟”就是六七十年代一大热门伪科学题材。当时的“飞碟题材”并不是“外星人题材”。后者早已有之。而“飞碟题材”则是从四十年代末“飞碟热”在美国媒体上出现后形成的,如今已随“飞碟热”的消退而结束。

“飞碟题材”虽然也会把飞碟设定为外星人的飞船,但主要是描写所谓“不明飞行物”现象,情节主线是人们在黑夜里追寻天空中发光的不明物体,或者描写人类被外星人虏走作为实验品等。实际上,在美国经常有人报案,声称自己被外星人抓走。最多的时候一天达数百起。美国有一大批新兴宗教信奉飞碟和外星人的存在,被称为“UFO新兴宗教”。这一大类新兴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九一九年美国新闻记者查尔斯·福特写的《咒书》。在这部书里,外星人取代上帝,外星文明取代天堂,成为一种“世俗的灵性”。

表现UFO的照片模糊不清,似真似假?

“飞碟科幻”其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在美国当代邪教史上,“天堂之门”事件曾经轰动一时。“‘天堂之门’属UFO(飞碟)新兴宗教类型,受科幻小说及基督教影响极大。”(《当代新兴宗教》,366页,东方出版社)创始人阿普尔怀特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对宗教感兴趣。中年时,他和波尼·奈特尔丝共创此教,声称自己是救世主,来自外星,要将教徒通过飞碟送入外星世界。

此教创立后影响一直有限,但九十年代后通过互联网吸收了不少教徒。其中有许多是程序员和网络工程师。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该教以阿普尔怀特为首的一批人在美国圣塔菲集体自杀。自杀前的录像表明,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手段便能乘上飞碟,于是以狂热的劲头去迎接死亡。(www.chuimin.cn)

该派认为人类来源于太空,必须通过修炼才能返回。外星人时刻监视着地球和人类的变化。如今,“人类杂草”充满地球,文明已死,只有回归外星才能解脱。而海尔·波普彗星正是“天堂之门”关闭的信号,在它后面隐藏着一只太空船,将搭载着虔诚的信徒回归外星世界。他们在地球上死后第三天,将在太空飞船中复活。

这些教义无异于科幻小说,甚至是三流的科幻小说,但它竟然吸引了大批具有高科技背景的人参加,并与教主一同走向死亡,堪称当代奇闻。这一事件告诉我们,伪科学题材的科幻作品产生过何等社会影响。

在“飞碟热”的源头美国,空军、航空和宇航学会等组织进行过长达十几年的周密调查,均未能采信任何一例飞碟案例,最终于八十年代初结束了官方调查。而飞碟热在科幻里又持续了一阵,现在已告消失。

“魔鬼三角”题材与飞碟题材经常混在一起。科幻小说集《魔鬼三角与UFO》曾在大陆创造过几十万册的发行量,主打作品《魔鬼三角与UFO》(西班牙,柯蒂斯·加兰著)描写的就是“百慕大三角”中发生的外星人绑架案。

除此之外,“亚特兰蒂斯”文明、“植物灵觉”等,均曾经出现在科幻小说里。伪科学题材影响社会现实的最近例子就是“二〇一二世界末日”之说。艾默里奇当然不会相信该年真是世界末日,否则他就不会忙于导演科幻片《二〇一二》,而是忙着建避难所了。然而许多人就是不顾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很认真地在探讨二〇一二年是否地球毁灭之日。

对于大部分伪科学理论而言,人们认识它的本来面目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像“亚特兰蒂斯之谜”,一百年前人们并不以为它虚无缥缈,而是当成严肃的科学课题。所以像凡尔纳、别利亚耶夫这些严谨的科幻作家才会把它写入自己的作品。“人体特异功能”在许多国家都曾经被正规科研机构列入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众神之车》曾经作为“科普读物”被引进。德国制片商根据这本书拍摄的纪录片《向往未来》甚至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过。科学界、科普界都不能马上认清的问题,并非专业人士的科幻作家更是无法分辨了。

推崇科幻文艺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伪科学对科幻的影响,以及“伪科学科幻”反过来对全社会的消极影响,这种回避态度是不应该的。这类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幻作品是科幻文学史上挥之不去的一部分,而六七十年代正是它们最兴旺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