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世界科幻文学简史》中的黄金时代创作成果

《世界科幻文学简史》中的黄金时代创作成果

【摘要】: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在海因莱因之前,美国科幻文学界已经出版了大量单行本小说,但海因莱因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科幻长篇的艺术水准,促进了科幻文学“杂志时代”最终结束。在“黄金时代”作家群体中,雷·布拉德伯里是一位重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另类。

三、创作于“黄金时代

除了根斯巴克、坎贝尔等开创者大力推动外,推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正式来临的,自然是当时的科幻作家们。一大批美国科幻作家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奠定了美国科幻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科幻作家效法的榜样。这个名单中有E.E.史密斯、范·沃格特、杰克·威廉森、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一系列灿烂的名字。

艾萨克·阿西莫夫和以他名字命名的杂志——《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5)被视为坎贝尔的门徒。阿西莫夫是俄罗斯人,两岁时随父母逃避俄国革命来到美洲。当他把第一篇稿件投给坎贝尔时年仅十七岁。在坎贝尔指点下,阿西莫夫的创作水平迅速提高,从第一篇科幻小说《逐离灶神星》开始,阿西莫夫开始了其漫长而高产的创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1942)、《我,机器人》(1950)、《钢穴》(1954)等。他的《基地》系列复演了罗马帝国兴衰史,是科幻文学史上经典的史诗类作品。

除此之外,阿西莫夫还是一位世界级的科普作家。他与美国科技界的一流精英们多有交往,可以第一时间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以供创作之用。七十年代,一批美国科学家集体创作了《科学与怪异》,批判当时的各种伪科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阿西莫夫的名字,他是参与本书写作的唯一一位科幻作家。据称,在一份面对美国科学界的调查中,他也是美国职业科学家最欣赏的一位科幻作家。

由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接近科普模式,与中国科普界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所以他成了继凡尔纳以后,被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科幻作家,在中国拥有一大批“阿迷”。而与他同时代,地位相同的美国科幻作家的译介就少得多。

《基地》系列小说的早期雏形之《千年计划》

不过,尽管阿西莫夫自己说,没有文风就是他最大的文风,但他的文字技巧粗糙,一直是作品的极大缺憾。由于阿西莫夫作品影响面巨大,也使得一些读过他作品的主流文学界的人士误认为,一流科幻作家的文笔也不过如此,遑论其他。一九九九年,中国《科幻世界》杂志曾经请《小说选刊》主编冯敏给科幻作者们讲授文学技巧。冯敏说,其他科幻作家的小说他没有读过,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读过的,文笔只有小学生水平!

《基地》系列小说中的《基地边缘》

阿西莫夫是被坎贝尔培养的作家的典型,而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则是被坎贝尔发现的作家的典型。海因莱因出生于一九〇七年,年轻时曾在部队服役五年,这段经历转化为他的军国主义思想,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九三九年他开始科幻创作时已经是一个三十二岁的成年人了。海因莱因几乎从第一篇作品就达到了成熟状态,并将自己的创作高峰一直持续下去。他的代表作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傀儡主人》(1951)、《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等。

《我,机器人》

海因莱因对美国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使科幻文学冲出自己的狭小圈子,成为一种为社会各界认可的“普通的读物”,“阅读的主流”。他的《异乡异客》在六十年代社会动荡中出版后,成为美国第一部科幻畅销书

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

在海因莱因之前,美国科幻文学界已经出版了大量单行本小说,但海因莱因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科幻长篇的艺术水准,促进了科幻文学“杂志时代”最终结束。一九八二年,海因莱因和妻子一起来到中国旅行,可惜,那时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位世界级科幻大师。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没有大量翻译过来。

海因莱因的太空军事题材作品得到很多影视公司的青睐,里面带有浓郁的军国主义色彩

克利福德·西马克(1904—1988)于一九三一年在《超级科学惊奇故事》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红太阳的世界》。后来,在繁忙的记者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创作着科幻小说。他的作品从四十年代开始拥有广泛影响,本人也曾任《超级科学惊奇故事》的兼职编辑。

《玛士撒拉之子》

《双星》

《星船伞兵》

《异乡异客》

西马克的最大成就在于把乡村背景引入了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以描写科技进步为主题,所以往往也就以城市为背景,毕竟科技不是能够在田间地头诞生和发展的事物。直到今天,世界科幻界里专门描写乡村背景并取得成功的也没有几人,这或许也是科幻文学与当今主流文学的一个重大差别吧。

西马克“乡村科幻”的代表作是《中继站》。在这部作品里,一个银河联邦式的多种族文明把他们在地球上的中继站设置在一处偏僻的美国乡村里,由一个几乎青春永驻的地球农夫管理着。

克利福德·西马克

坎贝尔对科学知识的强调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科技内涵,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一九四四年,坎贝尔发表了卡特米尔的《生死界线》,因为该作品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制造过程,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人员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连副总统杜鲁门都被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这篇作品可能算是在世界科幻史上作出了最恐怖预言的一篇吧。

在“黄金时代”作家群体中,雷·布拉德伯里是一位重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另类。他也是当时极少的能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科幻圈之外的作者之一。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不仅投给科幻杂志,而且投给普通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最后还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材里,成为当代美国语言的范文之一。

《城市》(www.chuimin.cn)

布拉德伯里的代表作是《华氏451》。这个温度是纸的燃点,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虚构的未来专制社会里专门负责焚书的审查官员的故事。如今,由于政治纪录片《华氏911》的流行,人们再次记起这位前辈大师。

布拉德伯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霜与火》中,人类的寿命被高强度的宇宙辐射压缩到只有八天,人生苦短的哲理性感慨成了小说中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非洲草原》中,布拉德伯里很早就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只不过在他的作品里不是靠计算机,而是一种类似于智能型立体电视的东西实现的。小说中讨厌父母管教的孩子把父母诱入虚拟的非洲草原里,让他们被狮子吃掉。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飞行器》中,皇帝处决了私自研制出飞行器的民间术士。虽然背景描写不伦不类,但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进步的特性却被诠译得十分准确。

雷·布拉德伯里

布拉德伯里作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影响广泛,甚至前苏联元首戈尔巴乔夫也是他的读者之一。尽管像《华氏451》这样的作品批判专制独裁,但布氏的小说还是被大量译介到前苏联,并产生了很大影响。

《华氏451》

科幻文学是由凡尔纳、威尔斯这些文学巨匠开创的。但截止到“黄金时代”以前,科幻文学整体的艺术水平并不高。在科幻作家里,布拉德伯里是追求文学价值的代表。

“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家还有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西奥多·斯特金、弗雷德里克·波尔、考恩布鲁斯、安德森、谢克里,等等。

由于杂志的凝聚力强,再加上当时美国科幻作家人数并不多,大家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彼此大多知道对方在写什么,出版了什么。在当时外界的漠视下,科幻作家们相互鼓励,彼此促进,大大提高了创作水准。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界。

“黄金时代”是一个杂志为主导的时代。在此之前,萌芽时代的科幻创作都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而在“黄金时代”,科幻杂志成了比作家更有影响的“大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科幻文学是新生事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专业科幻作者队伍,以及有高度认同感的科幻迷群体,必须靠互动性极强的杂志作为凝聚核心,逐渐形成这两个队伍。

同时,与单行本的出版不同,杂志自身的个性要凌驾于作者的创作个性之上,这也是客观的出版规律。所以,杂志上出现的往往只是作家早期的作品。等写作技巧成熟之后,他们就会转向个人作品单行本的出版。

“黄金时代”科幻小说在其兴起的年代里影响并不大。在美国国内,主流文学界对之无动于衷,评论界人士几乎从不阅读科幻小说杂志。当时的好莱坞改编凡尔纳、威尔斯和斯蒂文森的小说,却不知道本土有什么科幻作家。

电影《华氏451》的剧照

在国外,欧洲的科幻爱好者也不熟悉这些作品。那时候,欧洲人主要看本大陆作家的科幻作品,甚至只看本国的科幻作品。不过,虽然并没有受到坎贝尔的影响,但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科幻作家如别利亚耶夫等人,对科幻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已经与坎贝尔一般无二,这也说明科幻文学发展规律具有某种普遍性。

科幻小说虽然在世界各地分别独立地形成最初萌芽,但只是在美国才形成规模,开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第一步便是产生了大批专业科幻作家。他们的整个创作生涯便是从科幻小说起步的,并且始终保持着科幻小说方面的高产,尽管他们在随后的时代,往往会自己开拓新的创作方向。

随着科幻读者人数的日益增加,许多国家里都出现了科幻爱好者社团。在美国,科幻社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在美国的经济心脏和文化中心纽约,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科幻社团。到了三十年代末,纽约的科幻社团已经拥有很大规模,最终从这些社团里诞生出世界科幻大会这么一个群众组织。

许多美国科幻社团都自费印刷自己的非商业出版物,未来的科幻作家们在上面发表自己的作品,并通过读者的反馈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比如,两位分别叫西格尔和沙斯特的科幻迷自费印刷了以“铁人”为主题的科幻连环画,后来被商业机构看中,几经辗转改编,最后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幻漫画超人》。

“黄金时代”是科幻迷这个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研究过往的科幻史,最令人惊奇的问题不是“某作家如何创作出某作品”,而是“这样的作品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是谁对凡尔纳笔下的炮弹飞船有兴趣?在世纪之交,是谁对威尔斯笔下的时间旅行有兴趣?显然,一般文学爱好者不会有这种兴趣。可惜在世界科幻史的早期,没有成型的科幻迷群体,也没有文字记录这个群体的运动和发展。

直到二三十年代,这些特殊的读者才大规模出现,并且以组织社团的方式体现自己的存在。从那以后,科幻迷群体就成了科幻文艺自我推动的决定性力量。后来的科幻作家、科幻编辑、科幻出版社,甚至关注科幻的社会人士几乎都成长于这个群体。比如微软公司的“二老板”——保罗·艾伦就在西雅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科幻博物馆,以圆自己身为科幻迷的梦想。

正是科幻迷群体给科幻文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美国如此,欧洲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如此。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史,其第一代科幻作家与后续各代科幻作家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第一代科幻作者的“主业”往往不是科幻文学。科幻对他们来说是一时的兴趣,偶尔的尝试。这些作家对科幻文学普遍缺乏认同感和自觉意识除了两大宗师,这些作家名垂史册的主要成就都产生于其他文学领域。。

“黄金时代”的最大商业收获——科幻漫画《超人》

电影《超人》的剧照

但是,这些人偶尔创作的科幻作品却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爱好者。在这群读者中逐渐产生了各国第二代、第三代科幻作者。这些新作者高度认同科幻文学的价值观和独特风格,这种认同不仅是出自理性和观念,也是感情上的认同,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在信念上认同科幻。科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宗教替代品,创作和阅读科幻作品给了他们类似于宗教般皈依的体验。这些作家开始创作生涯的第一步就是科幻小说,他们对科幻文学的探索既系统又深入。

由于这种专业性,科幻文学只是在他们手里,才结束了第一代科幻作家浅尝辄止的局面,真正成熟起来。第二代科幻作者往往只以科幻作品而闻名于世,甚至不写别的东西。如果他们在其他文艺领域也取得成绩的话,那也是他们在科幻创作上站稳脚跟之后的事。

在美国,第二代科幻作家成批接班的现象最为明显。“黄金时代”的主力作家如阿西莫夫等人,完全从科幻迷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在日本等国,这个过程在二战以后才开始。而在中国,这个过程则晚至九十年代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