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书的价值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
2024-03-30
三、威尔斯
与凡尔纳相比,另一位科幻宗师威尔斯受到的误解要小得多,如今的科幻小说基本上传承自威尔斯。凡尔纳写过的那些题材,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作家在写。但“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异度空间”这些威尔斯带入文学世界的题材,好多中学生科幻迷都在写。
虽然与今天的科幻看上去更近,但要深入而准确地解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赫·乔·威尔斯
一八六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威尔斯出生在英国肯特郡勃朗里城一家餐具店里。这位后世的大作家和大学者幼年失学,当过药房伙计、布店职员,作过兼职教师。虽然与知识界并无前缘,但勤奋好学支持着他的前进方向。
一八八八年,当时仅二十二岁威尔斯在《科学学派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时间的鹦鹉螺》的短篇小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后来,威尔斯将这个短篇反复修改,到一八九五年拿出了第五稿,并再次得到出版,这便是划时代的科幻名作《时间机器》。
虽然早在一八九〇年,法国作家罗比达就创作了以时间旅行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往昔与今同在》。更早还出现过马克·吐温的类似作品,但真正使这个题材广为人知的,还是威尔斯的《时间机器》。
在小说里,时间旅行家来到公元八〇二七〇一年的世界上,发现那时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智力仅及儿童,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他们用以前遗留下的机器饲养埃洛依,并在夜间猎捕他们为食。最近,这部诞生一百多年的科幻经典被作者的一位后人再次搬上银幕,仍然获得雄居票房榜首的佳绩。
《隐身人》
在当时阶段矛盾十分尖锐的英国,读者一眼便能看出这两个虚构的种族所指为何。小说大获成功,一举奠定了威尔斯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也成为继凡尔纳之后的第二位职业科幻作家。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威尔斯又发表了《摩诺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两个世界的战争》(又译《星际战争》,1898)、《首批登月之人》(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作品。这些精雕细刻的作品都成为世界科幻史上的经典。
《时间机器》
与后半生全身心投入创作的职业科幻作家凡尔纳不同,威尔斯对文学家这个职业并不很投入。他的生活经历复杂多样。在创作科幻小说之前,威尔斯曾经编写过《生物学教材》。该教材在英国学校里使用了十四年之久。壮年之后的威尔斯又参加了费边社,开始政治活动。晚年开创未来学研究,成为学科奠基人。他还热衷于政治活动,甚至于冷战前夕分别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为世界和平牵线搭桥。威尔斯还参与起草了联合国《人权宣言》的蓝本。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都对他的创作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威尔斯晚年生活在美国,参与了好莱坞电影、科幻广播剧等流行文化的运作,对科幻多媒体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极大地扩大他本人的影响力。到了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往往一出版就被改编成科幻片。
《两个世界的战争》
在《昏睡百年》里面,威尔斯已经想到了使用休眠方法来使人去未来冒险,主人公大梦初醒,开窗一看,未来世界豁然开朗
凡尔纳的科幻创作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而威尔斯的几部经典科幻小说是他在三十岁左右的一段时间里集中创作的,后来他的兴趣就转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科幻作家威尔斯”其实是一个刚刚从青年过渡到壮年的人,这些作品明显带着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电影《摩诺博士岛》的剧照
在科幻文学史上,威尔斯以鲜明的特点与凡尔纳并列为科幻小说之父。在科幻圈里,人们大多认为,凡尔纳是注重科技的“硬科幻派”,威尔斯是注重幻想的“软科幻派”。其实这个评价就像“硬科幻”、“软科幻”的概述本身,都是表面化的。凡尔纳也写作了社会题材的科幻小说,而威尔斯也能“预言”空战、原子弹等“硬科技成果”。
威尔斯《隐身人》小说的副产品——电影《隐身女郎》(www.chuimin.cn)
在思想倾向上,凡尔纳被认为是“科学乐观派”,威尔斯是“科学悲观派”。其实这个分析也极不全面,至多只能够说明他们早期作品的特点,到了创作生涯的晚期,两个人的上述倾向恰恰换了过来。威尔斯开始为社会进步大唱赞歌,甚至美化战争武器的使用。或者描写一个个乌托邦化的奇异事件,比如让彗星来改变人类的贪婪本性等。而凡尔纳则创作了悲剧色彩十分浓厚,具备相当社会批判力的科幻小说。对于威尔斯来说,他的晚年作品说教味浓,文学色彩差,影响不及他的先期作品。而对于凡尔纳来说,他的早期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遮掩了他晚期作品的成就。
威尔斯对于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开创了科幻文学独立构思题材的时代。凡尔纳的题材不离当时的科技前沿,威尔斯干脆从基础科学定理出发来设定科幻构思,再把它们拉回到现实背景中,甚至不必考虑它们的可行性。像“时间旅行”、“异度空间”、“外星人”、“隐身人”这些题材,都和现实中的科学研究并无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构思出来,然后再借用各种科学知识对它们予以解释,最后写出以假乱真的作品。
实际上,这正是当今绝大部分科幻小说的创作原则。可以说,今天的科幻小说基本是沿着威尔斯、而不是凡尔纳的道路走下去的。威尔斯能以自己的绝顶天才开创一个又一个科幻新题材,并令它们成功地吸引读者注意,而后世许多科幻作家只不过是拾其牙慧而已。
二〇〇五年,根据斯尔斯《两个世界的战争》改编的科幻片上映了,虽然没有亏损,但被不少观众评为烂片。其实该版本比一九五二年的旧版更接近威尔斯原著的风格。典型的威尔斯科幻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主人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浓厚的记者笔法,戏剧冲突并不多,很少悬念设置。主人公往往不是小说里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只是其旁观者,把他看到的片断情形传达给读者。
国内最全面的威尔斯科幻小说译本是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威尔斯科幻小说全集》。这个全集的序言中赫然写到“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二十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将一位科幻作家评为“现实主义”作家。可能科幻迷会有点不知所云吧。实际上,威尔斯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科幻小说写实风格极为突出,细节逼真到极点。可以说,他在自觉地遵循科幻创作的基本规律——题材的大胆幻想与细节的高度写实相结合。《两个世界的战争》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
凡尔纳也是一位细节描写高手。两者不同的是,凡尔纳着重描写科技发明本身的细节:它们的外形、功能、尺寸等。威尔斯着重描写科技发明如何影响环境的细节。
威尔斯小说的散文化倾向比较重,早期作品还包含了一定的戏剧性,到了晚期,作品越来越不重视故事,变得不忍卒读。但威尔斯小说也有一个突出的长处,就是具有丰富的画面感。有许多情节几乎是用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拼成的,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较易改编为电影。当然,威尔斯创作于电影诞生之后的时代,他能够看到活动影像,而凡尔纳尚无此福分。
威尔斯科幻小说的又一个特点,在于其中的城市生活背景逐渐鲜明。科幻是属于工业的、城市的文学。有别于主流文学以农业、乡村背景为主的美学基调。而这个特点是慢慢形成的。在凡尔纳科幻小说里,还不难找到荒岛、深山,鲁滨孙式的优秀农夫和手工业者。他们凭一己之力就能“战天斗地”,在恶劣条件下存活。但在威尔斯的小说里,主要人物都是市民,小说更多地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恐惧而不是热爱。这里面以《摩诺博士岛》中的普拉迪克为典型。当他作为难民上岛后,反复絮叨说自己不知道怎么生存下去。
电影《隐身人》的剧照
凡尔纳科幻小说里经常会出现“忠仆”的角色。《海底两万里》中的捕鲸手尼德兰,《太阳系历险记》中的“本—佐夫”。甚至他的现实题材冒险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也有“路路通”这么个忠仆形象。他们没有个人兴趣,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唯独对主人忠心耿耿。如这种主仆关系往往被描写得浪漫而融洽。
而到了威尔斯笔下,这种人身依附的“封建尾巴”就全部不见了。威尔斯笔下的人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个人。这个大约三十年的代际差别,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写照。有趣的是,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对中世纪封建文化的追念却再次出现在许多“太空剧”科幻作品里。
在威尔斯的一生中,贡献给科幻创作的时间并不多。到了后期,他又回过头来,创作了《获得自由的世界》、《彗星来临》、《大空战》、《昏睡百年》、《神秘世界的人》,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对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高度逼真,批判色彩十分鲜明。而幻想部分则过于离奇,有着浓厚的乌托邦情绪。
不过,威尔斯的终身理想却完全符合科幻小说的主流价值观。用他的话说就是建立“世界范围的乌托邦”。威尔斯一生中的不少时间都离开文学,用实际行动投身政治和社会改造事业。不过在晚年,由于屡屡受挫,威尔斯复归了早年的悲观主义。一九四五年,他写下了平生最后一篇文章《到达极限的理智》,认为人类的才智仅限于此,除非有更完美的种族出现,人类无法战胜那些威胁其生存的客观现实。
由于涉猎广泛,著作繁多,威尔斯远不像凡尔纳一样,影响力仅限于科幻文学。“威尔斯在多数中国人眼中,仅仅是一位“科幻作家”,地位还不及凡尔纳高。但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史的人都知道,威尔斯的地位远远高于凡尔纳。与其说威尔斯是科幻小说家或未来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能将科学嵌入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大师。萧伯纳就曾公开讲,在世纪之交(指十九到二十世纪转化的时期),真正改变欧洲思想状况的人仅有两个,威尔斯是其中之一!”(《十字路口上的科学文化运动》,吴岩著)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同样的创作规律,作者必须对他写的东西真投入感情,才能把它们写好。优秀科幻作家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对科学事业本身所持的信念。凡尔纳、威尔斯都是如此。他们在作品里不仅表现了具体的科学知识,首先是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炽热信念。
“并非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不关心、不了解科学,而且就连那些懂科学的人也对科学缺少真正的信念。他们谈论科学,见过科学成果,但是科学对他们却毫无意义。”(《获得自由的世界》,威尔斯著,187页,太白文艺出版社)这段言之切切的话出现在一部科幻小说中,是威尔斯于二十世纪初写下的。它深刻地概括了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在一个尚未普遍重视科学的社会中所产生的孤独感。直到今天,真正的科学粉丝依然能从这段话中找到强烈共鸣。
有关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的文章
六、本书的价值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
2024-03-30
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024-03-30
科幻作品价值与其他文学作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它刺激了公众对某个科技领域的兴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典型的错误案例。《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这个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它体现了作者对潜艇技术的关注。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2024-03-30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伪科学活动能够进入科学领域,甚至正式申请课题,在正规科学刊物上发展,许多人分不清它们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如果要讨论投入伪科学阵营的科幻作家,罗恩·哈伯德这个名字是躲不开的。在两次大战期间,伪科学已经大量进入了科幻小说。......
2024-03-30
不过“坏科学”这个词却已经流行开来。这使得“坏科学”科幻在选题上比较接近科技现实,技术细节描写丰富。这次大战几乎是“坏科学”集中表演的舞台,杀人技术的效率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了六十年代,“坏科学”已经成为科幻题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024-03-30
而科学主义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科学主义是对英文“Scientism”的翻译,指科学界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试图把科学技术当成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在二次大战之间,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中,科学主义就住在科学乐观主义的隔壁,随时会出现在科幻小说里,成为那个时代科幻作品的一个特色。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便有对这一倾向的批判。......
2024-03-30
一九五四年,欧洲学者贝尔纳最先总结这一现象,认为存在着世界科学中心,并且这个中心在不停地转移。除了德国没有适时出现伟大科幻作品外,世界科幻文艺的中心几乎与世界科学中心同步发生转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的记录。......
2024-03-30
但离开科幻文学,这个话题在整个文艺圈中几乎都是隐形的。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特别是在中国,技术与科学被合称为“科学技术”。科幻文艺所表现的则是板块运动。“生产力变化如何影响人性”这个最基本的命题,传统文艺根本无法表现。而科幻文学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由环境变化驱动,而非由人物性格驱动的文艺。......
2024-0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