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未来学和科幻文学几乎同时达到了社会影响力的顶峰。这是科幻作品中未来意识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例子。由威尔斯开创的未来学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它们共同提倡未来的价值。这体现了未来学家的实用主义和操作主义倾向。......
2024-03-30
一、时候到了!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一系列“奇技淫巧”以英格兰中部地区为中心被发明出来,并向世界其他地方急剧扩展。珍妮纺织机、瓦特蒸汽机、焦炭冶炼技术、富乐顿的轮船、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人类开始了所有革命中最伟大的那一个——工业革命。到玛丽·雪莱出生的那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已经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这个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新世界。科幻文学产生在这片土地上,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早在工业革命前两三百年,近代科学便已经诞生了,只不过它一直是少数学者把玩于私宅的个人乐趣。在早期科幻小说中,科学研究往往由一个“科学怪人”搞出来的。他离群索居,躲在公众不注意的暗处,凭一个人的精力便能搞定某个伟大发明。不知道他从哪里获得研究经费,也不知道他在科学研究之外还靠什么来过日子。今天的科幻作品已经很难再写这类科学怪人,但它确实是早期科学事业的一个写照。
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一群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工匠把科学知识从象牙塔里解放出来,转化成了技术,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也从小作坊时代进入了社会大协作时代。
工业革命引发了对无良科学的思考
严格来讲,如今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的这个文学门类,更应该被称为“技术幻想小说”。很少有科幻小说去描写学院派科学家如何探索自然,如何建筑科学理论,如何忍住寂寞写论文、写专著。即使有人这样写,读者也不会买账。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技术才是科幻作家关注的重点。单从增加戏剧冲突这个角度出发,技术创造就比科学研究有趣得多。所以,近代科学产生以后,还不能直接催生出科幻文学,甚至让斯威夫特嘲笑一通。必须等它进入技术领域,进而对全社会都产生实际影响,才能提供科幻存活下去的社会空气。
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再延伸到重工业,其诞生之初便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所以立刻在公众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看到那些由蒸汽机驱动的机器,穿着那些机器生产的布匹,文人和普通民众一样受鼓舞,被激动。在工业革命驱动下,实践理性迅速占据上风,宗教和巫术的地位大大被压缩。
尽管我们中国的每所学校都挂着哥白尼、牛顿、伽利略这些人的画像,并称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但“科学家”这个概念据说直到一八三四年才出现。上述这些伟人活着的时候,他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是哲学家的组成部分。“科学家”这个概念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正式承认存在着一个“科学共同体”,存在着一种叫“科学家”的特殊职业。
科幻小说里面少不了科学家,他们即使不是主角,也是重要的叙事线索。没有他们,小说里那些神奇的发现、伟大的发明便无从谈起。但这个群体首先要在现实中存在才行。只有出现了“科学家”这个群体,文人才能去观察他们,进而产生创作激情去书写他们。所以,科幻小说晚于十九世纪初才定型,也便不难理解了。(www.chuimin.cn)
当然,既然“科学幻想小说”实际上是“技术幻想小说”,如果仔细观察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角色,会发现他们大部分其实是工程师,是生产实际东西,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只不过小说家和公众很少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两个群体之间做严格划分,才把他们通通称为科学家。
工业革命对于科幻文学的又一大推动,是它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最终建成。如今,每个孩子都要先上学再工作,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哪个家长也不会给孩子设想另外一条路。然而在一个世纪前,绝大部分中国孩子都还没条件进现代学校。在古代,学校教育只存在于世界最发达的几个地区,并且它们几乎都是“官吏养成所”,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执行世俗或者宗教统治的官员。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技能是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师徒制教育,在学校之外进行的。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作了《大教学论》,正式提出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模式。然而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才开始需要大量受过系统教育的现代产业工人。从那时开始,西方国家也是通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完成了教育普及工作。所以我们会发现,像狄更斯、H.G.威尔斯、爱迪生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我没看到有哪本主流文学理论著作提到过,但研究科幻文学却不能不关注这一点。科幻文学首先是学生们喜爱的文学,“科幻迷”几乎都是产生于学生群体中间,很少有哪个成年人忽然喜欢上科幻。直到今天,学生群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科幻受众,科幻的创作也受这个群体的巨大影响。
而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科幻文学能够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学生群体已经很壮大,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像凡尔纳、威尔斯这样的科幻宗师,他们的作品最初都连载于青少年教育杂志上,读者对象就是学生。只不过后来结集出版,辗转流行到今天,评论家已经不清楚它们最初发表在什么地方。实际上,这些作品最初往往是以学生为目标读者的。仅仅是靠着这样一个读者群的持续追捧,科幻文学才能生存下来。
科幻文学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关。现代学校的课程分文理两大类,其中“文史哲”等人文教育内容自古就有,“声光电化”这些理工科教育才是现代学校区别于古代学校的本质特点。虽然“重理轻文”并不符合任何公开宣传的教育宗旨,但在现实的学校中,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几乎都认同这个“潜规则”。理工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无可置疑。
而当学生们把主要精力投入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时,一种主要以自然科学为素材的文学类型肯定会吸引他们。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未必能分清“外星生命可能有几种形式”与“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两个问题谁轻谁重。平时津津乐道各类科幻话题的主力人群都是青少年学生。
有关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的文章
到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未来学和科幻文学几乎同时达到了社会影响力的顶峰。这是科幻作品中未来意识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例子。由威尔斯开创的未来学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它们共同提倡未来的价值。这体现了未来学家的实用主义和操作主义倾向。......
2024-03-30
主要推动力是对财富、土地和权力的追逐,但这项事业本身对科学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航海大时代”大大促进了博物学、地理学的进步。在当时,印度、东南亚的经济水平高于西欧,被视为遍地黄金。作品中,高达十二万英尺的外星人来到地球,逐渐与地球人沟通,并嘲笑地球人低下的智力。......
2024-03-30
美国作家爱伦·坡受此影响,创作了短篇《莫洛街血案》,被公认为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在美国出版界最近的读者调查中,侦探小说读者与科幻小说读者在全部读者中的比例不相上下。无论从产生渊源、思想性,还是结构特点,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都有很高的共同性。这段评价对于科幻小说也是适用的,它指出了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内在联系。......
2024-03-30
在科幻文学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凡尔纳等人的努力,法国科幻在世界上最早进入了繁荣时代。法国出现了勒鲁日、库夫勒尔、布塞纳尔、贝利亚尔、莫塞利等一批科幻作家。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在科幻方面最突出的贡献不是小说,而是科幻片。他的代表作《变形记》与真正的科幻小说仅一墙之隔。......
2024-03-30
科幻作品价值与其他文学作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它刺激了公众对某个科技领域的兴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典型的错误案例。《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这个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它体现了作者对潜艇技术的关注。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2024-03-30
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024-03-30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以理性态度展望未来的作品。一九〇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威尔斯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研究未来的科学。而在今天,它已经是一只被打翻的死老虎。而在二十一世初的今天,许多女性已经选择了剖腹产。但在晚年,赫胥黎甚至亲自参“无害毒品”的研制。......
2024-03-30
六、本书的价值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
2024-0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