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024-03-30
二、走向工业革命
在没有报刊杂志,没有科学思维习惯,只有各种道听途说的古代。再加上古人的视野往往仅及自己周围的一小片地方。因此,古代社会里充斥着各种怪兽、怪事、怪民族的传说。如果有文人将它们加工成作品,又不付诸于神鬼传说,那便构成了淳朴的原始科幻故事。
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开始“大航海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时代。主要推动力是对财富、土地和权力的追逐,但这项事业本身对科学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航海大时代”大大促进了博物学、地理学的进步。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里,从征途中归来的探险家们带回了一些细节不清的记忆片断,慢慢演变成关于遥远地方的各种传奇故事。于是,集各种奇闻怪谈于一身,极具幻想性的“伪旅行小说”开始风行起来。这类小说是作者虚构的关于未知世界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今天科幻文艺中“外星文明”题材的先驱。只不过在当时,地球本身尚有足够多的未知区域供作者们驰骋其想象力。
“伪旅行小说”中出现了《鲁滨孙漂流记》、《地下世界之旅》(挪威作家霍尔伯格创作)等代表作品。它的余续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末。“伪旅行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叫《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主人公曼德维尔跑到如今印度、东南亚一带旅行,带给欧洲人大量奇异见闻。在当时,印度、东南亚的经济水平高于西欧,被视为遍地黄金。所以当作者描写爪哇王国用黄金铺成人行道时,欧洲读者信以为真。
这篇小说是传闻与真实的杂糅。比如,里面描写的粗磨粉树是存在的,就是现在的西谷米,作者甚至准确地讲出它的味道。对于箭毒、芦苇房屋的描写也都是真实的。而巨型蜗牛、狗头人肯定是幻想。
“大航海时代”也催生出另一类科幻萌芽,那就是“乌托邦小说”。在这些小说里,哲学家们虚构一个非常完整的异域世界。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它成了此类作品的代名词。其他还有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一系列作品。在俄罗斯,一七六九年出现了马莫诺夫创作的《贵族哲学家,寓意》,这部被前苏联科幻界视为本土科幻小说最初萌芽的作品也是一部乌托邦作品。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乌托邦小说”在情节和人物上使用笔墨极少,大段大段的篇幅都用来描写虚构世界的整体面貌,性质上介于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之间。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完整地构造了一个虚拟的背景。
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到底是向往还是讽喻,众说纷纭
这其中就包含着后来科幻小说的主要特质——科幻小说往往以描写奇异环境,而不是描写人物性格为目的。主流文学有“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创作公式,科幻文学则是“特殊环境决定命运”。
单从塑造异样环境这一点上讲,“乌托邦小说”与“伪旅行小说”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着意于表达作者的哲学和社会理念,而后者的主旨是猎奇。所以,“伪旅行小说”的可读性更强。不过,即使像《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今天读起来也像一篇考察报告,里面几乎没有情节。
《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与小人国故事广泛地影响了后来科幻小说创造巨型或微型外星生物的形象
除了这类构造出完整幻想世界的作品外,前辈们还创作出其他一些幻想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它们中间有些也可以算作科幻小说的前身。比如伏尔泰创作的《米克罗梅加斯》。作品中,高达十二万英尺的外星人来到地球,逐渐与地球人沟通,并嘲笑地球人低下的智力。这些作品虽然意在比喻而非想象的细节,但在创作手法上与今天的科幻作品极为接近。
不过,论及在科幻史上的影响力,它们都比不上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不朽杰作《格列佛游记》,那是一部相当纯粹的科幻作品,甚至如果把它视为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无不可,只不过《弗兰肯斯坦》的标志性地位已经约定俗成了。在这部分为四卷的游记里,前两个部分,也就是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直到如今,巨型或者微型的外星人仍然不时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后面两卷“飞岛”和“马国”两个故事流传程度不广,但正是这后两部分更接近现代科幻小说的风格。斯威夫特笔下的“勒皮它飞岛”是一个直径几公里的岛屿,用一个巨大的磁石当作动力源和方向调整装置,可以不间断地在天空中飞行。后来,日本卡通作家宫崎骏甚至直接将这个故事发展为科幻卡通片《天空之城》。对于生活在十七世纪的作者来说,用磁石而不是发动机为动力,也属于非常自然和大胆的科学幻想。
在“马国”的故事里,马形生物“海因”是当地的智慧种族,而人类则是野兽。主人公格列佛流落到马国,被混杂在“人兽”中。他必须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也拥有智慧,并且赢得尊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马国文明”对比“虚伪的英国文明”。三百多年后,法国作家彼埃尔·居尔的《猿猴星球》也使用了类似的题材,并成为当代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一。
这还仅仅是就形式而言,就主题而言,《格列佛游记》在科幻史中还有个重大意义——它是最早体现反科学思想的科幻作品。
这里要穿插着介绍一下什么是“反科学思想”,因为它已经是如今世界科幻的一个主流主题。而其萌芽,就是这篇“勒皮它飞岛”游记。
在中国的主流话语环境下,“反科学”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起“反动”、“倒退”、“蒙昧”等价值判断。当然,这与定义和翻译方法也有关系。“反科学”一词是对英语词汇“Anti-science”的翻译,而“Anti-science”这个词在西方学术界也很少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学术界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多半指那些对科学持批判态度的思想观点。它用来描述一个松散的思潮,并没有系统的、统一的理论,也没有成形的组织;它是对科学自身弊病的理性反思,是基于事实作出的思考,而不是恶意的、简单的谩骂。它是思想而不是行动;一般而言,它能够提醒人们反思科学本身的价值问题。
“反科学”不等于“阻碍科学的思想行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农村老太,习惯烧香拜佛,迷神信鬼。这些行为与科学的传播相抵触,但她算不上有自觉意识地在“反科学”,只是一种落后的生活习惯。同理,在科学产生之前,宗教迷信也阻碍着理性思维的发展,但它们也不是自觉的“反科学”,因为科学当时还根本没有诞生。
所以,说一个人有“反科学”思想,他必须接触过科学,了解过科学,然后自觉地对科学提出质疑才行。这种思想只有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才能出现。斯威夫特恰恰是它的重要源头。他那只如椽巨笔不仅讽刺王权、贵族和教廷,而且也指向还处在萌芽期的科学。斯威夫特对当时科学界的活动状况非常熟悉,所讽所批往往实有其人,确有其事。比如列文虎克通过他研制的显微镜,在雨水中发现了纤毛虫和勾虫,斯威夫特就作诗讽刺他:
“跳蚤,自然主义者们这样说,
它们身上有小跳蚤在折磨它们,(www.chuimin.cn)
还有小小跳蚤在将小跳蚤撕咬,
如此往复,以至无穷。”
(《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韦斯特·福尔著,9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对于斯威夫特而言,笔者所找到的作者生平资料都来自文学史著作。这类作品对他与当时科学界人士的交往或者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未提及。所以能够介绍给大家的背景资料十分有限。但是,能够讲出下面这段话,说明斯威夫特肯定和科学界人士直接打过交道:“他们不大懂得以理服人,对待持异议的人表现得十分情绪化。他们的意见若是正确还有情可原,但这样的时候太少了。”(《格列佛游记》,14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列佛游记》中的“勒皮它飞岛”是人类科学幻想中诞生的第一个“天空之城”
“勒皮它飞岛”就是一篇讽刺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幻故事。斯威夫特为什么要让他的讽刺对象住在这么个飞岛上?据说是为了嘲笑当时皇家学会会员研究飞行器的狂热。在勒皮它飞岛上,科学家占据统治地位。斯威夫特首先挖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者们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陷入沉思,走路会撞墙、撞人,或者会中断正在进行的谈话。他们要雇佣名叫“拍击官”的仆役。这些人手拿末端佩有皮囊的短棍,时时跟着主人,看到他陷入沉思,便拍击他们的耳朵或者嘴巴,将他们唤回现实中来。”据说这些夸张的描写来源于牛顿的生活轶事。
令人惊讶的是,三百多年后的中国,一个时空背景完全不同的地方,人们也是对数学家陈景润类似的生活怪僻津津乐道,并且认为这样才叫真正的科学家!斯威夫特文学描写的准确性,和这篇作品的预见性可见一斑。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充斥着中世纪的独裁思想
在斯威夫特的笔下,飞岛上这些学者对科学的沉迷,已经超越了科学本身,泛化到其他领域。比如他们吃饭的时候,食品要切成几何形状。量体裁衣时要用四分仪等复杂的科学测量工具,结果却并未做出合身的衣服。而他们赞美一位女性的美丽,也要使用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等几何术语和音乐术语。这已经有点“科学主义”色彩了。
斯威夫特笔下的科学家们从事种种脱离实际的滑稽研究。比如废除语言,让大家用实物工具来交谈;把橡实埋在土里,让猪去翻找,以此来松土播种;还有用蛛丝来做纺织品、将粪便还原成食物、制造无毛羊、石化马蹄,等等。或许在当时的皇家学会里,确实充斥着提出类似设想的怪人。不过斯威夫特显然尚未理解,五花八门的思想能够自由碰撞,才是科学进步之道。
除了这些虚构的课题外,斯威夫特还直接讽刺了许多正规的科学研究及其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学者们对天文仪器的使用、植物能量来自太阳的假说、预言彗星尾部将扫过地球的轨道计算,等等。有段文字甚至将开普勒的恒星运动定律作为讽刺对象。今天看来,这些科学推论恰恰都是正确的。
当然,在讽刺挖苦之余,作者也并未否认,飞岛上这些科学家把生命沉浸在科学研究当中,确实取得了很多科学成果。比如他们观测到的恒星、彗星的数量,都是欧洲科学家的几倍。但在斯威夫特的眼里,这些成果无关国计民生,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
在思想没有开化的时代,科幻和魔法并不是泾渭分明
这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工业革命以前,科学只是某些上流社会人士的业余爱好,它们属于一群衣食无忧的贵族。科研成果完全是小圈子里面谈论的话题,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里对科学界最深刻的批判,要属下面这段话“他发现伽桑狄极力宣扬的伊壁鸠鲁的学说和笛卡儿的涡动学说都被推翻了。他预言当代学者热心推崇的万有引力学说最终落得同样的下场。他说新的自然体系不过是一种新时尚,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即使是那些用数学原理验证过的理论也不过是兴盛一时,时候到了一样是过时的。”
这段令人惊奇的文字几乎没有评论家重视过,它说的正是科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只不过斯威夫特觉得这是科学可笑的一面,而在今天,它正是科学的本质。不知道三百多年后,波普尔、费耶阿本德这些科学哲学家是否读过这句话,并且引为知音?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作为文学家的斯威夫特并不理解科学的本质,对科学事业的讽刺有其偏颇之处。但他那独到的慧眼和细致的观察,使得这些讽刺并非无源之水,确实点中了科学领域的某些要害。对于《格列佛游记》来说,虽然“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个“飞岛”的故事却值得学术界深入地研究。它是一块标志牌,标志着自然科学界和人文文化界之间最早的裂痕。而科幻小说恰恰就尴尬地生存在这道裂痕中。
有趣的是,在这篇以讽刺科学为主题的作品里,斯威夫特恰恰提出了许多如今很流行的科幻构思的萌芽,如“悬浮城”、“太阳能”、“记忆药物”、“机械写作”、“头颅移植”等,甚至已经写到了“专家治国论”这个当时还不可能出现的话题。和更早的卢奇安一样,斯威夫特提出这些构思只是把它们当成笑料,或许这都是作者同时代一些科学家思考过的问题,被他借入到作品中来。
看着这些构思却从三百年前的原始形态一点点演化到今天,成为科幻作品里正面描写的对象,不能不感觉是一种奇迹。
“科学永不妥协的敌人就是普通百姓。”斯威夫特在三百年前写下的这句话,今天看来是多么地超前。只不过斯威夫特站在“普通百姓”一边,嘲笑他认为无聊的科学研究。而在今天,科学共同体必须要掌握如何与“普通百姓”沟通,减少其敌对性的艺术。
当然,那些被斯威夫特讽刺挖苦的科学家并非都是愚夫子。他们中不少人拥有漂亮的文笔,也可以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被斯威夫特直接讽刺过的开普勒就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这篇小说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科学界对宇宙的认识程度。在小说里,亿万星辰离地球十分遥远,已经不可能凭一阵风卷起帆船飞到那里。同时,它也体现了当时科学家的无奈:那么远的地方,人类是不可能到达的。
有关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的文章
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024-03-30
六、本书的价值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
2024-03-30
科幻作品价值与其他文学作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它刺激了公众对某个科技领域的兴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典型的错误案例。《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这个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它体现了作者对潜艇技术的关注。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2024-03-30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伪科学活动能够进入科学领域,甚至正式申请课题,在正规科学刊物上发展,许多人分不清它们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如果要讨论投入伪科学阵营的科幻作家,罗恩·哈伯德这个名字是躲不开的。在两次大战期间,伪科学已经大量进入了科幻小说。......
2024-03-30
小说大获成功,一举奠定了威尔斯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也成为继凡尔纳之后的第二位职业科幻作家。壮年之后的威尔斯又参加了费边社,开始政治活动。其实该版本比一九五二年的旧版更接近威尔斯原著的风格。实际上,威尔斯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2024-03-30
不过“坏科学”这个词却已经流行开来。这使得“坏科学”科幻在选题上比较接近科技现实,技术细节描写丰富。这次大战几乎是“坏科学”集中表演的舞台,杀人技术的效率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了六十年代,“坏科学”已经成为科幻题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024-03-30
而科学主义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科学主义是对英文“Scientism”的翻译,指科学界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试图把科学技术当成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在二次大战之间,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中,科学主义就住在科学乐观主义的隔壁,随时会出现在科幻小说里,成为那个时代科幻作品的一个特色。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便有对这一倾向的批判。......
2024-03-30
一九五四年,欧洲学者贝尔纳最先总结这一现象,认为存在着世界科学中心,并且这个中心在不停地转移。除了德国没有适时出现伟大科幻作品外,世界科幻文艺的中心几乎与世界科学中心同步发生转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的记录。......
2024-0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