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林风眠:忆杭州,梅江山水牵动心弦

林风眠:忆杭州,梅江山水牵动心弦

【摘要】:3.“最忆是杭州”林风眠一生中一是对故乡梅江山水魂牵梦绕,二是对有过不同寻常经历的杭州西湖回忆、怀念最多。①他1977年到香港后画了许多记忆中的杭州风景画,他仍然感觉“最忆是杭州”。

3.“最忆是杭州

林风眠一生中一是对故乡梅江山水魂牵梦绕,二是对有过不同寻常经历的杭州西湖回忆、怀念最多。他1962年63岁时回忆道:“多年前,我住在杭州西湖,有一个时期老是发风疹病,医生和家人要我天天去散步,我就天天午后一个人到苏堤上,来回走一次,当时正是秋季,走来走去,走了三四个月,饱看了西湖的景色,在夕照的湖面上,南北山峰的倒影,因时间的不同,风晴雨雾的变化,它的美丽,对我来说是看不完的。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我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他1977年到香港后画了许多记忆中的杭州风景画,他仍然感觉“最忆是杭州”。吴冠中、苏天赐、李霖灿这些年轻学生的笑声虽已远去半个多世纪,可此时依然萦绕在林风眠的耳畔。

林风眠到了香港以后,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到香港举办展览活动也逐年增多了。许多林风眠艺术界的朋友们、学生想借来香港出差,或到欧洲国家交流在香港可获过境免签证七天的机会来看望林风眠。前中国美院老院长肖峰回忆说:“最令人难忘的是1988年11月《中国现代艺术壁挂展》在香港展出期间的情景。我电请林老来参加开幕仪式,他回答说:‘开幕式人多繁杂,记者又多,研究不了艺术,自己倒反而成了人家研究的对象。还不如等开幕式以后,我来看望你们,一起参观展览,一举两得。’电话停了停,他接着又说:‘请柬就不必送来了。后天来看望你们的时候一起取,免得你们多跑一趟。’风眠老师说得既风趣又爽快。笫三天下午他准时赴约,用一个小时参观了展览,赞声不绝地说:‘我很高兴学校能有这样好的艺术壁挂展,展品既体现了艺术的现代意识,又具有中国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杭州艺专的传统与特色。我毕生致力追求的融合中西艺术的主张,你们坚持下来了,我很高兴’!”肖峰接着向林风眠述说了校庆六十周年时师生们对他的怀念之情,“一千多校友云集杭州,大家都怀念您——老院长,希望林老重返西湖,回母校看看。”林老感慨地说:“‘江南好,最忆是杭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当然想回去。”89岁高龄的林风眠借古诗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如火如荼艺术教育,艺术革命的风雨故园的深深怀念。可是,他太老了,生命的灯油即将燃尽,如果真有来世,他会回去的。

肖峰院长一直想帮助他的老师实现他魂归故里的这点小小的愿望。在林风眠生前,肖峰及其他学生就有个理想,想把林风眠杭州西湖畔的玉泉路旧居收回作林风眠故居纪念馆,当林风眠过世后,学生们又希望能将先师的骨灰落葬杭州。在中国美术学院党委、杭州市政府的多方关怀下,在中国美术学院肖峰前院长,许江院长、吴冠中、王丹凤,以及林风眠的学生艾青李可染、刘开渠、王朝闻、苏天赐、金尚义等共同努力下,最后经文化部,浙江省政府批准,1999年11月21日,杭州西湖畔的玉泉路,林风眠故居纪念馆终于开始启用。据黄宝萍说:“一位画家的纪念馆最重要的骨干,应是画家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虽是林风眠创建,却没有一幅林风眠的画作。冯叶、林风眠的学生苏天赐、台湾的贤志文教基金会因此各捐赠了一幅画作,这三幅画也就成为纪念馆中仅有的林风眠真迹。”如今呼吁建立林风眠纪念馆的老学生们多已相继谢世,“恩师的遗骨何时入土为安?”

关于筹建“林风眠旧居纪念馆”,1988年爱国华侨、南源永芳化妆品公司董事长、客家乡贤姚美良生前得知此事,慷慨捐赠一百万人民币。姚美良先生说:“我们梅县是广东的穷山僻壤,但名人荟萃,当代著名的乡贤,武有叶剑英元帅,文有林风眠教授,这是我们客家人的骄傲。林先生名扬海内外,帮助建立旧居陈列馆是义不容辞的事。”1989年文化部还专门为此在北京王府饭店召开了座谈会,艾青、李可染、刘开渠、王朝闻、吴冠中、王丹凤等艺术大家出席会议,一致赞扬姚美良先生的义举。

后来,肖峰向林风眠汇报了关于林风眠旧居陈列馆筹备情况,并征求他的意见,林风眠说:“我这个人一生潦倒,年轻的时候就热爱艺术,穷学生孤身奋斗,深知求艺之艰难。我深深地体会到许多有才能的年轻人,由于物质上的拮据,大大影响了他们才能的发挥,因此我考虑,给我建一个豪华的陈列馆是次要的。国家还困难,将来有条件再说。我认为还不如把这笔钱拿去支持青年人深造,扶植他们成长,这样我会感到安慰的。因此请你转告姚美良先生,用于修建旧居陈列馆的这笔赠捐,我难以接受。我十分感谢他的厚意,是否可以用这些钱作为基金,以利于对青年美术家的支持。”肖峰先生把林风眠的意见告诉了姚美良,姚表示尊重林风眠的意见。当肖峰先生问这个基金会是否应该用林风眠命名时,林风眠说:“这可使不得,一方面我还活蹦乱跳,怎么能用我的名字命名呢?另方面如果用林风眠的名字作奖学金,就应该从我自己口袋里掏钱来,不能由别人资助,但现在我还拿不出这许多钱来。”最后经林风眠、肖峰、姚美良共同商议,决定采纳林风眠的建议,以姚美良之父、爱国侨领姚永芳名字命名——“永芳基金会”(专门支持优秀学生、学者出国深造)。1990年在浙江美院(即中国美院)隆重举行了“永芳基金会”设立仪式。

1988年11月,肖峰访问林风眠时谈了许多问题,其中姚美良欲捐赠筹建“林风眠旧居纪念馆”之事是最重要问题之一,肖峰与林风眠多次通信,商讨此问题,但是谈论最多的还是西湖办学的往事。林风眠还问起老同事吴大羽的情况,肖峰回忆说:“林老特别关心吴大羽先生的情况,当我说吴先生已去世时,他深为惋惜。林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大羽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不懂得处世,也不会趋时,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20年代我们在欧洲同学,他太清高、孤僻,但是熟悉他的人就会了解,他是个十分热情的人,是个真诚的艺术家,可惜见不到他了。’”他又谈起他杭州艺专办学的老搭档挚友林文铮,竟然惊人地记起许多七十年前的往事,从1919年共同赴欧洲留学,到共同知遇蔡元培,从“霍普斯会”,“旅欧中国美术展览会”,到共同创办杭州艺专,所有的往事都记忆犹新。肖峰说:“接着我们提到了林文铮先生。当谈到这些老朋友时,林老神情异常兴奋,一反平时的缄默少言,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他是蔡元培先生的女婿,和我既同姓又同乡,并且是梅州中学同窗’……介绍完这一段史实,林老师最后深情地加了一句:‘他们是我的挚友!分别有四十多年了,十分惦念。’我告诉林老师关于文铮先生的近况:今年校庆时,文铮先生亲临庆祝会,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在宴席上特别为他准备了素面。林老师嘱咐我:‘请替我向他致意,祝他健康长寿。’”

当肖峰还想试探一下年近九旬的林老还记不记得当年杭州艺专那些学生们的往事时,没想到,老人家仍然清晰记得他们的名字,甚至裘沙改名前的裘伯浒名字还清楚记得。肖峰说:“我就借用这个话题问林老:‘是否还记得解放初期我从部队调到国立艺专学习,苏天赐先生教我们素描,苏先生是林老师的助教,有时请您到我们班上来指导,由此而认识老师。由于对艺术前辈的敬仰,我曾两次拜访过老师。’林老说:‘当然记得,那个班好像还有方增先、裘伯浒(裘沙)、俞雨汀等同学。’”

林风眠到香港后由于追忆杭州,又画了不少苏堤、西湖春秋。一幅《西湖的秋天》被用作1979年林风眠巴黎画展目录封面画。img517“无论是谁,看了这幅画都会感觉到仿佛置身于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之中。”img518林风眠在上海时也画过苏堤、西湖,他特别怀念西湖的杨柳,苏堤的六桥,这些都常进入林风眠的画面中。他画西湖秋色,常常会使观者忘我地置身于杭州西湖美丽的景色之中。杨柳由绿转黄衬着淡墨的远山和断桥。画面以淡墨敷水粉,兼具水墨和油画效果,统一在草绿色调中,一派江南明媚清秀的怡人景色。林风眠在香港画西湖,已见出更加纯熟精湛的艺术功力了,画面丰富的层次变化,水墨淋漓的滋润效果,无论单独的西洋画和中国画都达不到。“在半张对开的正方形宣纸之中,色彩与线条交织着,流动的水墨与粉质的颜色互相衬托,整个自然的生命在跃动,而气氛是清新的。这种技法前人不曾有过。”img519

林风眠的故旧、朋友、学生们去香港看望林风眠后,提供了他在香港的生活情况细节。吕蒙img520回忆说:

那是去年9月中旬,我和黄准img521一同从英国探亲回来,途经香港,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见见已经分别了十多年的老朋友林风眠先生。19日下午,新华分社给我们派了车,直驰太古城,找到了他住的金枫阁。在门口通报了姓名,电梯就把我们带到了13楼,打到了G座。这便是他的寓所。按响了他的门铃。过了一会儿,听到有人来开门,从打开的门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在相互还没有看清楚的时间里,他似乎十分警觉地连问了几声:“是谁啊?”啊!这是林先生,是他亲自来给我们开门了。我连忙回答说:“我是吕蒙啊!”他似乎很激动,赶忙把我们迎进了客厅,并为我们沏了茶。这天正巧他的义女冯叶和女佣都不在家,只留下他一个人,家中显得特别的宁静。客厅外的晒台上,依旧放着两盆和上海南昌路家中一样的龟背竹。见到他后听到的第一句竟然是:“前一阵我一直在生病,差一点死掉了。”原来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虽然这时已经病愈,但身体仍然相当虚弱。我们谈了许多别后的情况,他十分关心国内所发生的事情和国内的朋友们,也谈到了他近年的创作,以及不久前在台湾开画展等情况。黄准还给我们拍了照。老朋友远道相会,时间飞快地过去,不觉中我们已经谈了一个多小时了,一则怕他过分疲劳,另外汽车还在外面等着,我们必须告辞了。在临走前,我们看了他的画室和卧房。这个在香港称得上豪华公寓的房子,除了一个客厅稍觉宽敞些之外,他的画室几乎只能容下一张大画案和他休息的小沙发;他的卧室,依然放着一张那么狭小的小床,床上全部放满了画和画框,包括他的客厅里也到处堆放着画框、镜架。在厨房的一只小锅里盛着冷饭。他说:家里没有人时,就由他自己热热吃。这一切给我的感觉是:林风眠还是当年我们相处在一起时的林风眠:一个勤奋于绘画事业,而从不追求个人生活享受的老画家,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给了人们那么多美的享受,而他自己……img522

林风眠移居香港后的生活,基本讳莫如深了,除非特别重要的亲朋好友可以智取机会见到他以外,否则不可能的。因此,这回忆对研究林风眠是弥足珍贵的。画家沈柔坚也回忆说:“所有认识林风眠的人都曾给以这样评价:他是一位以全身心拥抱艺术而又始终虚怀若谷,永不自满的人,是一位不断探索、创新的谦虚大家。他从不张扬自己,不求闻达,淡泊名利,他常说:‘艺术家只能让自己的作品去说话。’并且说:‘蔡先生(元培)以前也常同我这么说。’有一次在香港举行个展时,一位朋友在与其共餐时问他现在的画风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林风眠笑着说:‘年纪大了,可能比以前画得成熟些’。到香港后条件改善了,生活仍然很俭朴,几次见他出来总是一身普普通通的夹克衫,有时自己拎一个袋袋,仍像在上海时喜爱背着一个挂包那样。他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1989年夏我访问法国归来,途经香港时和林先生会面,老人兴致勃勃地说,他考虑动笔写他过去的艺术经历,陆陆续续地写出来,也可以像是一部自传。我听了内心甚是感动,心里想,九旬老人每天上午要作画,还准备写这么浩繁的文字,对于一个年迈的人来说是多么吃力呀!从这计划也可以看出风眠先生对自己精力和记忆力的自信。”img523(www.chuimin.cn)

约80年代初林风眠与吕蒙在香港太古城私邸(黄准提供)

注释

①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1962,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肖峰《魂兮归来——怀林风眠老师》,郑朝主编《林风眠研究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④黄宝萍《林风眠故居》,台湾《艺术家》杂志特别报道p.414(大约1999年末2000年初)。

img525img526冯叶《林风眠在巴黎》,1979,金尚义提供报纸,杭州,1998。

img527席德进《林风眠画集》,台北,雄狮出版社,1979。

img528吕蒙,上海美协主席,大约80年代中期。

img529黄准,作曲家,代表作《红色娘子军》,吕蒙的太太。

img530img531郑朝《林风眠研究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