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跃进中的林风眠:艺术家的深入工农生活与创作变化

大跃进中的林风眠:艺术家的深入工农生活与创作变化

【摘要】:8.大跃进中的林风眠林风眠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使我有进一步的体会,对于如我这个老园丁来说,好像度过了漫长的冬季,送来了第一阵春风,心情的兴奋鼓舞是难以形容的。”②在大干社会主义的感召下,大跃进的锣鼓声惊醒了深入简出、大隐于市的林风眠。⑩林风眠谈到了大跃进中艺术家深入工农生活,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变化。内容关注的变化也影响到林风眠对表达形式的新的要求。

8.大跃进中的林风眠

林风眠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使我有进一步的体会,对于如我这个老园丁来说,好像度过了漫长的冬季,送来了第一阵春风心情的兴奋鼓舞是难以形容的。”这是林风眠1957年5月的心情。1958年“龙腾虎跃”的大跃进开始了,“3月14日,上海美协组织美术家赖少其、林风眠、关良、陈烟桥、吴大羽、邵克萍等十余人,到上海东郊同心生产合作社,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在大干社会主义的感召下,大跃进的锣鼓声惊醒了深入简出、大隐于市的林风眠。他真正的有机会深入到人民大众深层,直接体验现实生活,抒写自己的感受。时间虽然不长,这是继蜀中七年之后,林风眠在画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又一个高峰期。此间,林风眠以他独特的手法和形式画了许多反映如火如荼的大跃进生活的画。例如:现藏于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的纸本彩墨《收割》、《田间》、《劳作》、《育种》等就是1958年林风眠到农村采风、体验生活时画的。虽然画的是农家妇女收割、劳作的情景,但画面有一种唯美的形式感。

苏天赐认为林风眠在“大跃进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响应市委号召,组织画家下乡劳动锻炼,进行创作。当时林风眠为分会的油画组长,归来要带头交油画创作。他为此创作了油画《乡村小学》等不多的几幅油画。这些作品在他一生所有的作品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特殊之处在于里面没有那种无拘无束的林风眠,画的时候要约束自己,要想到那时势大潮中有无数挑剔的眼,无数的声音。他给画中人物安装上去的脸,全都丰腴、健康,看似幸福而安详,却未曾赋予其生命。”但是,林风眠自己却认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年来在各方面的成就,是说不尽,也写不完的。美术创作方面,也在大跃进,促使我国美术事业,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经过整风、反右之后,许多美术工作者,在思想觉悟上提高了一步,过去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从事创作的做法,开始坚决的转变过来。”

林风眠说:“就我个人来说,去年春季,参加下乡劳动锻炼之后,在思想感情上,有着许多变化和许多新的认识。农民群众在农村的建设中,在大跃进工作中,所发挥出来的创造性的智慧和才能,使我深深地感动。例如东郊区主要的农作物是蔬菜,就有许多先进的方法,一亩的产量从四万斤提高到七十二万斤,每一棵菜长到一百多斤,这使我不能想象,但却是一个事实。去年夏季和最近我重到东郊区的时候,许多新的建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几乎使我认不出来。我想如果一个美术工作者,仍然关在画室里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那创作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林风眠也相信了“一亩的产量从四万斤提高到七十二万斤,每一棵菜长到一百多斤,”真是盛世到来啦。据1958年11月25日《文汇报》报道:“上海美术创作十分活跃,全市业余美术工作者已拥有五千余人。上海美协举办巡回展览,先后在各文化场所展出。”足以见大跃进期间美术创作的活跃。林风眠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先后发表了《跨入一个新时代》,《老年欣逢盛世》

林风眠下乡采风时住在一个农民家里,同他们共同生活,甚至参加劳动。他同农民做朋友,他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表现他们。林风眠说:“我因为年龄大了些,又有胃病,他们处处关心着我,总怕我吃得太少,劳动太吃力,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我感受到农民群众对人的真诚和善良的心,以及他们那刻苦耐劳的习惯。我想起,我们下乡前石西民部长给美协的一封信,大意是说下乡的同志们要和农民群众交知心朋友,要同农民群众心连心。这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首先要自己先把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先要有真诚的感情。一个美术工作者,如果想在创作中描写农村生活,不特要在农村的建设跃进中,感受到许多新的景象,最主要的,首先要去了解和感受到农民群众的善良而又高贵的本质,这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才会有真诚的感情,作品的思想性才会提高一步。”

林风眠谈到了大跃进中艺术家深入工农生活,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变化。他说:“有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常常为自己过去所学来的一些技术所限制,创作时只从形式上去追求,只在画面上转圈子,有许多死的清规戒律,这样的态度,不特不能反映生活中的本质,连事物的外形也不会描写得有生气,近来工农群众美术活动的普遍开展,带来美术上新的东西,他们用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度的思想感情,大胆的表现方法,创造出美术上新的风格,他们的创作,好像一个人想说什么话就说出来,这样的方便,而又这样的真实。”img493

内容关注的变化也影响到林风眠对表达形式的新的要求。他说:“其实创作上表现的方法是多样的,好像路是人走出来的一样,欧洲全部的美术史从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出了他们的路,有他们的表现方法。我们有我们的民族传统,有我们的民族风格,有我们的表现方法,我们的民间美术也有我们的特点。我们的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油画工作者,不特要学习工农群众的优良质量来改造自己,就是在他们的美术创作表达的方法上,也要去学习,成为自己新的推动的力量去掌握自己的技术,而不再被技术所掌握。”img494

1959年9月林风眠去黄山写生回来,感受很深,他随即写了《老年欣逢盛世》。img495他说:“解放十年了,这十年可不简单哪!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体会,对于我这个60岁的老年人来说,意义就更不同了。我有我的感触,有一种必须谈谈的愿望。不久以前,我到黄山去了一次。它把我带到了国画中常见的那种高山云海的境界,气魄之大,景色之秀是我从未见过的。它那奇异的山峰、古老的青松和萦绕在半山的云雾依旧,而在山上山下,却平添了许多现代的建筑,它正在成为一个疗养的胜地。我多么想把这里的一切都画下来呀,在短短的十几天中,我起了七八十张草图,就像一个贪馋的人遇到了丰盛的佳肴一样。它给了我多少创作的素材啊!然而,谁又知道这是我想了三十年而未能实现的事情啊!还在法国回来不久,作为一个画家,我就希望能有机会看看祖国秀丽的河山,想用自己的画来描绘她的美丽。当时我特别想去的就是以奇山异峰著名的黄山。但在国民党统治的时代,交通闭塞,烽火遍地,盗贼四起,抢劫、绑票时有所闻,我随当时任教的艺专从湖南搬往昆明时连教职员的一卡车衣物,也遭土匪洗劫,哪里还有心情去游山玩水?去黄山也就终于只能是梦想。解放以后,虽然工作忙,同时年老体衰,但我终于去成了。”img496

林风眠还说:“我从事美术工作已经四十年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解放以前。回忆那时美术界的情形,犹如想起一个可怕的噩梦。从前的艺术生涯,美其名曰:在象牙塔中。美术界根本谈不到什么艺术思想,只有混乱和派系纠纷。美术家与时代和生活脱离,对着那一点可怜的作品自我陶醉。而今天,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无论是我们美术家的作品或是从我们身上,都可以感觉到时代的脉搏。像我这个老年人,也越过越精神了。去年还到农村去生活了一个多月,同农民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还时常来往,我每次去总可以发现一些农村里新的变化。去年春天我在农村时还很少见到的育苗的玻璃暖房,大跃进后在郊区竟如雨后春笋,现在我正准备把它画成油画。因为常去工厂、农村走走,可以创作的题材也就很多,去年画的画比早几年就要多得多,而且内容也都更接近现实。”img497

林风眠反思了他的过去,他说:“解放前,画国画的瞧不起西画,画西画的瞧不起国画,进步的或稍有创造性的美术家就受到迫害,美术界内部也互相倾轧,彼此排挤。我还记得1926年我在北京旧艺专时,想请齐白石先生到艺专任教,结果校内一群国画教师反对说,如果齐先生从前门进校,他们就从后门出去。这真使人啼笑皆非。办美术教育的人,天天向官僚去讨钱,有时几个月薪水不发,弄得学校开不了门也关不了门,有的靠学生的学杂费来维持学校,学杂费名目之多,难以设想。这样办美术教育,哪里还谈得到培养人才,研究学术?!而毕业以后,不是失业,也常常是用非所学,最后甚至连画也不会画了。现在的孩子们却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有党为你指引方向,有机会让你深刻地去体会劳动人民的感情,创作出有血有肉,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来,给你提供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一切条件,你们是多么幸福啊!”img498(www.chuimin.cn)

“若说画家的生活,解放前有的画家为了卖一幅画,简直像一个乞丐在伸手请老爷太太们做做好事一样的可怜。可是现在呢?党和国家对我们照顾得那么周到,生活又很安定,看看祖国的建设一日千里,面貌日新月异,加上那多娇的江山,我的创作兴致越来越好了。我多么希望去看看新安江那样巨大的建设工程,去看看云岗[冈]、龙门和敦煌这些著名的文化古迹,瞻仰一下华山险峻的山峰,……这一切我相信都一定能实现。”img499实际上林风眠直到二十年后定居香港才真正开始画黄山。那几年林风眠又多次到舟山渔场写生,创作了不少反映渔民生活的作品,如《海鱼》等。林风眠还和唐云、朱屺瞻等赴江西景德镇陶瓷厂四十余天,创作瓷盘画、瓷塑数十件之多。

“大跃进”时代常常被今日学者看作是历史的笑料。然而对于理想主义的林风眠来说这是一个心情愉快和主动接受思想改造的时期。他欣然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通过深入乡间和劳动现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作画题材,使他的画向现实生活迈进了一步。没有人评价林风眠为现实主义画家,但如果纵观林风眠的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那么“大跃进”时期的作品,无疑是他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的作品。

当然,即是在“现实主义”盛行的时代,林风眠也从不以现实主义者自居或自勉。他在将生活题材纳入绘画内容的同时,仍不懈地进行着形式的探索,并将西方当代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的元素不断融入他的四方形布阵之中。如我们今日尚可看到的《育种》、《田间》、《劳作》、《收割》等,都是这一时期实践的典型代表。

注释

①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载于1957年《美术》杂志第六期。

②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③苏天赐《摸索——林风眠的宣言书和墓志铭》,《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④⑤⑥⑧⑩img500img501林风眠《跨入一个新时代》,1959年1月1日《文汇报》,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⑦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img502img503img504img505img506《老年欣逢盛世》见1959年9月8日《文汇报》。又见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