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直陈教育总长刘哲,一辞校长职1927年5—6月的“北京艺术大会”虽然使林风眠在中国画坛上声名鹊起,然而却使他的政治处境走向险恶。仅教育总长刘哲①那里就收到控告林风眠投诉信件一百多封。时任教育总长兼京师大学堂校长的刘哲,虽毕业于北京大学,并曾留学日本,但信守孔儒,推崇中华古代风范。林风眠对这三种指责逐一申辩。当林风眠对于财政方面的谣言予以澄清时,刘哲说出表示理解的话。......
2024-03-29
12.二辞校长职——师生沅江泪下
1938年4月林风眠再次辞去校长、教授之职。吴冠中回忆说:“至沅陵后,教育部令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废校长制改委员制,由林风眠、赵太侔及常书鸿三个任校务委员。接着发生学潮,林风眠辞职离去,留给赵太侔及常书鸿一封信。教务长林文铮先生向同学们宣读了这封信,我还记得其中几句:‘……唯杭校员生随弟多年,无不念念,唯望两兄加意维护,勿使流离。……’同学们当时都哭了。”①
林风眠从1937年11月开始带领师生们先迁徙诸暨,再经金华、上饶,直奔贵溪道教圣地龙虎山,暂住在上清宫天师府。在天师府遭受日军劫掠后又转到湖南长沙,最后定居沅陵老鸦溪。这时国立北平艺专也从北平流落到南方,1938年2月教育部下令两校在沅陵合并,改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废除两校校长制,改委员制。林风眠为主任委员,常书鸿,赵太侔为委员。庞熏琹、李有行、王临乙、王曼硕等许多老师也从北平来到沅陵。已故女画家,鲁迅美术学院乌密风院长回忆说:林校长“带领老师与学生,经诸暨、江西贵溪、湖南长沙,1938年秋到达湖南沅陵。在沅陵他和我们同样住小木房,没有粮食用地瓜充饥。他性格开朗、乐观,组织师生进行抗日活动:演剧、唱歌。我不善于演剧,比较喜爱唱歌,特别爱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因为它表达了我当时对家乡思念、对日寇无比痛恨的心情。那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有林校长在我们身边,就有一种安全感。但不幸的是不久上级命令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改称为国立艺专,由此而引起了学潮,逼走了林校长。从此,我们一别就是七年。”②
带领师生颠沛流离的林风眠,在困难重重的境况中,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办学原则。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还仍然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离开了象牙之塔可有机会更多接触生活,林风眠就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画生活速写,并启迪学生善于发现劳动人民身上的真、善、美。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师生们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
与北平艺专合并后,出现了严重的派系纠纷,有的在觊觎林风眠的校长权力。昔日的张道藩,此时正身居高位,在暗中作祟。一天早晨,校内突然贴出一张两校八大教授的“声明书”,大意是拥护赵太侔为校长,勒令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辞职。这件事实质是八大教授中个别人奉教育部的旨意挑起的倒林运动,引起全校哗然。林风眠走后,同学们打电报给教育部,要求林风眠校长复职,闹起学潮,砸了张公馆,高呼口号:“强烈要求教育部特派来校主持公道!”“强烈要求艺术界领袖林主任返校!”学生彦涵、罗工柳、卢鸿基商定,反对赵太侔,力保林风眠,把矛头指向八大教授中的居心叵测的人。这次学潮激起了同学们的抗日积极性,学生们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彦涵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宣布罢课,学潮持续了两个月,震惊了教育部,迫使教育部不得不作出让步,让赵太侔离校、林风眠复职。
1938年夏国立艺专师生在沅陵欢迎林风眠返校(前排左四为林文铮、左五为林风眠)(孙鼎镇1999年提供)
1938年国立艺专师生在沅陵惜别林风眠校长(朱膺提供)
1938年3月12日,王曼硕、李朴园、王子云、雷圭元、王临乙、刘开渠、李有行、庞熏琹联名给林风眠写了一千七百余字的长信,③请求林风眠回来。全校师生打着“欢迎艺术界领袖林主任返校”的巨幅标语,站在沅江边上欢迎归来的林风眠。林风眠刚一返校,明枪暗箭一并袭击,他一介书生,无力抵御,连同他的学生也受株连。林风眠最后痛下决心,离开艺专,离开学生——再度辞去校长、教授之职,并为学生手书“为艺术战”,这四个字凝结着对学生的无限厚望和深远的意义。
林风眠走后留给赵太侔、常书鸿一封信:
太侔书鸿两兄均鉴:
风眠服务艺术界十余年矣,本欲尽其绵力,使艺术教育发扬光大。不图时局影响,两校合并,十年基础毁于一旦,言之痛心。兹幸两校员生均已安全抵达,新校亦已组织就绪。艺术之一线生机,尚望两兄努力维持,勿令完全毁灭也。风眠体力素弱,不胜繁剧,经呈部辞职。惟杭校员生随弟多年,不无念念。务希两兄力予维护,勿使流离,是所感盼。专此顺颂
政安
弟林风眠④(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四晨(www.chuimin.cn)
全校师生看了这封信潸然泪下者有之,心中窃喜者有之。但大多数师生怀念他们的好校长、好老师,并把“为艺术战”的题词,牢牢地镌刻于心。直到2008年中国美院八十华诞之际,“为艺术战”还被书写成红地黑字巨幅,占满中国美院美术馆右面的整个一面高墙。也许时隔80年后,该校师生才深刻体会到当时失去林风眠校长的价值空缺。
1938年3月10日、3月24日、4月21日,林风眠分别致长信给戴季陶,张道藩和陈立夫,⑤诉说不得已再次离职的缘由。
林风眠中断了教学生涯,离开了惨淡经营十年的杭州艺专,离开了那些可爱的学生。吴冠中回忆:“卢沟桥的炮声将我们统统逐出了伊甸园。杭州艺专于1937年冬迁往内地,开始了流亡教学的艰辛历程。经过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后的人事变动及学潮,在沅陵时期,林风眠辞职了,蔡威廉病逝了,林文铮走了,刘开渠走了……吴大羽尚未到达。”⑥据学生们回忆,1938年林风眠走后,艺专一度陷入困惑之中,林风眠、林文铮制定的法典,校规都被弃之一边,学术水准过硬的教授一个一个被逼走。1939年春天,“由林风眠提议合并的中西画至此又分开教学”。⑦考试、招生、聘教都出现了严重作弊现象。学生中出现了混文凭的劣行,素描画的五花八门。学生中的思想观念也极为混杂,有保守的,有激进的,有想当翻译的,有想当电影明星的,也有想当官的。当时艺专教师多,学生杂,艺专成了战时收容所了。当然也不乏像吴冠中、李霖灿、祁锡恩那样的好学生,仍在刻苦钻研艺术。后来滕固校长宣布请傅雷做教务长,大家好不惊喜。傅雷从上海转道香港来到了昆明,他想继续林先生遗风,办好艺专。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对教师要甄别,不合格要解聘;二是对学生要重新考试编级。但是滕固校长未能同意傅雷的主张,傅雷没上任便返回上海。“学生们又失望,又惋惜,直到1944年潘天寿先生作了校长,艺专才又有了新的转机。”……
林风眠1938年为学生题词“为艺术战”(2008年4月10日于中国美院八十华诞,李玉英摄影)
“岁月流逝,往事渐渺,当年的学生也都垂垂老矣,杭州艺专这株存活了十年的蒲公英,飞扬出去多少种子!到底有多少种子飞到了世界各地,让有心人去统计吧。这些开花的、结果的新生代,都继承了林风眠的艺术思想——林风眠,我们伟大的宗师!”⑧
注释
①吴冠中《尸骨以焚说宗师》,《沧桑入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②乌密风《忆母校4位校长:林风眠、滕固、吕风子、陈之佛》,黎力、郑朝《烽火艺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友回忆录》,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8。
③④⑤金尚义《风眠全书》(林风眠1938年书信部分),杭州,半瓶斋印行,1999。
⑥吴冠中《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郑朝《漫歌怀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⑦吴冠中《吴冠中年表》,杨晔《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p.2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⑧吴冠中《尸骨以焚说宗师》,《沧桑入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有关林风眠的文章
6.直陈教育总长刘哲,一辞校长职1927年5—6月的“北京艺术大会”虽然使林风眠在中国画坛上声名鹊起,然而却使他的政治处境走向险恶。仅教育总长刘哲①那里就收到控告林风眠投诉信件一百多封。时任教育总长兼京师大学堂校长的刘哲,虽毕业于北京大学,并曾留学日本,但信守孔儒,推崇中华古代风范。林风眠对这三种指责逐一申辩。当林风眠对于财政方面的谣言予以澄清时,刘哲说出表示理解的话。......
2024-03-29
2.枫丹白露,留学伊始1920年2月,林风眠从法国枫丹白露开始了留学,打工,半工半读的生涯。枫丹白露是距巴黎60公里的一个小镇,却并非普通的小镇,怀抱壮观的宫殿,静谧的森林,还有那数不清的林林总总的故事。枫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蓝色的泉水”,是因这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而得名。......
2024-03-29
1930年齐藤佳之建议学校教授旅行,因此暑假期间,用杭州艺术教育考察团的名义,以我为团长,潘天寿、李朴园、王子云、袁慰辰等人到东京去旅行,并在东京开学校绘画展览会。......
2024-03-29
7.申城探索——不被理解的艺术自1951年最终辞去杭州艺专的教授职务到1977年移居香港,林风眠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七个春秋。在这二十七年里,除了失去自由的四年六个月之外,林风眠将精力再次集中在艺术实践的探索上。林风眠的探索,仍突出地表现在对视觉表达之综合形式的创建上。而在西方的古典绘画中,线条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要件。⑨林风眠的线条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气韵的高度精练。......
2024-03-29
7.二任校长职——多元共荣创办杭州艺专翻开中国美术学院《校友名录》,①杭州国立艺专时期教师队伍名册同样值得骄傲。时年62岁的蔡元培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⑥随后聘请林风眠任大学院艺术教育主任委员,聘请李金发为秘书,⑦林文铮为委员兼秘书。蔡元培刚一上任,便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大学院组织条例》,⑧其中成立杭州国立艺术院就是其中一项。......
2024-03-29
4.再别杭州——三辞教授职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林风眠丢掉了所有的行李,以飞机最大磅限,只带了七年间画的没有托裱的画离开了重庆,同艺专师生一道回到了阔别七年的杭州。1946年10月10日艺专正式开学,林风眠仍然受聘为西画系教授。有两次弃官辞职经历的林风眠,此时愉快地接受了一个普通教授的职务。①1951年春天林风眠第三次辞去教授之职。50年代初期,杭州艺专的师资队伍是由三方面的教师组成的。......
2024-03-29
1.“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出生在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林风眠“少小离家”,却因种种无奈没能“老大归”,他生前没有回过梅州,再也没有回过那“梅江边的小山村里”。②林风眠一生多次写回忆文章怀念他的故乡,多次回忆说我出生在“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思乡之情没有改变,而且乡音益发浓烈,乡情益发炽热,这是因为,童年的生活着实影响他的一生。......
2024-03-29
6.开启一扇窗梅州中学为林凤鸣开启了一扇窗子,他又有幸遇到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凤鸣被《文选》中那绚丽多彩的诗文所吸引,含英咀华,启心益智。梁先生坚定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向凤鸣及其他学生灌输一种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念。林先生也住在西门内,上学时一定经过李画师的门口,他每逢林先生经过时就不绘画,并关窗掩户,不肯给林先生寓目。......
2024-03-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