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晨报揭秘!北京艺术大会惊骇世界

晨报揭秘!北京艺术大会惊骇世界

【摘要】:5.《晨报》惊世骇闻——北京艺术大会1927年5月林风眠组织发动了震撼中外的“北京艺术大会”。1927年5月11日,“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展期二十天。“北京艺术大会”不仅在北京家喻户晓,而且影响传播全国。⑦《晨报》记者认为,北京艺术大会最大特点是“打破中画西画图案画之界限”,有中西绘画、图案、建筑、雕刻等,并且还有音乐和戏剧的同台精彩演出。

5.《晨报》惊世骇闻——北京艺术大会

1927年5月林风眠组织发动了震撼中外的“北京艺术大会”。艺术大会号称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次集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之大成的展览和演出盛会。实质上“以艺术运动为职志”的林风眠,是将此次“北京艺术大会”作为平台,继续留学欧洲时未竟的艺术运动,艺术革命。他想把“北京艺术大会”办成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中国美术展览会的规模,林风眠做到了。“北京艺术大会”引起北京及海外媒体的关注,作为当时大报之一的北京《晨报》跟踪每日报道,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们在第六版艺术界栏目中,陆陆续续发表了方方面面精彩的评论,这些新闻报道和评论,被当时的北京艺专装订成册。“北京艺术大会”的组织者、参与者除北京艺专师生,还有北京其他相关单位。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这是一段未被钩沉的历史事件,因此有必要将当时新闻报道这一弥足珍贵的史料按大会时间顺序转载相关部分,以示“北京艺术大会”盛况全貌。

艺术大会原计划1927年5月1日开幕,而且已见报,但是,刚开一天,由于北京各界陆续送作品者不断,只有暂时休会。林风眠和组委会研究决定延期十天,即5月11日再次开幕。因此,报纸上出现两次开幕新闻报道。十天后,参展作品由5月1日的两千幅,增加到三千幅。1927年5月11日,“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展期二十天。艺术大会的行动宗旨是“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化”。“提倡走向十字街头,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以及“提倡创造”、“反对贵族化”、“呼唤民众艺术”等鲜明立场和革新思想,震撼了当时的中国。

大会展出以中西合璧方式,将中画,西画同室展出。艺术大会不单展出和拍卖了齐白石李苦禅、陈师曾、王雪涛、克罗多、林风眠等名家的高价值的画作,而且艺专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的作品也被看好。《晨报》5月14日报道了刘洁民同学的国画《荷花》,在展厅被“雅贼”偷窃之新闻。题目《给偷画之风雅贼一封书》,大意是,有一爱画窃贼,对展览会中刘洁民同学国画《荷花》爱不释手,故偷而窃之,回家临摹后,又通过邮电局寄回艺专,名曰:“借画人,兰香”。艺术大会的演出活动中,有戏剧界名旦欧阳予倩的登台演出,还有琴、筝、箫、瑟、琵琶等古乐演奏会和中国旧剧、西洋舞剧。其中法国人杨仲子夫人弹筝,女子大学音专张翠如女士钢琴独奏等精美绝伦。还有卫中博士的演讲“戏剧与人生”,音乐家李树化、克罗多教授、林风眠校长等演说振奋人心,一时京城朝野上下热闹非凡。“北京艺术大会”打破了自唐宋以来中国艺术界的沉寂,林风眠理想中的“中国文艺复兴”仿佛真的到来了。“北京艺术大会”不仅在北京家喻户晓,而且影响传播全国。而如此一个大规模的集美术与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社会运动,其召集和发动者竟是一名27岁的青年!

为了这个大会,林风眠带领北京艺专师生奋战了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经过一年多的教育、艺术实践的改革,林风眠看到艺术大会的时机终于成熟了。回国后,林风眠就已清楚地看到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巨大落差,他把中国国民素质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艺术的不兴和艺术家的责任。他意识到要解决中国如此混乱黑暗的社会现象,只能从艺术入手来唤醒民众。林风眠想“即抱定一方致力在欧工作之继续,一方致力改造艺术学校之决心,俾能集中艺术界的力量,扶助多数的青年作家,共同奋斗,以求打破艺术上传统模仿的观念,使倾向于基础的练习及自由的创作;更以艺人团结之力,举办大规模之艺术展览会,以期实现社会艺术化的理想。”

关于第一次开幕式,记者写道:“艺专发起之北京春季艺术大会,定于本日开幕。昨日上午十时艺专校长林风眠,邀请各系教授在校开审查会议,先通过审查标准,并将所有作品逐一审查。凡审查及格者,一律编为号数,计作品二千余件,为历来展览会之冠。”

然后阐述展览会布展情况,以及为保证展品质量教授们同心协力,加班加点辅导学生的工作状态,由于作品太多了,从美术陈列馆到教室、礼堂、会议室,甚至校长办公室都展满作品了,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自下午一时起,即开始陈列,其陈列次序,系采纳该校教授克罗多之建议,取混合式,打破中画西画图案画之界限。对各系之分组(如山水花卉工笔)亦不分,完全以作品配置相称与否为准,且一律编为号数,故可免除从前个人及集体的标榜主义。因画幅太多,分作十处展览,其分配为(一)大礼堂(二)美术陈列馆(三)会议室(四)教员休息室(五)能用教室(六)第一教室(七)第二教室(八)第三教室(九)内左教室(十)校长室,各个展室具充满各种性质不同画风不同作品,师生及来宾问亦未加区别,以免观众先有成见,不便自由批语,闻该校因画幅甚多,特委托教授王代之、黄怀英、克罗多、彭沛民、李树化、杨促子在各会场指导学生陈列直到夜深,方陈列完毕云。”

第二次开幕式,《晨报》也发了消息。大意是“艺术大会临时改期,详情已志本报……改会决定明日(十一日)实行开幕,该校在停会期间,将所有作品重新整理一遍,因校外送来作品甚多,除已指定之十展览室外,临时扩充四展室。全校划为十四区,计划作品将近三千件……并特制参观路线指示图,发给观众。凡经过之路线,均有各种美丽的广告画,及醒目的标语,该校花木甚多,当此春光烂漫,助兴殊多。闻该校音乐系、戏剧系,将在展览期间,举行各种有价值之演奏云”。

《晨报》记者认为,北京艺术大会最大特点是“打破中画西画图案画之界限”,有中西绘画、图案、建筑雕刻等,并且还有音乐和戏剧的同台精彩演出。

艺术大会开幕第二天,《晨报》翔实记述了艺术大会开幕盛况:“艺专发起之北京春季艺术大会,举行开幕典礼,该校师生惨淡经营筹备数月之艺术大会,已告成功,故对于开幕典礼特别隆重。是早由筹备委员林风眠,王代之,彭沛民,黄怀英,杨适生,刘开渠……至九时开会,公推该校总务长王代之主席,首唱校歌,继由主席宣读艺术大会标语:打倒模仿的传统的艺术!打倒贵族的少数独享的艺术!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东西艺术联合起来!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家艺术家联合起来!……报告毕,该校校长林风眠讲《艺术大会的使命》,继林演讲者有中国画系教授凌植支演讲《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最后举行庆祝式,全体起立喊下列之口号:艺术大会万岁!艺术运动万岁!全世界艺术家万岁!……喊毕,发教职员工、学生每人徽章一枚,以志纪念……”

林风眠在开幕式上演讲:“春季艺术大会,在这死沉沉的北京市上出现,真是不容易的事。民众对艺术的观念,现在差不多还在水平线以下,艺术是人生的,根本上,一般人就不知有所谓‘人生’也者。当然说句不客气的话,全依仗几位先觉者,将一般民众,慢慢的牵引,下一点一滴的功夫,使他们能知道艺术的光荣与伟大。此次,我们最满意的是:艺术大会的陈列品与表演;我们最不满意的是:参观的群众对艺术大会的批评。”林风眠在谈到对艺术大会的批评时,表达了对国人的落后以及艺术文盲们的无奈和愤怒。他说:“参观的群众哩,太可怜了,在留言簿上,唏哩胡涂,不知瞎画些甚么。岂特未经艺术的训练,简直他们连下级的常识都没有说起。中国人的思想,也真古怪,你请他喝酒,他却要偷你的酒杯儿。于是留言簿上,对模特儿留恋的话都说了出来(十二展览室)。这也未免太难了。此次《世界画报》出专号,……去打破传统思想,去统一纯正的批评。我们这次所选的两片漫画,一片是《刷新人生》,一片是《向民间去》。这两片小画,简直可以抵艺术大会的一篇宣言,却也可以代表我们,做一篇发刊辞哩选”

林风眠的演讲,给艺专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同时艺专师生也更进一步感受到,林风眠殚精竭虑地想以艺术救国,唤起民众的“艺术是人生的”理想。画家谭雪生评价说:“林风眠归国后以学校为基地,一面为国家培养新型的美术人材,一面在社会倡导艺术运动,又致力于创作实践示范。以廿五岁初出茅庐的青年,为国家负起如此全面改革艺术事业的重任,不仅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绩,其后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近代美术史上也是罕见的。”img117

《晨报》持续对艺术大会进行报道:“艺术大会开幕后,各界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兹就昨日所闻所见,纪之如下:艺专校景,向称优美,此次特加整顿,更见处处表现艺术精神。该校大门外悬一长牌,题曰:北京春季艺术大会,校门铁栏内横陈大幅广告画数幅,前面放置玫瑰花十余盆,鲜艳夺目,二门洞壁上大画‘整个的艺术运动’。沿参观路线之走廊墙上,以及路旁各大树干上,均贴有各种标语及广告词,五光十色,不愧为‘艺术之宫’。”img118

《晨报》分别介绍了“各展室之精品”,外籍画家作品,“第一次公演戏剧”等等。在介绍各展览室之精品中,主要介绍了林风眠、王代之、刘开渠、李英怀(苦禅)、王雪涛作品。此外尚有法国美专校长Dijan浮雕多件,名画家克罗多之各幅北京雪景为首屈一指,日本小由远之各幅人物画。“第二展览室在该校校长室陈列,该校校长林风眠及总务长王代之作品。林主张调和东西艺术者,故其画风独树一格,即以西洋画之风格改造中国画,其主张在艺术界颇占势力,林之出品,如《暗香》《点水》《细雨》《松音》《蔗包》,以及最近‘民间’巨作发现十字街头作品。”“王之出品有《古趣》《暴雨》《高山流水》《云》《松啸》皆其最近得意之作”。img119

“由于艺术大会连日内参观者甚多,迟者往往被拒门外,为便利观众起见,特将展览时间延长,由早七时至晚五时。”img120

艺专在北京艺术大会上第一次公演戏剧,“艺专戏剧系月前参加北京艺术大会,已排就六幕戏剧本,准备作十日表演。”还有国女校表示赞助,艺专举行艺术大会开幕后,“该系音乐系及戏剧系学生已拟定日期将于演佳剧外,兹闻两女大及附中等校学生,对于艺术大会,亦极表热烈之同情,即已与艺术大会职员接洽妥贴。定艺术大会之末一周内,加入作大规模之艺术大会,凡各种跳舞及音乐,均在此游戏大会内尽量表现,以期完成此破天荒之艺术大会。”img121

紧接着《晨报》又刊登了艺术大会卖画的消息。img122“订购之出品者,中画以齐白石,(李)苦禅,英杰之作品为最多。油画当首推克罗多。”img123再紧接着1927年5月16日《晨报》艺术界栏目又以大篇幅报道演出情况。《艺术大会——昨日参观者特多,各项演奏会次第举行》。《晨报》还陆续跟踪报道,5月17日《昨日微雨中之艺术大会参观者仍不少》,5月19日《艺术大会筹备跳舞会》等等。

1927年5月22日《晨报》第85号特刊“专号”报道,充分肯定艺术大会成绩和国内外影响并刊登了艺术大会成员的照片。

“此次艺专兴行之艺术大会,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目的在引起民众欣赏艺术之兴趣,对于宣传极为注意,该校当局以本报销行遍中外,远如欧美,近如各省,均可得见。”“星期画报系本报附刊之一,传播力自亦甚强,目前乃以艺术大会中中西绘画精品十余图见惠。”img124

《晨报》首先介绍林风眠油画作品《民间》,以及克罗多、李苦禅、齐白石、王雪涛等将要刊登在“专号”的十幅代表作,并同时发表林风眠《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特于明日刊行‘艺术大会专号’。兹预志内容如下:‘第一版’艺术大会:全体会员摄影,计共三幅。‘第二版’林风眠《民间》克罗多《雪景》王代之《素》齐白石《归帆》,杨仲子彖联,周揄元《乡村暮归》叶云同学梅茂盛《节奏》彭沛民速写(补白)杨适生《整个的艺术运动》。‘第三版’王代之(古趣)李苦禅《松鹰》孙昌煌《佛像》王雪涛《难》杨延贯《罗马喷水》李旭英图案,(补白)林风眠《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img125

《晨报》5月21日还专题报道艺术大会演奏、演出消息,因为艺术大会有北京专业艺术团体“青乐部”加入,其中有名角欧阳予倩的演出,欧阳予倩是“青乐部”成员。“由艺专专家演奏中国古乐演奏会,5月23日‘艺术大会末周,各日均有演奏会”。5月26日“艺术大会古乐演奏会,琴、筝、箫、瑟、琵琶。”“欧阳予倩本月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在艺专大礼堂公演《泼妇》,”5月28日“形艺社表演歌剧”,“川艺学社明日表演”,“熊佛西定期讲易卜生”。

1927年5月22日《晨报》85号特刊,“北京艺术大会”成员集体合影局部(1998年金尚义提供)

该日特刊还介绍了由校长林风眠、教授克罗多指导的艺术漫画社出品的“漫画特刊”。同时还报道艺专“野外写生”消息。另有“德人拟买林风眠作品”,“艺术大会又出两刊物”两篇报道。其中“德人拟买林风眠作品”中说:“昨日德人W.Vacklerortni偕其夫人至艺术大会办事处,探闻林风眠出品《音乐》、《细雨》、《松音》、《野水》等项价目,复至林宅访林云。”

艺术大会开幕两周后,林风眠召开了批评会,邀请京城内资深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品评艺术大会作品。《晨报》也予以报道。img127

关于大会艺术批评,在艺术大会开幕一周时《晨报》就以大版面刊登了消息。img128记者说“艺术大会开幕已一周,每日参观者甚多,足证社会对于艺术已不冷淡,艺专师生莫不欢欣鼓舞,益增创作的兴趣。现该会拟邀请京内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到该校开一大规模之茶会,批评此次艺术大会出品,及讨论今后艺术运动各问题,务使此次艺术大会在文化上格外有意义。闻艺专校长林风眠正在起草建议事项云……”img129

“音乐家李树化数月前由法归来,在彼邦研究音乐有年,对于音乐之理论与弹奏,兼而有之。归国后即为艺专音乐系教授,颇受学生欢迎。李应艺专大会之请,在今日(十八日)午后四时在艺专大礼堂讲演《西洋音乐之变迁及其优势》。此讲题当为研究音乐及艺术者所欢迎,届时必有一番情况云。”img130(www.chuimin.cn)

“西画教授克罗多,系在该校大礼堂讲演,几无隙地,首由该校校长林风眠介绍,克氏平素善于演说,克氏讲题为《艺术大会的评价》,次批评艺术大会之作品,最后对于中国多数青年画家抱热烈的情绪,强迫在传统的方法之下,转为纯粹模仿的艺术,认为一种艺术上的病恋……”img131

“艺术大会原定六月一日闭幕,后经多人来函及口头提议,艺术大会为使多数民众接近艺术起见,”img132自6月1号起至3号止,延期免费开放三天。

1927年6月3日,北京艺术大会闭幕。“今日展期已满,实行闭幕,该会定于本日上午九时开全体职员大会,讨论应结束专项云。”img133

“此次春季艺术大会,在我国首次系创举,故办理仍有不周到处,”同时宣布了“艺专当局言,对于秋季大会的准备……”统计“众观人之总数”,“艺术大会展览计划二十天,共售出入场券一万八千张,连继票及开放三天,参观人数达二万以上云。”img134“观众批评统计:艺术大会分为十七展览场,每室均置批评簿一册,任人批评。现该会已闭幕,各批评簿俱满载评语,闻该会拟将此项批评统计,可以测验众观者对于艺术欣赏程度云。”img135

“北京春季艺术大会”在媒体和人民大众的赞誉声中结束了,同时也引起北洋军阀以及相关的官方警惕。“北京春季艺术大会”吸收了北京艺术家以及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参与,规模之大、凝聚力之强,形成了林风眠在国内从事艺术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同时,它也充分显示了美术新青年同腐朽的旧中国封建势力的较量。艺术大会期间,校园里到处张贴“打倒”之类口号,致使北洋军阀、政府惶恐不安。“认为以林风眠为首的北京艺专人士受左派之赤化,教学中用人体模特也有伤风化。视艺术大会展出裸体画为大逆不道。”男女人体模特写生,是北京艺专的必修课,尤其在“北京艺术大会”展览中第一次在北京艺专公开展出,引起世俗群起而攻之。其实,早在一年前的7月12日《晨报》就已刊登出《美专停止裸体写生——孙传芳与刘海粟之往来函》,大意是:“孙传芳禁止上海美专用模特儿写生,曾志本报。闻美专校长刘海粟为学术安宁,免生枝节起见,已停止裸体写生。兹将孙刘两氏关于此案最后往来函件,分录如下:……”可见“世俗”的压力之大。而一年以后的北京,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更直接地向北京艺专施加压力,甚至要查封艺专。在“人体模特的风波”和“北京艺术大会”以后,林风眠办学实际上已陷入困境。北京艺专被军阀强行查封,并欲追杀林风眠。林风眠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学西画者所绝不可缺的人体模特儿的临写,会被指为有伤风化呢?”

“受到这样无端的打击,我们感到,在此种恶势力的范围之下,艺术运动,万难有重行建筑起来的可能,只能以决然的态度,向新的方向,继续努力。伴此而得的感想:大概是艺术的言论方面没有做到工夫吧?”img136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对林风眠“北京艺术大会”的评价:“蔡元培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吸引和启发了当时正留学法国的青年画家林风眠,他们很快便在异国他乡结成了忘年之交。林风眠先生追随蔡元培先生,以创造新的中国绘画为己任,在国内从事艺术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大会以‘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化’为宗旨,内容囊括美术、音乐、戏剧,其提倡创造、反对贵族化、呼唤民众艺术的鲜明立场和革新思想震撼了当时中国的艺坛。”img137

注释

①《刘哲昨与林风眠谈话——匿名信所攻击林者全已了解》原载《晨报》1927年9月3日星期六第七版。

②笔者注:“北京艺术大会”主题论述,或专题至今未见进入中国近现代美术正史。这里并不排除有学者作专题研究,或在研究林风眠中提到或设有标题,但史料的局限和不准确性时有发生。因为据《晨报》、《世界画报》等大报报道,当时“北京艺术大会”是“中国艺术界影响到欧洲的重大艺术革命”。另外据笔者问卷调查,美术界的年轻人多不知此事件,这对研究林风眠艺术思想的连续性,是会有影响的。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

④⑤《历来展览会所未有,艺专发起之艺术大会今日开幕——陈列各项作品计有二千余件》,《晨报》1927年5月1日。

⑥⑦《艺术大会明日实行开幕——全校划为十四区,作品共有三千余》,《晨报》1927年5月10日星期二第六版。

⑧《艺术大会开幕式盛况——艺专校景一新,观者甚为踊跃》,1927年5月12日星期四第六版《晨报》。

⑨⑩林风眠《艺术大会的使命》,原载1927年5月22日《世界画报》,北京,裘小鲁辑录,2000。

img138谭雪生《纪念林风眠先生》,1999,《透过历史的尘封——画坛轶事钩沉》,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img139img140img141img142《艺术大会开幕第二日——参观者已达千人》,《晨报》1927年5月13日星期五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43img144《艺术大会参观者日多——并有订购出品者》,《晨报》1927年5月14日星期六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45img146《〈星期画报〉明日刊行艺术大会号——选登中西绘画精品十余图》,《晨报》1927年5月21日星期六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47《艺术大会又召开批评会,先由来宾会员登台批评,次通过发刊专号》,《晨报》1927年5月25日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48img149img150《艺术大会将举行大规模之批评茶会——林风眠起草建议事项》,《晨报》1927年5月18日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51《星期日之艺术大会——昨克罗多讲演听者极多》,《晨报》1927年5月19日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52img153img154img155《艺术大会今日闭幕——并召集全体职员会议》,《晨报》,1927年6月3日星期五第六版艺术界栏目。

img156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

img157许江《湖殇——写在〈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辑集之时》,郑朝《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