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潘天寿复请林风眠1944年潘天寿任国立艺专校长,志于复兴艺专,于是向教育部打报告,要求恢复30年代杭州艺专时的面貌,将林风眠时期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失散的教授们请回来。潘天寿和谢海燕在弹子石住了两天,说服林风眠回艺专上课,又派赵无极、关良去请。当时在盘溪开设的人体画室有4个,即林风眠、李超士、方干民和吕霞光教室。......
2024-03-29
3.三请齐白石,二请克罗多
林风眠回国后效法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首先对北京艺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体现在人事上是,破门第观念,三次登门拜访,聘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到大学做教授,二次聘用法籍画家克罗多到中国大学做教授。教学中提倡男女生平等招生,教学实践中开始用人体模特,举行大型展览会,搞艺术运动、艺术革命等等。
据当时媒体报道:①“国立艺专,自林风眠校长掌校后,辞职之四教授萧俊贤,彭沛民,冯白,谢阳均已复职。近有英国加利女士,亦在该校西洋画三年级旁听。闻加利女士在本国习画多年,当林氏就艺专校长职后,即托该校外国教授齐提而向林请求,最近又托齐要求,现已入校上课。”这一生动的报道,证明了林风眠在北京国立艺专办学初始,就坚定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多元理念,将先前被解聘的教授们请回来,男女同校,同班读书,而且还有在京多年的英国女学生,听说林风眠做了北京艺专校长,专门托人引荐,也来北京艺专借读。
林风眠为了在北京艺专实现中西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他首先聘请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克罗多教西画,克罗多把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传授给中国的学生,给艺专教学直接注入了西方绘画的新鲜血液。当时北京各大报常常刊登关于克罗多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绘画消息。“法国名画家克罗多,自到艺专担任教授后,该校西洋画系学生作风为之一变,克氏作品见于各报及各画报者,无不脍炙人口。”②
1926年10月林风眠在欢迎法国克罗多教授会上作了《欢迎克罗多先生》③的演讲,同时也向艺专师生介绍了克罗多教授的作品并写了《克罗多先生之创作精神》。④林风眠说:“在这举国混战,北京教育界已陷于僵死的时候,克罗多先生竟不辞艰苦地到东方来,我们在愁苦生活中,得鉴赏世界名画家作品的机会,这是多么喜悦的事选托尔斯泰说:‘言语传达人类的意志,艺术则传达人类的情绪’。克先生平素极赞美东方民族博爱和平的性格,很想把自己的情绪传给我们东方人类,我们应如何热烈的欢迎呢。东西两方艺术,因时代与思潮变迁的关系,各呈异样的倾向,我们想领受克先生的好意,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变迁的倾向,不能不有相当的了解。”⑤
林风眠向同学们介绍了当时国际上的艺术新潮,以及法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印象派新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使北京艺专学生能尽早地认识西方现代派。他说:“法兰西为现代欧西艺术之中心,艺术上之各种新运动,尤较他方为复杂。但从主要处观察,可寻出两种根本相异的倾向:一是倾于外面的形式上的表现,一是倾于内面的自我之表现。在美术史上,如古典派与浪漫派,写实派与写意派,外光派与内光派,印象派新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处处都表现出两方面的争执,但各有其伟大处。当代的艺术家都想对于两方面溶化调合,产生新的创造。克先生的画便是新艺术运动中的一种。”⑥最后林风眠介绍了克罗多学习的历史:“克先生生于法国Dijan,幼年习绘画于Dijan国立美术学校,旋得该地公费补助,送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惟克先生天性浪漫富于创造,因而厌恶模仿与机械式的学校教育,在该校三年,便脱离学校生活,始终向艺术方面不断的奋斗。关于克先生作风,各方面批评文字甚多。”林风眠又感慨克罗多的作品展览:“克氏在最近之展览会中,其作品实使人起倾慕之心,不特形式完整而内的精神的表现尤能使形式与心灵相谐和。”
林风眠还说:“艺术家是生活于其理想中,无处不与自然界谐和;吸引自然界里面的动象,而表现或寄托其精神于未来的世界。当拿破仑侵入普鲁士时,遍地烽烟,人民流离失所。在这举国纷扰中,大文学家哥德,仍不改其吟咏生活,视社会混乱现象,绝不为念,而从事于人类生活里面之需求,给人类精神上永远的贡献。盖人类物质上之需求,究竟容易达到;惟精神上之需求,有时似物质方面为尤要。伟大之艺术家,宁愿忍受物质上的压迫,而不愿停止其为人类之工作。”⑦
克罗多也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的外教之一,当时,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条件就更差了。但是,情操高尚的克罗多不顾工资待遇的低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因艺专实在无条件安置外籍教师住宿,就只好住在林风眠家里。由于克罗多住在林风眠家里,还引起心怀叵测之人的非议,甚至寄匿名信到教育部。林风眠说:“北京教育界的穷困与艰苦,为世界教育史中仅有的现象。最近一年来尤难使人容忍,一个大学教授,连最低的生活费都无着落,无怪多数人只有改业了。在这样变态的局面下,克罗多先生,很安静的和我们同甘苦,共尝此种艰苦的滋味,细心指导我们的东方青年艺术家。这种态度,在克先生的眼光中只知道艺术是人类公有的,绝无区域的界限。克先生很希望东方青年艺术家为人类的艺术,忍受一时的痛苦,努力创造时代上之光荣。”⑧
从学生们回忆中还可以了解克氏的教学情况和艺术主张,以及从学生角度认识的克罗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林风眠的办学理念。“克罗多是二十世纪30年代时杭州艺专林风眠校长从法国聘来的油画教授。”他开始担任研究部的导师,李可染是他的学生。李可染画油画不喜欢用鲜艳的色彩,而偏爱土红、土黄、印度红、紫、青莲与黑这类颜色,尤其爱用黑色。克罗多很奇怪,就问:“你发烧了?”“没有。”“那你为什么颜色也看不准呢?”接着不高兴地讲了一遍黑色如何不科学的道理。可是过了不久,克罗多再次看他的画时,变得和蔼起来,他说:“上次见你用黑颜色批评你,这是不对的。后来我想,你是东方人,东方人绘画的基调不是黑的么?那么,怎能不让你用黑色呢选所以从今以后,你照样用好了选”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见解和宽大胸怀。克罗多的作品在师生美展中展出,师生都为之倾倒,可惜合同期满后,克罗多就回到法国去了,学生们感到十分惋惜。⑨
林风眠在当时中国保守势力十分顽固的情况下,请西方现代派代表人物做教授,这不仅需要学术眼光,还需要胆识。克罗多教授不单对北京艺专师生在学术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来杭州艺专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林风眠能以多元文化视角调整北京艺专师资,这在北京当时的国立九校校长中也是极特殊的。
林风眠除请了外籍教师克罗多和一些留法的教师外,还不因保守派的掣肘,冲破重重阻碍,“三顾茅庐”请来了木匠出身没有学历的齐白石。林风眠认为齐白石在作品中表达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齐白石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的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修养与农民气质于一炉,是与林风眠这个伯乐有直接关系的。当然,徐悲鸿任校长时也请了齐白石,但是,当时的北京艺专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在艺专内部国画系为一些保守主义国画家所把持,他们团结得很亲密,只要辞掉一个就全体不干了,单独地成立起一个系统。”⑩林风眠在这种情况下能请默默无闻的平民画家到大学任教,已被日后的实践证明,这是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特殊举措,没有远见卓识的人是做不到的。
林风眠凭自己学贯中西的学养和出于对中国画出路的思考,能看到齐白石的画有新意。齐白石被请到北京艺专任教反响哗然,有人对林风眠产生怀疑,更有甚者扬言:“齐木匠前门进来,我就后门出去。”齐老也无信心进洋学堂,对林风眠说:“林校长,我从小是苦人,一个砍柴放牛的孩子,耕田的农民,雕花的木匠,只读了一些启蒙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一类的书,让我到大学去训教国画,我是不敢答应的。”过了些日子,林先生又来诚恳邀请。白石老人说:“林校长这样恳切的心态,着实使我不好再推辞了。”上课时,林风眠见他年事已高,还预备了一把藤椅;下课时,还亲自送他到校门口。齐白石很高兴地握着林风眠的手说:“林校长,我信得过你了。”白石老人特地画一幅画赠送,还向馆子喊了几个菜,请林风眠在家吃便饭,借此以表谢意。因这段逸闻颇有争议,请见《白石老人自述》中这段生动而真实的描述吧: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我六十五岁。北京有所专教作画和雕塑的学堂,是国立的,名称是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请我去教中国画。我自问是个乡巴佬出身,到洋学堂去当教习,一定不容易搞好的。起初,我竭力推辞,不敢答允,林校长和许多朋友,再三劝驾,无可奈何,只好答允去了,心里多少有点别扭。想不到校长和同事们,都很看得起我,有一个法国籍的教师叫克罗多,还对我说过:他到了东方以后,接触过的画家不计其数,无论中国、日本、印度、南洋,画得使他满意的,我是头一个。他把我恭维的不得了,我真是受宠若惊了。学生们也都佩服我,每逢我上课,都很专心的听我讲,看我画,一点没有洋学堂的学生,动不动就闹脾气的怪事,我也就很高兴的教下去了。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艺术专门学校改称艺术学院,我的名义,也改称为教授。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十九年以前,铁匠张仲飓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总算都是我们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了。
齐白石还举了“铁匠张仲飓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的事例,来衬托林风眠破门第观念的新思想。(www.chuimin.cn)
林风眠后来到杭州办学仍然聘请齐白石做教授,但因齐白石年事已高,故未成行。据李霖灿回忆:“林校长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在西湖边上走来走去,一点也没有尊严可畏的印象。上课也是随随便便、从不摆大教授的派头。一年下来他成了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一直到毕业时光,他还是我们的校长。由于他教我们油画,使我想到在他的会客室里挂着的巨幅杰作《眺望》。更有趣的是,在会客室里还挂着两张齐白石老先生的小品,一为南岳日出图,一为江岸水禽图,记得上面还有忆江南水枯群鸟难栖等等题字,因为那时他的得意高足李苦禅教授在教我们国画,这消息可能就是李师转陈给白石老人的。会客室挂齐白石的画虽和西洋油画不同格调,但是,此中却有一段了不起的因缘存乎其中。因为林风眠老师,原是北平艺专的校长,他在作校长的时候,巨眼识英雄,自己画西洋画,却深深了解齐白石的伟大,于是就敦请齐白石老先生到学校来教画。”
“当时,著名中国画家很多,林风眠只看中二人,一是潘天寿,初露头角,气概非凡,遂聘为国画主任教授。另一位是林风眠1925年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时就十分赞赏的齐白石,首次聘他到北平艺专任教,现在又要聘他来杭。齐当时也已年近古稀,不愿离开北平,便推荐了得意门生李苦禅来杭任教,并送来自己的作品百幅,作为教学示范之用。林风眠即将齐的作品轮流张挂于会客室,供人鉴赏学习。李苦禅也不负恩师托付,不仅艺术精妙、教学尽心,而且十分关心学生生活,暗暗给清寒学生付学费,赢得学生的爱戴。”
林风眠请齐白石任教,正说明他作为教育大家的胸怀与眼界及多元思想。而且,后来的现代艺术教育发展史,更有力地证明了这点。
注释
①《艺专有一英国女生——在西洋画系三年级选科》,《晨报》1926年3月30日。
②《艺术大会开幕式盛况——艺专校景一新,观者甚为踊跃》,1927年5月12日星期四第六版《晨报》艺术界栏目。
③⑤⑥林风眠《欢迎克罗多先生》,原载1926年10月1日《世界日报》、10日《世界画报》克罗多专号,裘小鲁辑录。
④⑦⑧林风眠《克罗多先生之创作精神》,原载1926年12月12日《世界画报》,裘小鲁辑录。
⑨绥之《法国人克罗多教授》,《漫歌怀艺——中国美术学院80华诞回忆录》p.73,郑朝主编,2008。
⑩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1957,《美术》1990年2期。
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p.78—79,北京,人民美术学院出版社,1962(墨尔本大学图书馆藏)。
李霖灿(1932年入学)《忆林风眠老师》,加拿大,1996,《外西湖时代——中国美院50年代校友汇编》p.525,2008。
绥之《艺苑逸史》,郑朝《漫歌怀艺——中国美院80华诞回忆录》,杭州,2008。
有关林风眠的文章
2.潘天寿复请林风眠1944年潘天寿任国立艺专校长,志于复兴艺专,于是向教育部打报告,要求恢复30年代杭州艺专时的面貌,将林风眠时期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失散的教授们请回来。潘天寿和谢海燕在弹子石住了两天,说服林风眠回艺专上课,又派赵无极、关良去请。当时在盘溪开设的人体画室有4个,即林风眠、李超士、方干民和吕霞光教室。......
2024-03-29
2.枫丹白露,留学伊始1920年2月,林风眠从法国枫丹白露开始了留学,打工,半工半读的生涯。枫丹白露是距巴黎60公里的一个小镇,却并非普通的小镇,怀抱壮观的宫殿,静谧的森林,还有那数不清的林林总总的故事。枫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蓝色的泉水”,是因这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而得名。......
2024-03-29
1930年齐藤佳之建议学校教授旅行,因此暑假期间,用杭州艺术教育考察团的名义,以我为团长,潘天寿、李朴园、王子云、袁慰辰等人到东京去旅行,并在东京开学校绘画展览会。......
2024-03-29
7.申城探索——不被理解的艺术自1951年最终辞去杭州艺专的教授职务到1977年移居香港,林风眠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七个春秋。在这二十七年里,除了失去自由的四年六个月之外,林风眠将精力再次集中在艺术实践的探索上。林风眠的探索,仍突出地表现在对视觉表达之综合形式的创建上。而在西方的古典绘画中,线条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要件。⑨林风眠的线条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气韵的高度精练。......
2024-03-29
7.香港十四年最后的探索1989年7月,林风眠在香港写下了一篇简短的自述——《我还在探索》。林风眠在香港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十四个春秋,这是他在艺术高峰中继续攀升的十四年,也是他的艺术终于结束了被误解被诅咒的命运而逐渐得到广泛承认的十四年。林风眠90岁在香港太古城私邸作画在这最后的十四年中,画家的继续探索集中体现在作品中题材的多样性、形式的复杂性和作品的空前高产上。......
2024-03-29
4.再别杭州——三辞教授职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林风眠丢掉了所有的行李,以飞机最大磅限,只带了七年间画的没有托裱的画离开了重庆,同艺专师生一道回到了阔别七年的杭州。1946年10月10日艺专正式开学,林风眠仍然受聘为西画系教授。有两次弃官辞职经历的林风眠,此时愉快地接受了一个普通教授的职务。①1951年春天林风眠第三次辞去教授之职。50年代初期,杭州艺专的师资队伍是由三方面的教师组成的。......
2024-03-29
1.“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出生在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林风眠“少小离家”,却因种种无奈没能“老大归”,他生前没有回过梅州,再也没有回过那“梅江边的小山村里”。②林风眠一生多次写回忆文章怀念他的故乡,多次回忆说我出生在“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思乡之情没有改变,而且乡音益发浓烈,乡情益发炽热,这是因为,童年的生活着实影响他的一生。......
2024-03-29
6.开启一扇窗梅州中学为林凤鸣开启了一扇窗子,他又有幸遇到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凤鸣被《文选》中那绚丽多彩的诗文所吸引,含英咀华,启心益智。梁先生坚定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向凤鸣及其他学生灌输一种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念。林先生也住在西门内,上学时一定经过李画师的门口,他每逢林先生经过时就不绘画,并关窗掩户,不肯给林先生寓目。......
2024-03-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