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枫丹白露,留学伊始1920年2月,林风眠从法国枫丹白露开始了留学,打工,半工半读的生涯。枫丹白露是距巴黎60公里的一个小镇,却并非普通的小镇,怀抱壮观的宫殿,静谧的森林,还有那数不清的林林总总的故事。枫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蓝色的泉水”,是因这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而得名。......
2024-03-29
5.柏林悲欢
1979年9月,法国政府为林风眠举办了八十寿辰邀请画展。9月3日林风眠老人由香港飞抵巴黎。一下飞机,他开始翘首仰望着异域、异族金发碧眼的女性,他留心街中的每一个人,寻寻觅觅,祈望寻找到五十六年前在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中“失散了”的另一半——爱妻方·罗达(Elise Van Roda)。老人明明知道在这世间,他再也找不到罗达了,他们真的走散了。可他还是带着那幅五十六年前,为爱妻方·罗达没有画完的肖像。他开始踽踽独行到巴黎郊外的墓地,去寻找那五十六年前的梦影——爱妻罗达的墓碑。五十六载沧海桑田,罗达墓碑在哪里?岁月的残酷,五十六年前24岁血气方刚,风流倜傥的林风眠,如今已是耄耋老翁。五十六个春秋,五十六载风雨,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林风眠此时,有千言万语要向罗达诉说。自从与罗达“失散”以后,在阳世上无人能在心灵深处理解林风眠,也无人能从精神界面上关爱林风眠。五十六年来他孤独寂寥地饱尝世情冷暖,艰难孑孓地忍受世路风霜。八旬老人,“往事依稀浑如梦,都随风雨到心头”,他不能忘却的爱,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地重现在他的脑海里的,是他第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他对他的第一位夫人、爱妻方·罗达(Elise Van Roda)的爱。因为,这段爱情,是被林风眠深埋了,因此,鲜为人知。老人还是彻底失望了,他没有找到他亲自为罗达雕刻的墓碑,但是,他仍然将这不能忘却的挚爱埋藏在底,作为石头般刚毅的林风眠,晶莹老泪还是从那闪着熠熠光彩的双眼涌出,流过那紧咬着的嘴角,滴落在抖的手上,洇湿了那幅伴随他五十年的没有画完的肖像。
1923年柏林,林风眠(中立者)、林文铮(右一)与李金发(左一)(冯叶提供)
罗达永远对着他微笑的鲜活神情,又把林风眠带回到了1923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在柏林的那个和风细雨的夜晚。那时,他刚刚从巴黎来到举目无亲的柏林,在兑换马克的小小的两替店①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就射中了他这个身材超矮小,而艺术家气质非凡的东方学生。他与一个碧眼金发气质高贵的日耳曼少女邂逅。因为林风眠不太懂德文,正为换钱讨价还价一筹莫展时,他看到窗口旁边一个美丽而落落大方的德国姑娘正在热情地帮一个兑换马克的人做翻译。林风眠立刻觉得换钱讨价还价都不重要了,因为,他被这个德国女孩的特殊气质所吸引。她俊美的脸庞透出聪慧的灵气和高贵,紧闭的嘴唇和凝视的目光传导出一种安详自尊的神情。宽大的头巾按照日耳曼风俗有条不紊地折叠出好看的样式,一角露出的小别针更增加了几分考究的严谨。透过明朗而沉着的色调恰似荷尔拜因笔下的少女肖像。林风眠入神地观察着,品味着这位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冰清玉洁的日耳曼少女。“对不起,我能帮助你吗?”她用流利的法文问道。少女的热情礼貌,使沉思中的林风眠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还是立刻反应过来,马上回答谢谢,我的确需要你的帮助。在这位女孩的帮助下,换完马克,他们很快离开了小小的两替店。接下来女孩先介绍了自己,“我叫方·罗达,我是德国人,我就住在柏林,我是柏林大学理科化学系的学生,不过你先不要告诉我,我猜你是画家。”其实聪明的罗达在两替店时就已注意到,“一个温文儒雅的青年艺术家,一个戴白光眼镜,留法国式长头发的清癯的黑衣少年。”②而且,从他手上的法郎更帮助断定他是从法国来,于是她用法文同他交流。林风眠同样介绍自己,而且他确实需要罗达的帮助,因为天色已晚,林风眠正需要罗达为他找一家便宜旅店。罗达立刻落落大方地说:“你如果不嫌弃,今天先住我家,明早天亮我再去帮你慢慢找个长久住的地方。其实今天我在做义工,我愿意免费为来德国的留学生做翻译,我每个周日都要出来,只是每次去的地方不一样。有时还要到学校注册中心帮忙。我见过许多海外留学生,但是,你比较特别。”林风眠也从罗达一投足,一抬手中观察出,她的教养区别于他周围的年轻女性,包括美术学院的女生。
林风眠第一位夫人艾丽丝·方·罗达(Elise Von Roda)1923年(冯叶提供)
此时林风眠已忘记了同阿丽丝·瓦当(Alice Vattant)的山盟海誓,他同罗达一道回家了。在昏暗的路灯下,林风眠辨认出,这是一幢位于一条古老的街道旁边的旧别墅,路两边均是直径已至少超过三人合抱的百年老树,借着路灯仍然可以看出这条街上的几幢别墅风格各异,当时,作为中国农村孩子的林风眠还不懂什么叫富人区。但是,进屋后他立刻感觉到室内曾经住过异常高贵的主人,立刻断定这是一个衰落的贵族之家。如今能看到的除了别墅的室内外设计风格以外,室内陈设已经寥寥无几。透过几件陈旧而样式古怪的家具,和室内发霉的潮气,更让人如置身于令人窒息的千年古堡。唯一让林风眠有兴趣的是,平时只有在咖啡厅才可看到的、壁炉旁边一个考究精致的巴洛克风格的小小几案上,不合时宜地摆着的一台手摇式旧留声机,扬声器上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灰。林风眠第一次在罗达的帮助下,放上一张旧唱片,亲手摇起手柄,在唱片的旋转中,音箱发出美妙的轻音乐声。因为,来时在轮船上就听有个上海同学说他爸爸从欧洲带回来个不用接电只靠手工机械运动就能唱歌的新鲜洋玩意儿。就连壁炉旁边的烧火工具架上,炉钩、炉铲的样式和质地都非常讲究,这些都是林风眠没有见过的。壁炉的斜对面是一架旧钢琴,上边摆放一部翻旧了的精美的美术全集和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一束白玫瑰,是这束花给这陈旧的古堡一点生气。“看来艺术在支撑着罗达的生命”,林风眠想。
罗达说:“这是我姑妈家,两年前,他们全家去阿姆斯特丹旅行,途经鹿特丹,因飞机炸平了他们下榻的酒店而遭遇不测。从此,我成了真正的孤儿,过去我自己的家在外省曾经由我曾祖父统领的一座城市。由于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暴发户们把我曾祖父、祖父都赶了出来,他们接管了城市。曾祖父带着全家迁徙到一个不出名的小城,祖父去世后就已经逐渐衰落,后来我父母也死于战火,我是唯一的幸存者,是家里的老仆人以其性命救活了我。我在失去所有亲人后,是姑妈把我接来,由于战争交通不方便,她只带过来我自幼喜欢的这套美术史书和妈妈留下的旧钢琴。从此,姑妈就是我唯一的亲人了。再后来……”罗达实在说不下去了。
原来方·罗达是战后的孤儿,她出生于一个袭爵世家,是独生女,自幼过着优闲的贵族生活。父母为罗达将来长大出入上流社会,让她3岁开始学习宫廷礼仪,并由法国家教教法文,作为第二语言。奶奶和妈妈都是读了大学但不工作,只在家里教育孩子。因为,家庭教师只能负责教授一般知识。妈妈酷爱读书画画,还爱好弹钢琴,自幼教会罗达弹钢琴,还为罗达请专业绘画家教。奶奶喜欢欣赏轻音乐,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小罗达。但是,这一切都被战争毁灭了。这对一见钟情的异国异族青年,的确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们通宵达旦,畅所欲言。在初步交往中,林风眠感到,方·罗达有刚强的个性,而且比同龄人成熟、理性。她那深邃的目光体现出深刻与傲岸的个性。“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终身相伴,会对自己的艺术事业大有帮助。”林风眠想。
罗达似乎看出了林风眠的心思,于是主动向有些羞涩的东方男孩林风眠求爱了。共同的遭际,共同对艺术的追求,也使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罗达虽然是学化学的,但是,她有触类旁通的学养,她开始辅导林风眠看德语的《美术全集》,林风眠很快在书中认识了德国文艺复兴巨匠丢勒,认识了小汉斯荷尔拜因,同时,也欣赏了以伦勃朗为代表的北欧画派的沉郁的画风,并且看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轰动艺坛的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作品,了解了乔社和轻骑社,还认识了客居德国的挪威画家蒙克,还有那些能与他内心沟通的德国现实主义大师门采尔和勃克林。门采尔的速写素描,着实影响了林风眠一生。门采尔这个石印工厂主的儿子,有着同林风眠类似的家世。他的石版画、风景画和肖像,这些描写自然和现实中人的绘画,足以开启林风眠渴求艺术的心田。门采尔巨幅油画《轧铁工厂》的恢弘的画面,《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黑灰的调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林风眠。他认识到,画家应是凭感觉而不是凭模仿作画。他迫切地想到现实生活中去,或到贝多芬、拜伦、但丁这些大师的心灵中去寻找灵感,表现出一个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的深邃主题。
林风眠与罗达相识后命运有了转机,爱情让罗达成为风眠生命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了。罗达是他的翻译和德语老师,更是他熔铸西方文化的向导。他们常沿着欧洲最著名的古老的菩提树大街散步,罗达与林风眠共同欣赏大街两侧交相辉映、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歌剧院等体现德意志民族记忆的坐标。他们从古到今从中国到欧洲无所不谈,但更多谈到的是艺术和东西不同文化的问题。林风眠向罗达讲述中国的唐诗、宋词,“霓裳羽衣曲”和“橘颂”,还有那动人而古老的爱情传说故事,罗达听得入了迷。
罗达则向风眠介绍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音乐家,她不但有丰富的绘画理论修养,又精通音乐史,她给林风眠讲述了莫扎特曲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身材矮小的莫扎特,喜欢深夜弹琴、作曲,一生创作了多达49部交响曲,然而由于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罗达还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他降E大调、小调、G大调三部名曲。林风眠隐隐约约感到在那优美欢快的主旋律后面有一个深寓慨叹的灵魂。她还绘声绘色地向林风眠描述了舒伯特善于用歌德、席勒、海涅的诗作为歌词,来提高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钢琴伴奏的品位,这一点使林风眠想起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罗达还为林风眠讲述了肖邦弥留之际的壮美的故事——“肖邦的心”。1849年肖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遗憾自己不能回归祖国,临终他对妹妹柳德维卡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允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但我的心脏要设法带回去。”肖邦死后,他的心脏按照其遗愿被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这个悲壮的故事给林风眠打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罗达还给林风眠讲述了一些德国绘画大师的逸事,在讲到门采尔时她说:在德国上流社会的一个音乐晚会上,人们正安静地欣赏音乐,却见一个人手拿速写本台上台下跑来跑去。人们以为他是个疯子,有些伯爵和贵夫人正要向他发难,有一个绅士彬彬有礼地摆着手向大家致意:“大家安静一点,安静一点选这位台上台下忙个不停的人,正是我们当代伟大的天才、勤奋多产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他在用他的神笔为演员和观众画像。热爱生活吧!热爱艺术吧!先生们,女士们,我们的生活太精彩了,她竟能使这位天才发狂!”这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人们纷纷向门采尔行注目礼。罗达又说:据说,门采尔随时随地都带着铅笔和一沓厚厚的画纸,凡是生动的东西,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要争分夺秒地速写下来。因此有人说他患了一种“绘画狂热症”,门采尔听了,非但未生气,还高兴地说:“但愿是不治之症。”林风眠听了激动地说:“这个病应该传染给我。”于是林风眠从此开始真的随身携带速写本了,不同的是,门采尔用的是铅笔,林风眠用的是毛笔。这对林风眠一夜画90匹马的画,不能不有影响。
多才多艺的罗达虽然是柏林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却有音乐史、美术史的修养和娴熟的钢琴演奏才华。与罗达的交往使林风眠极大地拓宽了视野,日耳曼民族的理性思辨对林风眠的人生及绘画创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林风眠通过罗达认识了德、奥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巴赫、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及俄国的柴可夫斯基和波兰的肖邦。罗达弹奏的钢琴名曲,使林风眠想起了中国的黄河、长江;想起了怀素、张旭的狂草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林风眠从中悟出了中国书法行云流水的线条,飘若浮云,婉若惊龙的深邃内涵,以及中西绘画内在神韵的贯通。尤其是他得知歌德不但研究过中国的诗词还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并在汉学家普洛特洛特的指导下研习中国书法,有“魏玛的孔夫子”的美称时,内心十分感佩,同时也使林风眠明白了不同的艺术是有共性的,可以触类旁通的,这无疑为林风眠的中西艺术结合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
林风眠和罗达形影不离,他们常常盘桓于环抱柏林的森林中,湖泊和河流旁,共同以艺术家的眼光忘情地欣赏这座沉浸在一片绿色海洋中的都市。有一天,他们在去往亚历山大广场的途中休息时,忽然看到一位美丽健康而有教养的姑娘端坐在鲜花丛中的休息椅上,林风眠说“这不是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吗?”于是立刻拿出速写本画下了这优美的身影。给林风眠日后画端坐的仕女留下了一个印记。林风眠没有忘记扬西施先生的谆谆教导,因而又和罗达走进那古老的夏洛滕堡宫周围分布的埃及博物馆、古董博物馆、史前早期博物馆和应用美术馆,寻觅德国艺术的精华,鉴赏着品评着琳琅满目的东西方艺术珍品。(www.chuimin.cn)
到了秋季,罗达和风眠去郊外海滨观看出海的渔船迎着大海的风暴惊涛,满载着鳕鱼归来的壮观情景。喜气洋洋拥向码头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们,迎接他们远归的亲人。此时,激动的泪水打湿了亲人的衣衫,欢乐的歌声伴着喜庆的爆竹声,响彻天空。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生活呀。春天,大海母亲像送别游子一样,将点点渔帆送至遥远的地方;秋天,大海母亲又张开她博大的臂膀,迎候远方游子的归帆。日耳曼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迎送着亲人的船队驶去归来。林风眠被这美丽而悲壮动人的生活感染了。
林风眠选择了生活中美好而沉郁的一瞬间:大海母亲张开双臂迎接她的儿子们归来。他借鉴在欧洲所学到的西方雄浑博大的构图方式,以西方艺术大师淋漓鲜亮和深沉厚重相结合的油画质感,以东方气韵生动的意味,创作了《平静》(1923年),也叫《白头巾》的巨幅油画。画面上,表面平静的妇女们目视远方亲人,内心汹涌着大海一样的波涛,迎接着未知的福和祸。《平静》代表了林风眠早期人文关怀的思想,描写自然和生活的真实,富有浓烈的诗意。林风眠在艺术上的长足发展,也是他和罗达爱情的结晶。在林风眠眼里,“罗拉是人间一个深情的淑女,一见到她就会忘记任何悲哀,可从她那得到温情和安慰。”林风眠觉得自己有限的第二语言,实在难以表达对罗达的无限爱慕之情,于是,他想为罗达画一幅油画肖像。他自制了一个精致的小画框,绷上画布,开始第一次为一个少女画像。他准备也像达·芬奇画《蒙娜丽莎》那样,画上4年,甚至一辈子。他们的爱情生活真是浪漫极了,罗达为表达脉脉温情,每天还为林风眠弹奏一首钢琴名曲,以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1923年冬天,方·罗达大学毕业了,他们的爱情也成熟了。一天,他们冒着北欧少见的鹅毛大雪,来到了柏林建于十二世纪著名的圣母教堂,按照日耳曼人的习俗在神父的庄重主持下举行了婚礼。这个婚礼是肃穆而简单的,没有双方父母及家庭成员参加,只有林风眠的挚友林文铮做伴郎。当林风眠正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时,毛里求斯的族叔捎来信说:爷爷和爸爸于1922年前就已相继去世。林风眠十分悲痛,妈妈走后杳无音信,爷爷和爸爸又过世了,自己非但没有为爷爷和爸爸送终尽孝,连去世的消息都不知道。善解人意的罗达没有世俗的劝说,只是不停地为林风眠讲述最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不停地为他弹喜欢听的钢琴曲,晚饭后还陪伴他到公园散步,画速写,谈论音乐、美术、文学。这样,林风眠很快将对爷爷、爸爸的怀念转化到艺术创作中去了。
林风眠与罗达结婚后,尽管家徒四壁,可是,这两个共同缺少母爱和亲人之爱的孤儿,在他们共同建造的精神伊甸园里,能尽情享受着人间的欢乐。罗达首先提醒林风眠,要练习艺术家的心胸和精神气质,应该画大画。林风眠在罗达的建议下买来大画布,直接将画布钉在墙上,也开始像门采尔、拉斐尔那样,画巨幅油画了。德国战后,马克贬值,油画资料、画布都比巴黎便宜,这也是画巨幅油画有利的物质条件。
林风眠策划着要拿出中国画家吴道子一日之内画出嘉陵江百里图之激情,也要在同样短暂的时间里问世一幅杰作。1923年12月的一天他们开始画大画了。要画他们酝酿已久的,东西方圣贤,哲人大家,尤其是画中构思的西方的几个人选是同罗达共同思考讨论而定。直到要最后定稿,他们还在用大半宿时间讨论。早晨,精力充沛的林风眠神速勾出了画稿,然后,林风眠聚精会神上下跳跃着开始了紧张的作画。从早到晚,罗达有时帮助托着调色盘,或擦洗着油画笔,有时还为他弹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等有震撼力的钢琴曲,不断地激发出林风眠的灵感。罗达还为林风眠哼唱了日耳曼民歌,和《野玫瑰》、《春之信念》等舒伯特名曲。动听歌声不断地驱除他的疲劳,不断地给他带来新的灵感。林风眠争分夺秒地想要一气呵成,完成大画。尽管罗达还设法给林风眠调整了简单的伙食,做了法式面包和英式咖啡基诺,可是,林风眠却抽不出时间坐下来享用。
午夜时,他们共同取名为《摸索》(1923年)的巨幅杰作,伴随着圣母教堂的钟声诞生了,这真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从此,林风眠养成了画画时以听音乐激发创作灵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林风眠92岁过世。
在这幅巨作里,林风眠集南北欧各家之长,大胆地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超越时空地表现在同一画面上。耶稣、荷马、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米开朗基罗这些众多不同气质的人物,或乐天达观,或冷静淡泊、善于思辨,或多疑忧郁、急躁易怒,种种的不同性格,都在林风眠笔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他在简洁地交代了人物各自的动作及衣着之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面部的特征上,进一步强化了人物性格。林风眠以米开朗基罗式的把人物表现成英雄般魁梧强健的手法,让健硕的骚人、哲人、艺人济济一堂殚精竭虑地为人类的共同理想而探求真理;以马蒂斯式的强烈个性,随心所欲地摆置画面的色彩和挺健圆熟富有变化的线条。整个画面以黑白灰的冷色调为主,强烈的明暗对比加重了画面磅礴、恢弘、庄严的气魄,给观者造成强烈的震撼。画面人物个个坚毅冷峻的表情并无虚饰,显示出胸怀大志的人杰严肃的使命感和深刻的思想性。这幅具有拉斐尔精神,人文主义传统的绘画,足以使艺坛震惊。
1923年林风眠还创作了许多油画、国画,比如反映德国都市有闲阶级颓靡生活情趣的《柏林咖啡屋》,他想唤醒战后颓靡的德国人。还有悲剧题材的《克里阿巴之春思》和取材于拜伦诗歌而作的《唐又汉决斗》等具有悲剧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林风眠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创作了多幅不同题材的富于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无疑是妻子罗达的忠贞爱情,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思维,催燃了他的激情。罗达对林风眠的每幅作品都能给予准确,恰当的批评,从而使其精神提升。由于罗达在品位上的高度以及东西文化阅读上的把关,使西方人也能领悟林风眠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语言。
注释
①即可以兑换外币的小银行。
②张鸣琦《观画小记》1926,《关于林风眠的评论——京报副刊专辑20年代》,北京,裘小鲁辑录,2000,原载1926年3月7日《京报副刊》(第431号)。
有关林风眠的文章
2.枫丹白露,留学伊始1920年2月,林风眠从法国枫丹白露开始了留学,打工,半工半读的生涯。枫丹白露是距巴黎60公里的一个小镇,却并非普通的小镇,怀抱壮观的宫殿,静谧的森林,还有那数不清的林林总总的故事。枫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蓝色的泉水”,是因这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而得名。......
2024-03-29
7.申城探索——不被理解的艺术自1951年最终辞去杭州艺专的教授职务到1977年移居香港,林风眠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七个春秋。在这二十七年里,除了失去自由的四年六个月之外,林风眠将精力再次集中在艺术实践的探索上。林风眠的探索,仍突出地表现在对视觉表达之综合形式的创建上。而在西方的古典绘画中,线条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要件。⑨林风眠的线条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气韵的高度精练。......
2024-03-29
1930年齐藤佳之建议学校教授旅行,因此暑假期间,用杭州艺术教育考察团的名义,以我为团长,潘天寿、李朴园、王子云、袁慰辰等人到东京去旅行,并在东京开学校绘画展览会。......
2024-03-29
附录四林风眠劫后余生谈艺录在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纪念林风眠先生百岁华诞的活动之际,我获得一函先生70年代的手稿。其中有出狱后的日记片断,有未完成的世界绘画史的手稿,以及学生、朋友的信札、速写,其中10页为先生与学生多次对话时的亲笔记录。......
2024-03-29
8.大跃进中的林风眠林风眠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使我有进一步的体会,对于如我这个老园丁来说,好像度过了漫长的冬季,送来了第一阵春风,心情的兴奋鼓舞是难以形容的。”②在大干社会主义的感召下,大跃进的锣鼓声惊醒了深入简出、大隐于市的林风眠。⑩林风眠谈到了大跃进中艺术家深入工农生活,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变化。内容关注的变化也影响到林风眠对表达形式的新的要求。......
2024-03-29
附录二致全国艺术界书全国艺术界的先生们、女士们:在过去十余年中,艺术运动上我们所作的工夫,是专致力于“力行”方面的。彼时以为,中国之缺乏艺术的陶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创造的艺术品。......
2024-03-29
二、论文手稿陈慧津整理《主持开幕式林风眠台北答客问》,见《雄狮美术》,1989年第十一期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见《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十号,1926年5月25日许江《湖殇——写在〈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辑集之时》,郑朝主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1957,《美术》1990年2期吴冠中《百花园中忆园丁》,......
2024-03-29
8.星落香江青山静默,若披缟素;香江幽咽,长歌当哭。这是一个黯然的日子——中国艺坛巨星陨落香江。《港闻》1991年8月12日特稿“中国艺术大师林风眠,走过与世纪同龄的漫长道路后,已于本月12日与世长辞,长眠香江”。于1991年8月12日10时,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1991年8月12日这天上午,香港港安医院,无数双眼睛,无数颗心,在紧张而深情地关注着一代奇人林风眠的呼吸,人们不忍心一代旷世巨擘的离去。......
2024-03-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