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林风眠:启迪心智,拥抱美好

林风眠:启迪心智,拥抱美好

【摘要】:6.开启一扇窗梅州中学为林凤鸣开启了一扇窗子,他又有幸遇到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凤鸣被《文选》中那绚丽多彩的诗文所吸引,含英咀华,启心益智。梁先生坚定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向凤鸣及其他学生灌输一种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念。林先生也住在西门内,上学时一定经过李画师的门口,他每逢林先生经过时就不绘画,并关窗掩户,不肯给林先生寓目。

6.开启一扇窗

梅州中学为林凤鸣开启了一扇窗子,他又有幸遇到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梅州中学创建于1904年,这座古老的广东重点中学,到林风眠逝世时的1991年就已学子遍九州,培养了四万名人才。

林风眠就读的梅州中学旧址(1998年9月刘世敏摄)

凤鸣在梅州中学除了接受传统文化旧学外,还接受新学,可以学到中外地理历史,尤其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凤鸣通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昭明文选》、唐诗、宋词等文学名著。在梁伯聪先生的指引、教诲下重点选读了二十四史中中国。、古代艺术发展鼎盛时期的历史,因为那时他在梅州还看不到中国美术断代史,或通史。文学方面,他很喜欢《昭明文选》,这部著作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他选入从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凤鸣被《文选》中那绚丽多彩的诗文所吸引,含英咀华,启心益智。凤鸣在梅州中学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年后的1929年他从欧洲留学归来,他在《中国绘画新论》一文中提出:“从历史方面观察,一民族文化之发达,一定是以国有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时代,如此生生不已的。”以此向正在受西方列强影响,被“全盘西化”冲昏头脑、肤浅的中国知识分子提出警戒。凤鸣在梅州中学,超群的聪颖,慧敏,很快就被图画老师梁伯聪先生发现了,这对林风眠后来在艺术上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梁先生是清末秀才,废科举后便选择了这个教书的冷清职业,梁伯聪出身世代书香,是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著有《梅县风土二百咏》传世。凤鸣在梅州中学幸遇梁伯聪先生,这也是他初遇良师。

梁先生任国文和图画两门课,执教之余,赋诗作画,主攻山水。同时,梁先生开始精心培养凤鸣这个性格倔强、善于思考而且有绘画天才的学生。梁先生首先从人格入手,诱导林风眠要具有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社会使命感。教导他立下理想和抱负,并一生为其奋斗。梁先生坚定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向凤鸣及其他学生灌输一种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念。

林风眠绘画启蒙恩师梁伯聪先生(梁挺生博士提供)

叶振祥先生回忆:“我就读梅州中学时,即曾听到林风眠擅长画的蝴蝶会飞的故事,幸为后代

梁先生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与师长风范,赢得了凤鸣的信赖,在修身、治学、处世等方面,无不受到梁先生的影响,这为他后来传道授业、办学培育英才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梁先生对凤鸣这个能作画会赋诗的学生,在塑造其人格的同时,于学业上也是呕心沥血快马加鞭,因此,凤鸣的文化课、专业绘画课技艺都有了长足进展。关于林风眠中学时绘画的逸事,流传很多,据林风眠中学校台湾学者所仰慕。”梁伯聪哲嗣梁挺生博士所著《六十年烟云》,更印证了该传闻并非虚妄。文曰:“有一次家父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很好的学生国画习作,问大家应给多少分,全班同学商议后,都说应给满分,即100分。可是家父说:‘不可以!’当大家还不知道到底100分是给多了或给少了的时候,家父接着说:‘这100分只是给他那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却已超越了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了,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令学生大为讶异。但后来证明这破天荒的学生,固然成为现代乃至世界画坛的巨擘。”在绘画中,梁先生除严格教授凤鸣传统水墨技法,还向小小的林风眠介绍了中国美术史上唐宋绘画精神及逸品、逸格。他从宗炳、王徽与魏晋山水画的兴起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到《石涛画语录》,从写实到理想主义的理论家郭熙,从《宣和画谱》与宋代宫廷丰富的收藏到苏轼的理论对宋以后文人画的影响,宗炳、王徽、谢赫,张彦远潜移默化影响了林风眠。梁先生还特别注重国学文化修养培养的“画外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文人之感想”,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又指引他读了更多的中国古代优秀典籍。林风眠在读中学时就懂得了“诗画相通”的文人情怀,这些都为林风眠打下了结实的文化基础。对他后来到西方留学,融合中西文化艺术,思考“东西艺术之前途”都作了文化准备。

由于林风眠少年即显出不平凡,因此,读书时有许多逸事,是故旧校友们聚会时谈话最多的话题。他的梅州中学老学弟温克威,曾在1926年生动而真实地回忆了林风眠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情况,对于研究林风眠的成长历史是极有价值的。温克威说:(www.chuimin.cn)

我要说的是七年前在梅州中学的林风眠先生,不消说七年后到过巴黎,吃过面包的林先生我不说,就小学以前的我也不谈。七年前我还是一个低年级中学生,班上的图画教员梁先生,用的奖掖式的教授法。上图画课时,他老先生常掖了一大捆高级生成绩优良的图画,八字脚步慢慢地走来,回一个诚恳而不很深揖的礼,摘下椭圆形铜框铁腿的眼镜,带着笑容向我们座位四境望一望,有时连话也不说,就把眼镜戴上,抹一抹不很浓黑的胡子,然后把带来的图画,一张一张的给我们看,并说谁擅长什么,谁的天才最高,以示鼓励。我们玩赏最多的就是林先生的作品,梁先生最称赞的也是林先生。林先生的天才和作品,在我们校中自然无人不晓得,无人不称赞,但还没有传到外间去。自我们校中开大展览(展)会,弄了几十个大教室的成绩,任人参观后,林先生的声名立刻发挥到外边去了。梅城有个李画师设馆西门内。林先生也住在西门内,上学时一定经过李画师的门口,他每逢林先生经过时就不绘画,并关窗掩户,不肯给林先生寓目。林先生的视线的锐利,天才的超绝,于此可见。我有一件很缺陷的事,就是那时不曾加入林先生所创设的“画社”,因为我天性不近,只喜欢看人家画,而不喜欢自己动手,所以没有亲尝当今艺术名家的大教。但从同学中经林先生批评或删改过的作品,我却领略得不少。记得林先生会收集许多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在李家祠(?)展览过,但印象不很深切了,我脑海中最不可磨灭的影子,要算林先生那张挂在梅中成绩室的《松鹰图》。鹰的雄赳精神,松的苍老气概,活现于几笔藤黄花青,数点铅粉赭石之上。还有皎洁的银辉,凝寂的夜色,也从轻描淡写的炭铅中完全表出。在今日的林先生自己看起来,或者不值一顾,然而离艺术之宫一万八千里的我,总觉得无以复佳了。现在的林先生我还没会着——找了一次不在家——但他的“广额”,“黑发”,“皱痕”,“笑纹”,都由孙先生介绍过了。我只记得不满二十,两颊白腻,目光锐利,其风度神思有若拜伦、开次的林先生。如今在巴黎艺术宫中处过七年的林先生究竟怎么样了,我却不敢瞎猜。

李金发先生晚年也在美国回忆林风眠中学时代画画趣事:“他(指林风眠)自小就喜欢图画,在中小学堂的时候,他就是孔诞日展览会的台柱。”林风眠在梅州中学幸遇良师益友。结识了聪明好学,有独立个性的同学林文铮、李金发。独立思考的个性和开拓型性格,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而且常常在一起海阔天空谈理想,谈未来,更多谈的是如何像那些外出南洋谋生的长辈,走出大山。他们虽然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就知道不能像南洋淘金的前辈们只是满足赚了大钱,衣锦还乡,房子汽车的燕雀小志。他们的新思想远远超过学校的其他同学,他们自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出来的思路,而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梅州中学梁伯聪等良师们,培养启蒙了他们的心智,客家精神影响了他们一生。林风眠5岁时,就能创造性地联合年长的孩子保护他的母亲,向强大凶恶的封建势力宣战,如果了解他的童年,对他26岁发动的北京那场大规模的艺术革命就不感到惊奇了。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作为莫逆之交,更重要的是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而且他们都具有思辨性格和远大理想。李金发成长为雕塑家和著名的现代诗人,而且还是杰出大使。林文铮也成为著名美术教育家,学贯中西的美术理论家,与林风眠共同创造了艺术教育史的奇迹。在校期间,林凤鸣与李金发、林文铮携手成立了“探骊诗社”,林文铮为社长,凤鸣被推举为副社长。他们研读旧诗、创作新诗,探求救国真理,讨论理想前途。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吟诗作赋,好不浪漫。林风眠在中学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哲学、文学的积累无疑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他后来一生从事绘画创作的重要源泉,为他的画风,埋下了伏笔。也为他后来问世的雄厚的美术论著作了文化准备。

1919年毕业时,诗社成员发展到五十多人。林凤鸣充分利用梅州中学这个环境,专心打好治学和做人的基础,并刻意锻炼自己,探求人生和救国的真谛。在梅州中学梁伯聪先生确实为石匠子弟的林风眠开启了一扇窗子,使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注释

①1998年8月,香港访问梁伯聪哲嗣梁挺生博士,梁博士口述,并送我饶中颐教授为其父梁伯聪书写的墓志铭副本。

②温克威(1944年任梅县县长)1926年3月3日写的题为《七年前的林风眠先生》,原载l926年3月5日《京报副刊》(第429号),见裘小鲁辑录《关于林风眠的评论——〈京报副刊〉专辑20年代》,北京,2000。

③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