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林风眠:梅江边山村的故事

林风眠:梅江边山村的故事

【摘要】:1.“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出生在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林风眠“少小离家”,却因种种无奈没能“老大归”,他生前没有回过梅州,再也没有回过那“梅江边的小山村里”。②林风眠一生多次写回忆文章怀念他的故乡,多次回忆说我出生在“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思乡之情没有改变,而且乡音益发浓烈,乡情益发炽热,这是因为,童年的生活着实影响他的一生。

1.“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林风眠曾说过:“我生在那倒霉的庚子年。”

1991年8月12日,92岁的林风眠,在走过几乎与世纪同龄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以后,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请护士拿来纸和笔,颤抖地写下了“我要回家”,这四个字凝聚着老人一生的一个夙愿,而且是没有机会实现的夙愿。他对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的回忆,始终魂牵梦绕地伴随着老人的风雨人生。林风眠1919年,西行留学离家以后,在屡踣屡起,屡起屡踣,颠沛流离的经历中,再没有机会回到故乡,可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过家乡的亲人们,没有忘记过故乡山村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晚年漂泊海外的林风眠多么希望能像“肖邦的心”一样魂归故里啊。语云:“青山处处埋忠骨”。然而,一生寄情笔墨,以大自然作为抚慰孤寂灵魂的林风眠,却未能掩埋于青山中得以安魂。林风眠“少小离家”,却因种种无奈没能“老大归”,他生前没有回过梅州,再也没有回过那“梅江边的小山村里”。林风眠一直到去世,都“乡音未改”,讲客家话。据梅州同乡林炫荣先生回忆:“1976年秋,我与友人一起赴黄山写生收集素材返梅时,取道上海特地去南昌路五十三号,拜访素未谋面的林风眠先生。当时林老先生在会见几位友人,见到由故乡来访的我们十分高兴,用一口流利的客家话热情招呼我们,在场其他朋友便一一告退。”

林风眠一生多次写回忆文章怀念他的故乡,多次回忆说我出生在“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思乡之情没有改变,而且乡音益发浓烈,乡情益发炽热,这是因为,童年的生活着实影响他的一生。

林风眠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确没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他只能将对家乡的怀念,寄托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写篇回忆家乡的文章,就是在90岁高龄到日本访问、展览,他仍然在前言中体现出回忆家乡的感人肺腑的语言。他说:“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当我6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他1962年在上海隐居时仍然回忆其家乡,他说:“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山村里,对山上的树,山间的小溪,小河里一块一块的石头,既熟悉又喜爱。童年的时候,我有时总在小河里捉小鱼,或树林中捉鸟,养一些小鱼和八哥,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因为这个缘故,也许我就习惯于接近自然,对树木、崖石、河水,它们纵然不会说话,但我总离不开它们,可以说对它们很有感情。我的故乡的风景,现在想起来,并不是特别美丽,只要是多山有小河的地方,祖国到处都有,我离开家乡多年了,四十年没有回去过,但童年的回忆,仍如在眼前,像一幅一幅的画,不时的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十分清楚,虽隔多年,竟如昨日!”1963年又回忆说:“我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山区的石匠家里……我离开家乡已四十多年,没有回去,但童年的回忆,仍如在眼前,像一幅画,不时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十分清楚。虽隔数十载,竟如昨日……”

当林风眠在刚刚出狱后的1976年秋天,在家接待了来自梅州家乡的青年学子林炫荣,林风眠非常兴奋地说他还想回家乡看看。直到2008年,晚年的林炫荣先生还记忆犹新地回忆起三十多年前拜会林风眠的情景,他说:“我们长谈了三个多小时,从西阳阁公岭家门口的山水,小时候经常捕鱼的小溪到后面山上捉小鸟养八哥步行出西阳圩读中学,直到考入梅州中学,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他觉得这些犹如昨天发生之事,不时在脑海中浮现,梅州母校发展如何?梅县如能通铁路就好,家乡文化艺术事业怎样?我们客家人读书的多,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历来就不错,如今学画画的人多吗?看得出来这位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事业数十年的老前辈,虽然自己的艺术主张和信念受到过当时政治上的诸多冲击和排挤,但他依然非常执著对家乡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眷恋之情。临别时他还表示很希望能回乡亲眼看看别后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1989年12月,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美术馆到林风眠家乡梅州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梅州人第一次看到林风眠的原作,甚至许多人是第一次知道家乡出了这么一位载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毕竟是家乡人的目光透彻,他们看到林风眠的几幅山水,一下子就欢欣地指点起来,说那山水是画的阁公岭的。许多旅居海外的梅县客家人,也都一目了然地评点着。”梅州和阁公岭的自然山水,影响了林风眠一生的创作,山村里的风光“像一幅一幅的画,不时的在脑海中显现出来”。林风眠说:“我想也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村里,对大自然的爱好,成为一种习惯,不管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只要能从车窗中望见外面,不管怎样的景色,也许看来是最平淡的东西,在平原上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河,铁路旁边的一沟水,水里有许多荷叶,我永远不会感到厌倦。我最怕夜车,黑夜里看不见外面,如果睡不着那就比什么都难过了。”

梅州是古代嘉应州的州府所在地,这座古城青山绿水,钟灵毓秀,的确令人怀念,它是粤东古老的重镇,是个文化之乡,这里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梅江发源于广东省陆丰与紫金交界的武顶山七星岽,全长307公里,流经梅县境内有90公里,悠悠梅江水,不知养育了多少客家先贤。翻开梅州这块风水宝地的历史,“仅清代就出翰林十八人,文进士六十八人,武进士二十二人。”近、现代各种人才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自古以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藏风纳气之地。”梅州的风水地域特点堪称典型。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家于希贤认为:“西方地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传入我国,在大学里设立地理学系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在此之前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理论与体系,其指导思想与基础理论就是《易经》与《内经》。中国古代的许多地理学伟大成就,众多的城市,寺庙,村落,民宅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在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之前,自有一套传统的办法与传统的理论体系。其古都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使西方的地理学家,建筑学家叹为观止选”⑩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日本汉学家高桥稔教授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风水,实际就是西方所说的环艺设计”。客家人居住环境就是实证。客家人居住的环境,应用中国人自己传统环艺设计,即风水设计。富有智慧的客家人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歌为证:“客家历代多名人,文武贤才数不清,创建民国孙中山,就系其中一精英。”img3客家先贤还有洪秀全廖仲恺等,仅梅州地区就有黄遵宪叶剑英、曾宪梓等客家政界、商界要员,还有教育家梁伯聪。梅州还出现了李金发、林风眠、林文铮等几位旷世大艺术家

注释(www.chuimin.cn)

①林风眠(1900—1991)祖籍中国广东梅州。他出生前的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次年强迫清政府订立《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②⑥《追忆画坛巨擘林风眠》,2008年5月23日《梅州日报》,林炫荣回忆,李锦让整理。

③林风眠《九十自述》,1989年7月,香港,金尚义。《风眠全书》,杭州,半瓶斋印行,1999。

④⑧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1962年1月5日《文汇报》,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⑤林风眠《回忆与怀念》,1963年2月17日《新民晚报》。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⑦丁羲元《林风眠故乡随记》1989,郑朝《林风眠研究文集》p.442,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img4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⑩于希贤《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上、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