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探索与创新:翡翠行业术语剖析

探索与创新:翡翠行业术语剖析

【摘要】:浅谈翡翠的“色”、“水”、“种”、“地”——由《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剖析翡翠行业术语王文景摘要:在翡翠行业中评价翡翠品质的优劣常常依靠一些传统术语,如“色”、“水”、“种”、“地”等。笔者尝试在翡翠新国标与传统术语“色”、“水”、“种”、“地”之间寻找一种对应关系,来重新诠释“色”、“水”、“种”、“地”及其相互关系。在《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并没有按“种”分级,而是引入“净度”概念。

浅谈翡翠的“色”、“水”、“种”、“地”——由《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剖析翡翠行业术语

王文景

摘 要:在翡翠行业中评价翡翠品质的优劣常常依靠一些传统术语,如“色”、“水”、“种”、“地”等。但对于“色”、“水”、“种”、“地”等概念的阐释,在翡翠界和各种珠宝类书籍中都有不同的解释,容易引发歧义或误解。2010年3月1日《翡翠分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从颜色、透明度、质地、净度四个方面对翡翠品质进行分级。笔者尝试在翡翠新国标与传统术语“色”、“水”、“种”、“地”之间寻找一种对应关系,来重新诠释“色”、“水”、“种”、“地”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翡翠 翡翠分级标准 行业术语

在评价翡翠品质好坏的传统习惯用语中,“色”、“水”、“种”、“地”是四个最主要的行业术语。由于它们产生于长期的翡翠开采、加工、商贸活动中,存在着某些不规范、不严谨的缺点,笔者借助于GB/T23885-2009《翡翠分级》标准的颁布实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传统术语,便于今后更好地认识“色”、“水”、“种”、“地”等行业术语。

一、翡翠的“色”

“色”即翡翠之颜色。翡翠评价的一般常规做法是:先看色,再看种和质,因此颜色是翡翠质量评价的关键。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色调也各不相同,有翠绿色、紫色、藕荷色(春色)、红褐色、青灰色、碧蓝色、淡黄色、黑色、白色等,其中翡翠颜色最佳者当属波长在510~530nm的翠绿(艳绿)。翡翠绿色的研究是当今翡翠行业有关专家最感兴趣的目标,在实践中仅仅一个绿色,专家、学者就将其分为玻璃艳绿、艳绿、玻璃绿、宝石绿、阳俏绿、黄杨绿、浅杨绿、鹦哥绿、葱心绿、豆青绿、菠菜绿、瓜皮绿、瓜皮青、瓜丝绿、蛤蟆绿、匀水绿、江水绿、灰绿、灰蓝、油绿、油青、墨绿等22种色列。云南相玉家周经纶更在他的专著《云南相玉学》中对翡翠的翠绿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指出翠绿可分为36水(绿)、72豆(绿)、108蓝。所谓水绿即“水感强、绿色冷湿、新鲜广阔、欲溢欲滴”,细分可达36水……

翡翠颜色非常丰富,根据《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翡翠的颜色分为无色、绿色、紫色、黄—红色几个类别。无色是指无色或颜色度极低的翡翠;绿色是指主体颜色色调为绿色,且具有一定彩度的翡翠;紫色是指主体颜色色调为紫色,且具有一定彩度的翡翠;黄—红色是指主体颜色色调为黄—红色,且具有一定彩度的翡翠。

根据矿物学理论,矿物的呈色机理是:矿物吸收可见光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矿物自色的产生,主要与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有关,大部分是由于组成矿物的原子或离子受可见光能量的激发,发生电子跃迁或转移造成的。就翡翠矿物来说,主要是其含有Cr3+为主的过渡族色素离子,才使翡翠呈祖母绿色(翠绿);而Fe、Mn、Ti、Mg等杂质离子组合是导致紫色翡翠呈色的主要原因。

二、翡翠的“水”

“水”即“水头”、“水分”。翡翠的“水”是由和田玉的“温润”引申而来,并由云南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翡翠的长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翡翠的“水头”实际上是指翡翠的润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的是翡翠的透明度,翡翠玉石界人士习惯把翡翠的透明度用“水头”一词来形容。水好是指翡翠水头好、水足、透明度高,翡翠显得晶莹剔透、清澈透明,有水汪汪的感觉;反之,水头短、水头差、水干则指翡翠透明度不好。一般说来,老坑种翡翠的水头长,新坑种翡翠的水头短。业界也还有一分水、三分水、十分水等说法。当然,透明度和水头之间还不能完全画等号,透明度高并不一定就达到翡翠行家所说的水头好,而水头好则一定透明度高,透明度是矿物物理性质之一,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水头好更多是一种感觉,难以言表,无法测量,但能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

《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将绿色翡翠的透明度分为四个级别,透明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示为透明(单位透过率t≥75%)、亚透明(65%≤t<75%)、半透明(55%≤t<65%)、微透明—不透明(t<55%)。

三、翡翠的“种”

“种”是指翡翠的结构和构造。“种”是衡量翡翠质量的重要标志,“种”好“水”就好,透明度就高。“种”一般可分为老种(老坑种)、新老种、新种(新坑种)。老种翡翠结构细腻致密,粒度细且均匀,微小裂隙不发育,硬度、比重最高,质量最好。新种(新坑种)翡翠质地疏松,粒度较粗且粗细不均,矿物杂质含量较多,裂隙及微裂隙较发育,硬度、比重均有下降,是制作翡翠B货的原料。新老种翡翠质量介于老种和新种之间,属残坡积翡翠矿,是未经自然搬运或短距离自然搬运的翡翠。玉石专家杨伯达认为:“种”是指翡翠成矿天然条件的优劣。此外也有人主张“种”的内涵包括透明度,因而就有老种透明,新老种半透明,新种不透明的说法。对“种”的认识与理解在翡翠行业中也不完全一致:有时“种”的内涵包含质地和颜色;行内人也将水头、质地和颜色三者融合而成为“种”的概念,如玻璃种是指质地细润、透明度好的翡翠,在评价翡翠质地优越时,称之为“玻璃种”、“冰种”,这其实是“玻璃地”、“冰地”的误称,是将“种”、“地”概念混淆。

在《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并没有按“种”分级,而是引入“净度”概念。根据绿色翡翠内、外部特征对其美观和耐久程度的影响,将其净度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极纯净、纯净、较纯净、尚纯净、不纯净。净度是指翡翠内部所含瑕疵、杂质多少的程度。翡翠的净度和“种”显然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好在二者间画等号。(www.chuimin.cn)

四、翡翠的“地”

“地”(“底”)本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通用语,系指所用材料或原料的质,亦称地子、底子或地张(杖),绘画上还有背景的烘托色的意思。翡翠行业常将“地”称为地子、地张、地杖。对于“地”(“底”)的解释,在翡翠界和以往珠宝书籍、书刊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1)翡翠玉料中的无色部分就是翡翠的“地”;(2)整个翡翠饰品的表面就是翡翠的“地”;(3)指翡翠的绿色部分及绿色以外部分的干净程度与水(透明度)及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种”、“水”、“色”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4)矿物学上“地”统指质地,质地是指翡翠本身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性质,这种观点借鉴了传统软玉、寿山石、青田石等对“地”的解释,在传统玉石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地子种类很多,差别明显,根据地子的颜色类别、深浅浓淡、透明度的高低及杂质情况分为20多种。常见的地子有玻璃地、水地、蛋清地、鼻涕地、清水地、紫水地、灰水地、藕粉地、豆清地、糙豆清地、细白地、干白地、糙白地、白砂地、青花地、紫花地、白花地、瓷地、石灰地、糙灰地、香灰地、狗屎地等。好的“地”有玻璃地、糯化地、蛋清地等,不好的“地”有石灰地、狗屎地等。

在《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根据绿色翡翠质地的粗细程度、肉眼可见程度,将翡翠划分为五个级别。质地由高到低依次为极细、细、较细、较粗、粗。

“种”和“地”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种”的内涵是矿物结晶体粒度的大小、硬玉纤维结构的粗细和结构的疏密。“地”则是“种”、“水”、“色”等特征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反映。识别“种”注重的是对翡翠内部构造的微观指标,观察“地”则强调的是翡翠的有关指标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外在的、宏观的、整体的感觉,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种”差则“地”差,但“种”好“地”却不一定好。

五、结语

“色”即翡翠的颜色,翡翠的颜色以绿色为主;“水”即水头,水头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透明度,翡翠业内人士习惯把透明度用水头一词形容;“地”即地子、地张,指翡翠的质地,质地是指翡翠本身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性质;“种”是指翡翠的结构和构造。“色”、“水”、“地”、“种”均是评价翡翠质量优劣的传统术语,它们历经数百年,在翡翠的开采、加工、交易环节中逐渐形成,最终成为饱含生活气息、富有地方特色的行业通用术语。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商业习惯的影响,某些术语的概念、内涵不够科学、严谨,同一个术语有多重含义,比如“地”就有多重不同的含义解释;再比如玻璃种、冰种显然是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将“地”、“种”概念混淆了。根据前面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色”、“水”、“地”、“种”之间既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又有所区别,且互相影响。对翡翠而言,只有四者俱佳者才是一块好翡翠。虽然这些术语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以“色”、“水”、“地”、“种”为主的行业术语已深深印在翡翠从业者心中,成为他们认识、鉴赏翡翠的工作语言,并且今后也将长期使用下去。此次《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就是将历史上翡翠质量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由复杂变为简单,借助于矿物学的概念,从颜色、透明度、质地、净度四个方面对翡翠进行级别划分,对翡翠优劣的评价做到了分级量化和标准化,必将推动翡翠的鉴别朝着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经纶.云南相玉学[M].台北:号角出版社,1990.

[2]翡翠分级(GB/T23885-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赵建刚,王娟鹃,等.结晶学与矿物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4]卢保奇,冯建森.玉石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文高,陈忌非,等.翡梦翠幻:翡翠鉴赏、选购、保养[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6]杨伯达.杨伯达说翡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