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黄兰花苞片变异揭示黄兰花中花被和花蕊结构与托叶关系的研究

黄兰花苞片变异揭示黄兰花中花被和花蕊结构与托叶关系的研究

【摘要】:除枝条顶端花苞片也可偶见变异外,其余花苞片均正常。因此从黄兰花花苞片变异发现可以得出,在黄兰花中,花被、花蕊结构来源与托叶有密切关系。至于在其他被子植物中花被、花蕊来源是否同样与托叶有密切关系,该株黄兰花为何出现花苞片变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兰花苞片变异的报道

汪建云 刘经伦 陈文华

摘 要:本文报道了黄兰花部分花的花苞片变异形态表现,分析得出,在黄兰花中,花被、花蕊结构来源与托叶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黄兰花 花苞片 变异 起源

黄兰花( Michelia champaca Linn.)属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植物,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亦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栽培。木兰科植物具有单叶、具托叶、雌雄蕊多数、花托凸起等特征,在分类上隶属木兰目Magnoliales。哈钦森( J.Hutchinson)、塔赫他间(A.Takhtajan)和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等人认为现代被子植物起源于原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ae),多心皮类(Polycarpicae)中木兰目比较接近原被子植物,有可能是它们的直接后裔。Darwin曾将被子植物的起源称为“令人讨厌的谜”。被子植物区别于其他植物类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真正的花,因此,花器官的起源成为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对被子植物花器官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普遍认为被子植物中木兰科较为原始。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生殖枝上附着的花被(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歌德(J.W.von Goethe,1790)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变态的枝条。德堪多(De Candolle,1844)等人研究认为,花柄、花托等与茎同源,花被(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与叶同源。但对花被、花蕊是叶的哪部分发育而来则未见报道。2010年,笔者在保山偶然从栽培的黄兰花中发现花苞片变异,也许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一、自然概况

保山市地处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2'。位于云南省西部,属横断山脉怒山山区,具有西南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全区年均温14.8~21.4℃,年积温4 663~7 800℃,降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均降水量746.6~2 095.2mm。

黄兰花在本地主要为人工种植观赏。

二、方法和步骤

2010年5月,笔者从栽培的一株黄兰花中首次观察到了显著的部分花的花苞片变异,观察记录,采集标本,所有资料保存于保山学院植物标本室。次年5月,在同一株上观察,所有花苞片正常,未发现变异。标本信息如下:

标本号: 2010-003

采集地点:云南保山隆阳区

经纬度: 25°08'N,99°11'E

海拔: 1 653m

三、研究结果(www.chuimin.cn)

标本经鉴定确认为黄兰花。其典型花苞片变异如图1、图2所示。

图1 黄兰花花苞片变异绘图

图2 黄兰花花苞片变异照片

观察发现,花苞片变异多见于枝条基部当年发育的第一个花蕾上,叶状,易脱落。形态与正常叶相似,披针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8cm,宽1.5~5cm。叶柄长0.6~1cm,侧脉清晰可见,中脉与佛焰苞状花苞片中脉相连。除枝条顶端花苞片也可偶见变异外,其余花苞片均正常。

四、结论

从黄兰花花苞片变异来看,叶状变异叶形态和位置与正常叶相似,花苞片位置与帽盔装托叶类似。从形态发生来看,花苞片与托叶、花被片、花蕊来源相似,即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因此从黄兰花花苞片变异发现可以得出,在黄兰花中,花被、花蕊结构来源与托叶有密切关系。

至于在其他被子植物中花被(花萼、花冠)、花蕊来源是否同样与托叶有密切关系,该株黄兰花为何出现花苞片变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壶,罗献瑞,吴蓉芬,张本能.中国植物志(30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吴国芳,冯志坚等.植物学(第2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冷琴,杨洪.被子植物起源——对老问题的新看法[J].科学通报,2001,3(5).

[4]杨永,傅德志,王祺.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假说和证据[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

[5]孙革,郑少林,孙春林.古果属( Archaef 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10(4).

[6]李正理,张新英等译,A.S.福斯特,E.M.小吉福德.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M].487.

[7]和段琪.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云南卷[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