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国内消费品市场现状及前景

国内消费品市场现状及前景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消费品产量显著增长。图8-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汽车消费成为当今人们投入较多的交通消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汽车的拥有量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图8-9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五)旅游市场迅猛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朝阳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图8-12城乡消费品市场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三 国内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

建国60年以来,我国商品市场走过了一段从探索到逐渐壮大的过程,国内市场的供需总量同步快速增长,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保持着繁荣活跃的景象。

(一)国内市场规模扩大

国内市场的繁荣可以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反映出来,从1952年的276.8亿元,到2008年的108488亿元,后者是前者的390倍,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长430倍,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91倍。各行业的巨大发展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见图8-6)。

图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批发零售贸易业业态种类逐渐丰富,在传统的百货商场、杂货店等销售基础上,经营网点不断扩展,基本形成了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商品交易市场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互为补充的商业业态。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见图8-7)。

图8-7 消费品市场

(三)供给总量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商品供应量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消费品产量显著增长。其中主要的消费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65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8136.3万吨;茶叶由1978年的26.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24万吨,猪牛羊肉2008年产量达5601万吨,牛奶达3651万吨,禽蛋达2638万吨(见表8-3)。

工业类社会消费品供给充足。其中主要消费品产量:轿车由1980年的0.54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503.7万辆;彩色电视机由1978年的0.38万台一举跃为2008年的9033.1万台;移动电话自兴起以来迅速发展到2008年55964万部的产出水平,是2000年的10倍之多(见表8-4)。

表8-3 居民农业消费品产量

表8-4 居民工业消费品产量

(四)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消费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教育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器材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以改善家居环境家用电器建筑装潢为代表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体育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

近几年,居民在基本食品、日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明显下降,从反映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情况就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由1978年的67.7%降为2008年的43.7%(图8-9)。

图8-8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汽车消费成为当今人们投入较多的交通消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汽车的拥有量均呈快速上升态势。1949年全国民用汽车总计5.09万辆,到2008年增长到6467万辆(图8-9)。其中私有汽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家用汽车正成为中等收入户追逐的目标,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量由1997年的0.2辆增加到6.1辆。

图8-9 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

(五)旅游市场迅猛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朝阳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华从事商贸交流活动、旅游观光人数快速攀升。从事旅游业的企业及员工逐年增加,到2008年我国已有旅行社20451个,比1987年增长14.2倍。其中,国内旅行社18584个,增长30.1倍;旅行社从业人员达到31.1万人,增长5.8倍(表8-5)。

表8-5 旅游业发展情况(www.chuimin.cn)

续表8-5

(六)餐饮市场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外出就餐群体不断扩大。加之市场经济中各种公务、商务活动的频繁需求以及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商品销售的良好发展态势。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8%,对国内商品市场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2年的5.09%提高到2008年的14.2%,提高近2倍(图8-10)。

图8-10 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中国酒店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应运而生,并逐步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星级饭店14241个,比1991年增长15.7倍(图8-11)。

图8-11 星级饭店总数

(七)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等级、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出布局合理、管理规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图8-12)。

图8-12 城乡消费品市场

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45倍和34.6倍(图8-13)。

图8-13 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8年的城镇每人每年12945元,农村每人每年3778元(图8-14)。

图8-14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80%,农村居民更是高达90%以上;到现在,虽然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需求数量依然巨大(图8-15、8-16)。

图8-15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图8-1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耐用品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占很大比重,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从20世纪50、6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80、90年代的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照相机,再到21世纪的个人电脑、私家车、商品房,消费等级渐次提高(表8-6、表8-7)。

表8-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表8-7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数据来源:《中国55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居有住所是人民生活安定的前提,是关系社会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当前,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新兴行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