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这种非自然的分离导致的像铁铲和鸡爪之间关系的虚构一样的现象,和正常人大脑中自然的分离是类似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前面的例子中信息改变了认知,但是在后面的例子中却没有。头脑的模块观使人怀疑,是否存在一种叫作“我”或者“自己”的东西。因此我毫不脸红地使用了“设计”这个词,并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在本书整个剩余部分都使用了这个词。......
2024-03-04
关于自我欺骗的问题,我是在欺骗我自己吗?
我发现哲学和心理学对自我欺骗的绝望有点难以理解。如果你被下面提到的有关模块的观点说服了,那么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有必要稍稍回顾一下这一领域的历史发展,并且注意作为单一体的心智直觉是如何驱动思考的。
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鲁宾·格尔(Ruben Gur)和哈罗德·萨凯姆(Harold Sackeim)的一篇论文。他们让被试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尝试在其他人的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声音。除了口头反馈,被试还被贴上了记录皮肤电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的电极。这个做法利用通过GSR测量到的唤醒程度,找到人们何时误认声音。基于之前的工作,格尔和萨凯姆假设,当一个被试将自己的声音认作他人的声音时,他的GSR将会提高。[1]核心的想法是,当被试犯错时,唯一影响GSR升高的因素是被试认为听到的声音不是自己的声音。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知道——在大脑中的某处有一个表征——这个声音是自己的。研究者们通过许多步骤确保被试不是简单地撒谎,就让我们假设他们成功了。
格尔和萨凯姆最关心的不过是能够证明自我欺骗的存在,在这里他们宣布自己成功了:“当被试误认了自己和他人的声音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正确辨认的加工”,并且当被试“同时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认错了声音的事实。他们总结他们确实找到了自我欺骗的证据。(本章稍后,我们将回到关于“意识”的问题。)
最近,安东尼·格林沃德(Anthony Greenwald)研究了这个问题,同样以一个非常类似我开篇所讲的例子的故事开始,关于“一位癌症病人,尽管被种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的迹象包围,仍然期待自己能够康复。这位病人大概无意识地知道这个病无药可救,却拼命阻止这一认识成为有意识的。”
格林沃德提出了三个问题:
人们如何能够既知道又不知道p?
意识层面不知道p有什么好处吗?(www.chuimin.cn)
为什么更快更准确的系统是无意识的?
这些问题说明了这些议题在传统上是被如何看待的。格林沃德很疑惑一点,就是“人”知道事情,以及他所谓的“激烈的步骤”(drastic step),说明摒弃“每个人的知识都被组织成一个单独的统一的系统这一假设”存在的可能性。
对于格林沃德的癌症病人到底怎么了的主流解释是:动机。关键就是佛瑞德不想相信自己将要死去,所以他有动机相信他不会死去。你常常会看到诸如“病人有动机保护自我”之类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我的基本问题是,不客气地说,我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不认为有一个“自我”需要保护,并且,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一个对究竟被保护的是什么和究竟是什么实施了这一保护的清晰解释。没有模块化也就完全不清楚他们在尝试说什么,而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一般会避开模块化。其次,与此相关,如果心智所做的一切就是加工信息,那么从某种角度看,“动机”必须是指某种信息加工。否则,我们就回到了巴斯的地盘。把自我欺骗说成是让巴斯感觉良好的方法,或者让“自我”感觉良好的方法,这没什么好处。那意味着什么?那又能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有一种方式,可以用语言解释这一点。鉴于我们都生活在后启蒙世界,将这一问题与切实存在的事物联系起来会比较容易解释。让我这么说吧。恒温器有“动机”将房子里的温度保持在68度吗?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它是这样运行的,当温度足够低时它会开启加热器。如果恒温器能够感觉并说话,它们可能会谈论它们单一的保持温度恒定的驱动器。当温度太低时,它们有坚定的决心开启加热器。而当温度刚好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平静而满足。
毋庸置疑,恒温器是被设计用于将温度保持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这很合理。同样,心智的机制是被设计用于实现事情的特定状态的,这也是合理的。被设计用于实现目标,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似乎是一个理解“动机”含义的好方法。
所以,让我们先忘了“动机”的世界,回到物质的设计世界。完全抛开动机的概念可以回避掉一个恼人的问题,就是探讨佛瑞德的整个大脑是被“驱动”的,究竟意味着什么。接下来,下一个我们能问的问题就是,鉴于动机是被用于实现目标的,那么对“自我”进行“保护”是一系列模块的合理目标吗?心智,或者心智的任何一部分,是用于产生美好的感觉的,还是用于回避糟糕的感觉的?
有关人人都是伪君子的文章
我的观点是,这种非自然的分离导致的像铁铲和鸡爪之间关系的虚构一样的现象,和正常人大脑中自然的分离是类似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前面的例子中信息改变了认知,但是在后面的例子中却没有。头脑的模块观使人怀疑,是否存在一种叫作“我”或者“自己”的东西。因此我毫不脸红地使用了“设计”这个词,并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在本书整个剩余部分都使用了这个词。......
2024-03-04
概 括这章内容不少,在结束之前,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本章讨论的是两类“自我欺骗”中的第二类,在同一个大脑中同时存在互相矛盾的信念表征。这样看来,自我欺骗的问题被巧妙地处理了。评论认为美国读者可能“有着这样一个概念,按照棒球比赛的思维模式,就是大比分领先的优势可能在半场之内化为乌有”,并且写道,“这种情况在足球比赛中不可能发生”。......
2024-03-04
因此,将善恶作为评价人性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即使我们抛却价值观对善恶的限定,有一件事也必须注意到,那就是确实存在超越不同伦理观或价值观的“恶”存在。恶在本质上是对抑制自己支配欲望,破坏自己支配能力的行为的描述。综上可知,我们所有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都是源于这种支配欲望,这样就帮我们避免或尽量避免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心理进而引发恶的行为。......
2023-08-03
我们之所以无法了解到真实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诸如他人的言行,等等,那些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下,我们就有可能出现了自我知觉的偏差,好似看着杰克浑身很脏,就以为自己身上也很脏。孩子通过打电话向雇主询问了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认清自己。试想,当你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时,你就真的掩盖了自己的缺陷了吗?......
2023-12-01
[3]“头脑命令”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景点,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为它对人脑运行的解释是错误的。前面已经说过,“头脑命令”的一些理念确实是对的。所以,“头脑命令”大体上正确地反映了模块性。我丝毫不怀疑模块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很多很多子模块,一起工作,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头脑命令”努力处理意识问题的方式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
2024-03-04
妈妈经常说我“已经是男子汉了”,那么她就应该把我当个真正的男人来看待,不要总是动不动敲我的头,还总是训斥我。我知道,成年男人要负责任,身上有很多担子。对于这些责任,让我感觉到恐惧,我能承担得起这么多责任吗?我的爸爸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我希望我能成为他那样的男人。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2023-11-17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的,具有一种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的倾向,若在良好的环境下让每个人的潜能自由发挥,那么人们将会是健康而富有建设性的。当人们能够感受到坦诚、关注和深刻的被理解时,他们也会开始关注和接受自己,开始卸下虚假的面具,并且更加开放地体验到他们自己,奋力找回失去的自我,从而作出更好的选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能对自己的状态及所作所为负责。......
2023-12-01
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我比较了心理分析所采取的自由联想与罗夏测验中非结构性墨点所产生的影响以后,结果我发现,当世界变得有结构性、有组织、有秩序时,人们就会倾向于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团队。在本我之上则是自我层面,自我层面的活动称为次级历程。这也正是我所说的发现真正的自我来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到底是如何的一种人。......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