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揭示真相的行为对个人社会形象的影响

揭示真相的行为对个人社会形象的影响

【摘要】:泄露秘密这一节的关键是人们依靠语言和行为来判断别人,而语言和行为又是很多大脑模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竞争,所以“新闻秘书”模块会使人们的行为表现出关于个人价值和过去经历的最积极的防御信息。让我们再回到这个观点上:我们的大脑有个模块就像新闻秘书,并且这个模块或多或少会和别人交流。为什么你知道了真相并且泄露出去这一行为,仅仅只是伤害你,而没有相应的好处呢?

泄露秘密

这一节的关键是人们依靠语言和行为来判断别人,而语言和行为又是很多大脑模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大脑模块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这些行为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判断。这就意味着,控制我们言行的大脑模块会被设计为尽量多地表现出我们关于自身特质和能力的积极信息。你可以将我们的谈话和行为想成一个“漏洞”,它是一个产生行为的表征系统,而这些行为又导致了对这个表征系统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和行为是将我们大脑里的内容泄露给别人的方式。

也有一部很好的电视剧提供证据支持了这个观点。在《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这部电视剧中,骗子艺术家弗兰克·阿克内尔(Frank Abagnale)实施了很多骗局。他的成功取决于他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自信。在假冒医生的时候,仿佛他自己就是一个医生。大体来说,我们获得的关于一个人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这个人的表现,现在是这样,过去更是这样。如果你表现出一些医生般的特质,不管这些特质是什么,我都倾向于认为你是从事类似医务工作的人,甚至认为你就是名医生。(对于真正的医生[16] 来说,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从医证书的,这个潜在的小把戏导致了我认为阿克内尔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但是其他的相关特质呢?有一些抽象的东西很难评估,比如成为某人朋友或者恋人的特质。没有对于某人作为朋友或者配偶价值的“正确”估价。作为医生要有“医学学位”,但是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角色没有相应的证书。又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竞争,所以“新闻秘书”模块会使人们的行为表现出关于个人价值和过去经历的最积极的防御信息。

最积极的防御信息是怎样的呢?如果要把你和狮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将自己装作一个狮子驯服手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就像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17] 说的一样,“自我展示是……喜好和合理性博弈的结果”。

所以,要想让别人认为你有很多积极的特质,就要表现出这些积极的特质。因为通过行为来展示你有多好,可以让别人相信你的确有这么好。因为这个原因,你希望你的行为尽可能多地表现出你的优秀。

当然,不是你头脑中所有的思想都能有所表现。想象自己有6英尺高不会使得别人注意不到你5英尺的身高。但是有些特质是不确定的,至少是很难测量的。在你的头脑中有些表征,也许不那么精确,但是仍然可以改变别人的行为。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X是真实的,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别人也会认为X是真实的。

这一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我们再回到这个观点上:我们的大脑有个模块就像新闻秘书,并且这个模块或多或少会和别人交流。我们假设这个模块在社会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别人通过你现在和过去的行为来评价你,你的行为部分地由“新闻秘书”模块中的各种信念所决定,那么在这个模块中必然会存在某些对整个系统有益处的信念。如果获得某些信息不会使你在社会生活中获益,还不如获得一些错误信息或者干脆不知道。

举个例子,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让人们认为你会活得比较久对你是很有用的。一个将死的人不值得别人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其投资,因为这种投资是没有回报的。我们也许会预期大脑有些模块会反映出这种现象。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如果病情很严重或者是无药可治时,人们就会倾向于回避自己的病情。为什么你知道了真相并且泄露出去这一行为,仅仅只是伤害你,而没有相应的好处呢?[18]

进一步说,表现出一些信息让你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性伴侣(比如配偶、朋友或组员)对你是有益处的,哪怕这些信息不是真实的。就像追求繁殖成功一样,自然选择使我们的系统里进化出想要获利的特质。真实的表现不总能让我们获利,如果虚假的表现可以使我们的系统获利的话,那么可以想象有些模块确是基于这个原理运作。事实上的确是这样。[19](www.chuimin.cn)

这个观点与罗伯特·K·莫顿(Robert K. Merton)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一致的,他的这个观点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一书中有所讨论。首先我们引入他分析这个观点的例子:想象有一家银行,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谣传说有倒闭的危险。人们听到这个传言之后都毫不犹豫地想要将自己的钱取出来。其他人看到去银行取钱的人络绎不绝,也会照样做。这样引发的银行挤兑最终导致了这家银行的倒闭。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错误的谣传。

在众多的心理学研究中,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最先思考这个问题的。在《信仰的意志》(In the Will to Believe)一书中他写道:

很多女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信念:她满怀欣喜地坚持认为自己必须去爱某个男人,这个男人也认为自己应该被爱。对某件事的愿望导致了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都是这样的。也许她们会获得进步、福利和约会,但是她们还是会坚持认为这个男人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们通常将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为了帮助男人而牺牲自己其他的东西,为男人承担未来的风险。信念就像一个预言,有比人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信念会自己验证自己。

换言之,爱情就像银行挤兑一样,是会自我实现的。[20]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还是知道真相的好,比如当你饥饿的时候,错误地想象在几公里之外有熟透的浆果是毫无意义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有些信息根本就是错误的,就算是正确的,也可能因为社会影响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在所有的案例中,有一种最有趣:最好是知道真相但又不知道全部真相。假设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好的狮子驯服手是一件好事。即使你不是真正的狮子驯服手,让大家误以为是,也可以给你带来相关的收益。我不是建议你去撒谎,撒谎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21]如果你大脑的一个模块只有在没有狮子要驯服的时候将你表征为一名驯服手;那么,大脑的其他模块最好有真实的表征,好在某些危险情况下来代替虚假的表征。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也许很会利用这一点。在第一次驶向未知世界的航行中,他对将要行驶的距离做了两种估计。一种估计是为了宣传目的,将距离故意缩短以降低船员们的焦虑;另一种估计是他最准确的猜测,是为了实践目的。但是在学术上,这件事情仍然存在争议。

如果自己有一系列稳定的行为表现是为了良好的“公共形象”,即尽可能多地传达关于自身特质和能力的最积极的信息,把对自己不利的表现都隐藏起来,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我认为我们的大脑的确处于这样的状态,这个观点也是下一节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