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12~15岁儿童教养指导:避免伤害孩子自尊心

12~15岁儿童教养指导:避免伤害孩子自尊心

【摘要】:孩子肯定不会这样想,反而会在心里生出怨恨,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觉得自己很笨、很差劲,渐渐地会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会越来越厌烦学习。可是家长也感到很委屈:我明明是爱孩子才会教导他,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才不会管他考多少分呢!

二、教养方式指导

1.以爱心和耐心为前提

img395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你真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是否有过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怒骂、殴打呢?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只考了70多分,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是不是会一边看卷子一边生气地训斥:“怎么才考这么点儿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你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是不是有时会越说越气,很多带有侮辱性的话语也会说出来:“我每天辛苦工作,供你吃喝,给你买这买那,你就考这么点儿分?太不像话了!简直是丢人现眼!”孩子听了这样的话,还会为自己考了低分而内疚吗?还会接受父母的训斥而保证下一次考好吗?孩子肯定不会这样想,反而会在心里生出怨恨,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觉得自己很笨、很差劲,渐渐地会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会越来越厌烦学习。可是家长也感到很委屈:我明明是爱孩子才会教导他,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才不会管他考多少分呢!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我的苦心呢?

是啊,为什么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教导呢?原因就在于父母打着“爱”的旗号训斥孩子,面对面目狰狞、暴跳如雷、生气怒骂的父母,有几个孩子能从中感受到爱?孩子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恨。如果你想让孩子和自己保持亲密和信任的关系而不是充满敌意、排斥,你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在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差的时候,首先要对孩子表示同情:“这次没考好,你一定很伤心吧?”之后再鼓励孩子:“没关系,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就行了。把不会的题目弄清楚,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当你这样对孩子说的时候,孩子会从内心感激你,因为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同,获得了理解,也感受到了你的爱,这样孩子就会放松心情,以后在学习中会更加努力。

img396孩子在帮忙时出错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小的时候很少做家务,因为父母舍不得。等到孩子十几岁、上了中学,父母就会时常让孩子帮忙做点儿家务活:做饭时让孩子帮忙去买根葱;吃饭前让孩子摆上碗筷;吃完饭让孩子收拾一下桌子、洗洗碗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会出错。当孩子因为帮忙而犯错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埋怨孩子什么也不会做,还是依然夸奖、感谢孩子并温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而希望他以后能够改进呢?

比如,孩子帮忙洗碗的时候,一个碗掉在地上摔碎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埋怨孩子:“怎么这么笨?连个碗也洗不好?”如果你这样说的话,肯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伤。他会想:“我是在帮忙,怎么反要挨骂呢?”以后他恐怕再也不会帮忙做家务了。当碗打碎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说:“小心!别扎到手脚!”之后赶快把碎片整理干净,这个过程也能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处理干净后,可以对孩子说:“你今天的碗洗得很干净,虽然打破了一个,不过没关系。谁都有可能打破碗,所以洗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把碗抓牢。不管怎么说,你今天还是帮了爸爸妈妈不少忙。”如果你能这样做,那对孩子的好处就太大了:孩子会因为你的表扬、宽容和鼓励而激起再次尝试洗碗的决心,并且一定会做得更好,同时,孩子能够学习如何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错误,也会懂得应该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同样,当孩子没有帮上忙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对孩子表示感谢。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忙着准备饭菜,想做一道红烧鲤鱼,可是家里没有鱼,其他原材料也不够了,于是写了一张纸条,让孩子出去帮忙采购。孩子拿着纸条出门,转了一圈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回来了,土豆、茄子、胡萝卜、葱、姜、蒜等都买了,偏偏就是没有鲤鱼!正等鱼下锅的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大多数妈妈在这种情况下会火冒三丈:“哎呀,尽买些没用的东西,鱼怎么没买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会有什么感觉?一定会很委屈:“我都是照单子买的,不过就是忘了买鱼,怎么说我买的东西都没用?嫌我没用,为什么要叫我帮忙?”于是大人和孩子都会很生气,也许还会大吵一架,关键是以后孩子帮助别人的意愿会大大降低。

所以,即使稍有不满意,只要孩子帮了你的忙,就一定要对他表示感谢:“太谢谢你了,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不然我肯定应付不了。可是没有鱼的话,就少了一道菜,用什么菜代替好呢?或者你能帮妈妈再跑一趟买一条鱼吗?”如果孩子愿意再跑一趟,也一定要对他表示感谢,事后给一些物质奖励也是可以的;如果孩子表示不愿意再出去,也没关系,向孩子表示感谢,并要求他想一想为什么会忘了买鱼,下次怎么样才能把东西都买全了。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进行思考,相信他以后会越做越好的。

img397对做家务的孩子多鼓励

家长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孩子出门去买东西,本来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但孩子出门5分钟后家长就开始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直到看到孩子平安回来了才能放下心来。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为锻炼孩子会尝试着让孩子做一些家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慢慢地习惯让孩子帮忙:“现在我很忙,帮我买点儿东西可以吗?”妈妈让孩子用电饭锅做饭,可是孩子掌握不好米和水的比例,所以做出的米饭比较硬。“啊呀,你怎么加这么点儿水啊?”“你看看你还能干点儿什么,这么点儿小事都做不好!”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完美的时候,有一些家长会失去耐心,说一些让孩子很扫兴的话。尽管米饭做得硬了,但不能因此责备孩子。因为孩子毕竟年龄还小,考虑事情不周全。家长需要有宽容的态度,鼓励孩子。孩子如果总是被责备,参与做家务的积极性就会消失,对家庭的责任感就无法建立起来。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对孩子说:“饭虽然做得稍微有点儿硬,但你真的帮了大忙了,要不现在我们还吃不上饭呢。”这样对孩子的参与进行正面的肯定,可以使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建立都往正面的方向推进。

img399不要穷追不舍地盘问孩子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穷追不舍地问孩子不想回答的问题,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内心比较敏感。他们和儿童时期最大的区别就是觉得自己是“大人”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

如果父母对孩子催逼过紧的话,就会导致孩子为了求得安宁而编造出各种漏洞百出的谎言来敷衍。因此对于孩子任何不想回答的事情都应允许他说:“我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吗?”允许孩子这样回答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独立性的认可以及对他的隐私的尊重。当然父母能做到这样确实是有些不容易,特别是父母为不了解的事情感到担忧的时候,总想知道怎么了、为什么等。即使是这样,父母也尽量不要强迫孩子,不要偷看孩子的邮件或者日记等。一旦孩子发现你的行为,你们之间就不会有信任感了,再重新建立会有很大的困难。

青春期的孩子在健康环境里成长可以获得这样的安全感:当遇到困难或者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父母就是自己避风的港湾,只要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不管任何时候父母都会伸出双手来帮助自己。

img400改变教养方式不能操之过急

教养方式多种多样,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真正理解、把握和运用一种方法并持久地贯彻实施,经常是在尝试了某一位专家的指导方法后又快速地转向另一位专家倡导的方法,并循环往复。这种浅尝辄止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专家说的对别的孩子有用,对我的孩子不管用。”在这里我们提醒家长:孩子的行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对于以前一直对孩子关心不多且严厉的家长来说,如果突然之间给了孩子许多拥抱和亲吻,并对孩子进行许多正面的鼓励、给予十分温情的关心,孩子会一下子适应不了,甚至认为父母是虚情假意,这很可能会使他更加躲避父母。父母决定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时,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来,要循序渐进、小心而缓慢地变换方式,并且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尝试不同的教养方法。

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家长应当明白:有些事情,孩子已完全有能力驾驭了,即使放手让孩子去做的某些事情失败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孩子在遭受挫折中锻炼了胆量、总结了经验教训,会因此变得更加坚强,面对未知世界时不会再手足无措。

杜绝体罚和家庭暴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支配,而且认可“棍棒之下出

孝子”的古训,因此家庭暴力在中国比较普遍。调查显示,初中生中有24.17%遭受过家庭暴力。

学龄阶段是孩子被体罚的高峰期,占被体罚总数的78.48%。体罚的形式多样化,其中以手打、脚踹或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最多,占被体罚总数的28.5%。家庭中的冷暴力(不理不睬)也较为普遍,占17.2%。在初中生中尚有3.2%的体罚形式是被父母逐出家门。孩子受到体罚的主要原因是考试成绩不好或学习不认真、作业未按时完成。

孩子受到体罚,他们的感受如何呢?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这与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大相径庭。

现在极少有孩子在父母实施暴力时能为自己的权益呐喊。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孩子在受到体罚后,只有30%左右觉得要“多与父母交流,寻求他们的理解”;近70%的孩子采取的是不与父母争执,悄悄避开;几乎没有孩子想到向学校、老师或街道、居委会寻求帮助。

采用棍棒式教育方式的家长强调孩子绝

在过分严厉的教育态度下,孩子缺少自主权和积极性,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不会选择,不会做事;或者会形成蛮横的个性、爱撒谎,逆反心理强,往往会在捉弄别人、报复别人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甚至形成反社会性格。

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稍有不从就进行批评和惩罚。他们以严代爱、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严而无方、严而无恒、一严就厉、喜怒无常,高兴时拿孩子当玩具,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这类家长通常会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他们为孩子制定计划,发号施令,把自己看做家庭中唯一的积极力量,而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被动的、屈从的、非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抑制。孩子对家长有敌对情绪,一旦摆脱家长的控制,其学习成绩便立即下降。

img401高压教育终究会招致孩子的抵制和报复

扭曲的力量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越是高水平的家长,就越是很少用棍棒教育。每一个品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打出来的。对孩子使用暴力就是由于孩子弱小、没有反抗能力。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文化必将埋下暴力的种子和漠视法律与人权的习性:被打的孩子长大结婚后可能会打自己的妻子,当了警察就可能会打犯人,当了领导就可能会滥用职权。所以应坚决摒弃“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错误观念。

总盯着孩子的失误,是家长最大的失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是家长最大的缺点

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张嘴就骂、抬手就打,导致孩子畏惧家长、不对家长说实话、不愿回家,在社会上结识不良朋友,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采用封建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味训诫,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性格孤僻、人格扭曲,在家中做“奴隶”就到社会上称王称霸,家里不给钱就去社会上抢;有的家长借口忙于生计,不管孩子;还有的离异或重组家庭的家长把孩子当累赘,恨不得踢出门外。这些“管教”方法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最终把孩子送进监牢。

体罚容易使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会使孩子过早地从心理上认定自己不是好孩子,容易自暴自弃,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有暴力倾向和违法犯罪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这些人100%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体罚。加拿大专家就“体罚对儿童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调查人的年龄介于15岁至64岁之间。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了焦虑症、70%患上了抑郁症、13%酗酒、17%吸毒。调查人员说,有些人还会引起身心失调。有关教育专家还说,老师对学生的体罚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

2.父母的生活态度取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不同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在教养孩子方面也会有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每种取向都有优缺点。如果父母双方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生活态度取向,就能更好地达成一致,在教养孩子方面配合得更好。一般来说,人有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安逸型、控制型、取悦型和力争优秀型。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说每种生活态度取向的优缺点,看看需要注意些什么。

img402安逸型父母

安逸型父母的心态平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他们带给孩子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孩子变得随和、行为可预测。安逸型父母会让孩子从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不会为了追求时髦的生活而苦恼。但是,这种类型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过于宽容,因为他们常使用自由放任、娇纵的方式对待孩子,因而易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使孩子变成“被惯坏的淘气鬼”。所以,安逸型父母别忘了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日常惯例、目标并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教养会更好。

安逸型父母常把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只要孩子提要求,他们很快就会妥协。可是,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不能使孩子获得安逸,因为孩子知道让父母投降的法宝就是大哭大闹或者是发脾气,虽然父母最后会妥协,但之前免不了也会发发脾气,这样家庭气氛就变得紧张了。要想让孩子能够得到真正的安逸,就必须建立规则:教孩子学会相互尊重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使用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要马上答应,而是在家庭会议上进行讨论,共同决定是否可以同意孩子的要求;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列出孩子每天应该做的事情,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有规律;不要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决定,如节假日去哪里旅游、晚上做什么饭、周末要不要去看望爷爷奶奶等事情大多是要由父母来做决定的,而不是推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责任过重、压力过大了……要记住:安逸不等于放纵,安逸也需要在规则下进行,让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逸,才不会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img403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喜欢掌控一切,安排孩子的大小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可以获得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能让孩子变得坚韧、果断,并学会尊重规则和法律。但是控制型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控制过多、要求过于严格,会遭到孩子的反抗。控制型父母一般会详细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并且绝对不允许孩子反驳或提出异议。控制型父母认为这样做就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负责、合作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但实际上常常事与愿违。被过于控制的孩子,要么变得反抗性极强,父母说东他就往西,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直到受到惩罚;要么变得投机取巧,对于父母的要求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要么变得小心谨慎,总是想方设法讨好父母而丧失了自己的意愿和感觉,最终变成一个“总是寻求别人赞同”的人。

所以,控制型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也能参与决策;对孩子进行选择性的、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做出决定,而不是让孩子扮演服从者、执行者的角色……只要控制型的父母能够适当放手,不是事事都亲自掌控,而是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做决定,那么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自我控制、学到更多技能并能从错误中进行学习,那时父母和孩子就都会感到很开心了。

img404取悦型父母

取悦型父母和善、与世无争,他们能让孩子学会友善、体谅和互不侵犯。这种类型的父母善于妥协,因为他们想让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还经常自愿帮助别人。不过,当取悦型父母在取悦孩子、配偶或其他人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心存积怨,感到沮丧;而被取悦的人也会不开心,因为他们并未想到取悦自己的人需要感激和报答。举个例子,孩子在晚上睡觉前要求再玩一会儿电脑游戏,取悦型父母会满足孩子的愿望,可是当孩子玩够父母规定的时间后仍然不肯罢手时,父母就会生气——我毫不犹豫地满足你的需要,为什么你不能乖乖地上床睡觉而让我高兴呢?孩子也会怨气冲天,觉得父母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结果每个人都很生气,所以取悦无效。孩子之所以认为父母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取悦型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时刻要求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却不会多想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言行。

取悦型父母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养方法呢?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需要被满足了才能更好地关心和满足别人的需要。要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开心的,只有每个人都学会让自己开心才能达到人人开心的目的。因此,取悦型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够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不错的方法,教会孩子处理自己的感受,并让孩子知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和馈赠就必须给予别人回报。

当孩子在晚上睡觉前再提额外的无理要求时,你可以温和但坚决地对他说:“想一想你的晚间流程,现在该做什么了?”当孩子发现你坚持自己的意见时,他就不会再继续无理取闹了。记住,在取悦孩子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让孩子高兴,让自己开心。

img406力争优秀型父母

力争优秀型父母非常要强,总会为自己设定不同的目标并力争完成。这种类型的父母非常善于鞭策孩子,能够为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教会孩子如何判断优良品质,激励孩子出类拔萃。不过,力争优秀型父母往往有很高的期望值,经常为孩子定下很多目标,有些甚至是遥不可及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力不从心。另外,这种类型的父母对事情的看法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会看到其他可能性,这也往往会成为孩子厌烦、抗拒的原因。

力争优秀型父母往往都是“工作狂”,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和家人共享快乐;有时间相处的时候,也总是会向孩子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为孩子制定目标,希望孩子也能和自己一样成功。可是,这种类型的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只是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当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做不成精英就做最出名的“捣蛋鬼”;要么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追求成功,从来不敢停下来好好享受成功,因为害怕下一次失败而遭到别人的嘲讽或羞辱。

力争优秀型父母有时候可以放慢脚步,不要给孩子定太多目标,多陪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学会只要努力拼搏就可以了,输赢其实没那么重要。也就是说,力争优秀型父母要放弃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需要,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并支持孩子的需要和目标;无条件地爱孩子,教孩子学会面对失败,享受努力的过程,并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决定权,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

3.让孩子感受和经历行为的后果

img407让孩子感受客观后果

张峰是一个刚上初一的男孩,聪明伶俐、开朗大方,可就是时常会犯迷糊,总是会忘记带课本或作业。开始时,妈妈总会帮他把忘带的东西送到学校,这给妈妈也造成了不少困扰。妈妈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她告诉儿子:“你应当自己承担忘带课本或作业的后果,我相信你能够做到对自己负责。从明天开始,我不会再为你送东西,你要在睡觉前整理好自己的书包。”这个谈话是很重要的步骤,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那么必须先以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量,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计划刚开始进行的时候,有些不顺利,张峰时常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闷闷不乐,回家后也会向妈妈发脾气。妈妈没有因为儿子的愤怒而妥协,坚定地要求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又经历了几次忘记带学习用品的尴尬后,张峰逐渐养成了每天做完作业就收拾书包、早晨上学前再检查一遍书包的好习惯。自此,张峰再也没有忘带过课本或作业,有时候还会提醒妈妈出门前要带好东西呢!

什么是客观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没穿外套就会感冒等。很多时候,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这种客观后果,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不过大多数家长都会借题发挥,比如对孩子说:“告诉你要带伞,看,被淋湿了吧!”“让你好好复习,你就是不听,考这么低的分真丢人!”等等。其实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体验,但如果大人借题发挥,把说教、斥责、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身上,反而会阻碍孩子在体验客观后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因为他们需要把精力用在抵挡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所以,当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受痛苦的时候,不要借题发挥,可以对他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我敢肯定你被雨淋湿了(肚子饿了、考了低分、丢了东西等)很难受。”“别难过,我很爱你,也相信你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孩子沮丧的时候给他鼓励,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及时的帮助,这样能够使孩子获得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

对于爱子女心切的爸爸妈妈来说,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孩子不高兴或者失望的样子。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放手让他去体验客观后果,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张峰的妈妈自然知道孩子忘带课本或作业会遭遇什么样的情况,想到孩子被老师批评的情形,妈妈也会很难过。但是,孩子今天忘带书本还是小事,如果养成了习惯,以后工作中动不动就忘带文件,岂不是会犯重大错误?所以妈妈决定坚持,让儿子学会有条理地做事,学会仔细检查自己的物品,学会遇到困难时不抱怨、不气馁,不让别人代替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自己去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正是有这样的想法,张峰的妈妈才会在儿子发脾气的时候保持平静并最终让孩子养成了好习惯。

img408让孩子经历主观后果

小刚带了一本武侠小说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老师发现后,并没有立刻指责小刚,而是下课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我知道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让人欲罢不能,你一定特别想快点儿知道有什么样的结尾。可是,你在课堂上看武侠小说,就听不到老师在讲什么,错过了学习新知识,恐怕看再多的武侠小说也没帮助吧?你愿不愿意把小说放到我这里保管到放学?或者放到校长办公室请校长保管到放学?”小刚选择把书放在老师那里,放学后才拿走,并且以后再也没将武侠小说带到学校。(www.chuimin.cn)

采用主观后果法的时候,要注意后果必须与行为相关,并做到以下几点:

img409尊重 后果绝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执行时应该和善而坚定;

img410合理 后果一定不能借题发挥,并且大人和孩子都要认为后果是合理的;

img411预先告知 预先让孩子知道他所选择的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师介入了小刚的错误中,并且采用尊重(没有在课堂上批评小刚,使他在同学们面前保留了面子,并且让他自己体会没听讲带来的相关后果)和预先告知(告诉小刚在课堂上看小说会造成什么后果)的方法进行干预,让小刚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犯错误的事实;之后老师再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让小刚选择,问题就很平和地解决了,并且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主观后果法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头,而是为了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绝不能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比如,孩子弄脏了地板,相关后果是让他清洁地板上的污渍,但不能让他整理所有的房间,否则就变成了惩罚。如果你没有遵循正确的原则,就会很容易把主观后果变为惩罚,从而孩子会生出——

img412愤恨 “这不公平!我不会再相信大人了!”

img413报复 “这回是妈妈赢了,但我一定会扳回来!”

img414反叛 “凭什么惩罚我?我偏要对着干,偏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img415隐瞒 “我下次再这样做绝不让妈妈抓到!”

img416自卑 “我是个坏孩子,所以妈妈会惩罚我。”

父母和老师通常都很喜欢使用惩罚,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能“赢”孩子,或者为了报复孩子而让他吃苦头。因为大人们会认为:“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就要听我的,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一定让你吃苦头!”这种心态导致大人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让他受罚、吃苦头;孩子因为受罚而觉得屈辱,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犯错。

img418决定自己的行为,而非要求孩子

丽丽的妈妈总埋怨丽丽不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而等着自己到她房间里收拾。妈妈唠叨了很长时间,12岁的丽丽还是把脏衣服乱扔,当她要穿某件衣服却发现还没洗的时候就会大发脾气,而妈妈不满、唠叨,可还是帮女儿洗衣服。丽丽妈妈渐渐地发现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是害了丽丽,于是她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再要求丽丽做什么,她想要丽丽体会没有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的客观后果。妈妈告诉丽丽,以后自己只在周末洗放在洗衣机里的衣服,放在其他地方的衣服自己不会洗,也不会在非洗衣日洗衣服。丽丽很不以为然地答应了妈妈的计划。妈妈开始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只在洗衣日洗放在洗衣机里的衣服。有一天,丽丽想要穿某条裤子,可是发现它还没洗,就大声质问妈妈:“为什么没洗这条裤子?我需要穿它去上舞蹈课!”妈妈平静地说:“没有合适的裤子上舞蹈课,我想你一定很失望。但周六洗衣服的时候,它并没有在洗衣机里,所以我不知道这是一条该洗的裤子。”说完妈妈就去做别的事了,以免和丽丽发生冲突。丽丽虽然很不情愿地穿了另外一条裤子出门,但她慢慢养成了在规定的日子把脏衣服放入洗衣机的习惯。如果偶尔忘记放,她会选择用别的衣服代替或者干脆自己洗,再也不会冲妈妈大喊大叫了。

客观后果的教育方法也可以称为“决定自己的行为,而非要求孩子”。主观后果和客观后果的相似之处是:后果和之前的错误行为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因果关系。不同之处是,主观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由监护人强加给孩子的某种后果,需要成人参与。主观后果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承担什么后果不是因为家长生气了,而是因为他自己做得不对。

img419教育的目标是“转化”而非“惩罚”

小齐是一个不太遵守课堂纪律的初一学生,通常在他觉得自己理解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时就会在课堂上捣乱:乱接老师的话茬,和同学说话,敲桌子或做其他小动作打扰同学上课……老师很生气,于是告诉他:“你现在到教室外面去,一边反省一边把‘我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打扰老师、同学上课’这句话抄20遍,直到你学会遵守纪律为止!”小齐虽然不情愿地出了教室,但却没有按老师说的抄写,因为他觉得老师的惩罚并不公平,所以他要反抗到底。下课后,老师看到小齐的表现,自然更加气愤,要求他把那句话抄50遍,否则就把他交给校长处理。迫于压力,小齐接受了惩罚,可是并没有真正改正错误,他还是会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只是学会了在老师发脾气前克制一下自己的行为。

主观后果法的主要作用是转化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被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就是一个有效的主观后果行为;反之,则说明主观后果法的运用无效。

上面的例子中,老师就用错了主观后果法,把“转化孩子的行为”变成了“惩罚孩子”。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犯的错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想要做得更好就必须先吃苦头,所以就会用惩罚的方法迫使孩子明白道理、遵守规则,如果未奏效的话,一定是惩罚得不够厉害,于是就不断加重惩罚力度。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是把孩子越推越远,不可能达到让孩子变好的目的。不要只看重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的代价,而应当注重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进行学习,孩子只有在感觉良好时才能做得更好。

如果老师先了解一下小齐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原因,也许就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小齐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他都会了才开始捣乱的,如果老师能够允许小齐来当“老师”,用他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课,不仅能让小齐懂得尊重老师和同学,也会提高他和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化为有贡献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能更有效地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

img420一次成功的转化

很久以前,英国有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他是个非常令人头痛的“坏孩子”,是他所在的社区里有名的淘气鬼。他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是怎么长的。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学校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为此,校长当然要惩罚他,不过校长既没有大发雷霆、大打出手,也没有叫来家长发泄一通、责令其赔款和道歉,更没有满口“开除!开除!”不容商量,而是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他认错态度较好,图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处分,杀狗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麦克劳德在画图的过程中通过对狗的骨骼、内脏的仔细观察,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开始发奋学习。

那位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这两幅图现在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若干年后他说:“那件事一直萦绕在脑海不能忘记,更不能忘记那位可敬的小学校长。”

不能说因为“杀狗事件”而造就了著名的解剖学家,但至少这位校长奇特的教育方式足以让我们思考: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既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能保护他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使他得到一次可贵的学习机会。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讲过一件事:一位母亲告诉他,儿子把她刚买来的金表当做玩具摆弄,最后拆坏了,她一怒之下,狠狠地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听后用幽默的语言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有出息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将金表送到修表店,请求修表匠同意让你和孩子站在一旁看他如何修表,这样修表店就成了课堂,修理费就成了学费……”

陶行知的话很值得今天的父母去思考。是的,如果麦克劳德的校长不是那样做,而是一看到学生犯了“不可饶恕”的错立刻火冒三丈,或是出于个人恩怨处分学生,甚至将其逐出校门,很可能就断送了孩子的前程,至少很难保证麦克劳德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

真正的教育必须震撼孩子的心灵,成长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也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因此,正确地对待孩子,寻找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是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img421了解孩子错误行为的目的

要使用主观后果法,就必须确保主观后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家长考虑孩子错误行为的目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时不外乎出于四个目的:

img422寻求过度关注,想要通过犯错误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获得想要的关注;

img423寻求权力,想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事态;

img424寻求报复,通过报复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寻求自己的归属感;

img425自暴自弃、随遇而安、失去前进动力时的犯错。

当孩子因为寻求过度关注而犯错时,使用主观后果法可能有效;对于以寻求权力或报复为目的的错误行为,在解决问题的阶段,即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主观后果法才会有效。也就是说,要考虑行为的错误目的,才能确保主观后果法行之有效。

例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很磨蹭,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这样能够体现你对孩子的尊重:“你需要在7点前写完作业,不然你就不能看电视了。”如果孩子是因为寻求关注而磨蹭的话,他就会对你笑笑,之后赶快写作业;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那他很可能会拒绝做作业,以抗拒你的“控制”;如果孩子是因为报复而写作业磨蹭的话,听到家长的话他会停止写作业并做出其他举动让家长伤心,直到他受伤的感觉被平复才行;如果孩子因为自暴自弃而不愿写作业,那么他需要的是进行适当的训练,主观后果法在此时是毫无用处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主观后果法有效,首先必须理解孩子的行为。

当然,不论孩子是因为什么目的而犯错,主观后果法都有失效或不适合的时候。比如,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作业毫无意义,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就会磨蹭,这时你可以和孩子以及老师沟通,更改作业的内容或做法,让孩子提起写作业的兴趣。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或制定方案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会赢得他们的合作。

img426转变态度很重要

如果你想要主观后果法有效,就必须采用开放、诚实、自然的态度,而不是采用威胁、吼叫和打骂的方式。

例如,你和孩子约定晚上6点开饭、7点就开始收拾饭桌,即便没有吃完或还没吃饱也不能再吃了。如果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而饿肚子的话,需要由孩子自己承担,当然绝对不允许吃零食。当孩子第一次违反规定的时候,你是否能和善而坚定地执行约定呢?是不是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生气地埋怨孩子吃饭太磨蹭、责怪他没有遵守规定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反应,那你就把主观后果变成了惩罚,也就不可能有效了。如果你想要主观后果法有效,就必须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你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先控制一下自己的行为也是很合理的。

如果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当遇到孩子反抗的时候,你就会对孩子说:“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很抱歉你没能吃饱,但我们应该按照约定做事。”记住,你要和善而坚定地收拾桌子,不理会孩子的抱怨和吵闹,几次之后他就学会遵守约定了。

img427让孩子事先参与

主观后果法可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孩子必须事先参与。比如前面提到的让孩子改掉吃饭磨蹭的坏习惯的例子,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可以开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中讨论并确定开始吃饭和结束吃饭的时间,采用到约定时间收拾碗筷的方法结束用餐;如果没有按时吃完饭需要承担后果(如饿肚子等),即便是没有吃饱也绝对不能吃零食。让孩子事先参与规则的制定,可以充分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这样孩子在没有遵守约定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按规则办事。

需要记住的是:当孩子试探规则的时候,事情会先变得很糟糕,之后才能慢慢变得好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虽然有些困难,但最终是很有效的。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快感而惩罚孩子。正确使用主观后果法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能力。

当然,主观后果法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使用其他教育方法也许更有效。当孩子对某项决定开始厌烦的时候,应当再举行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和制定新的规则。比如前面的例子中,当孩子已经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了,不妨带孩子去一次他想去的科技馆或看一场电影作为鼓励,这样孩子会变得更有干劲。选用何种教育方法,关键是看教育后的长期效果。

img428让孩子理解权利和责任的链接

小亮酷爱看漫画书,但他看完书后总是不收拾,妈妈也总是不停地唠叨着帮他收拾书。虽然妈妈要求小亮阅读过后把书放回原位已经不下一百遍了,但小亮依然是置若罔闻。后来,妈妈和善地对小亮说:“如果我再发现你没有把看完的书放回原位,我就会把书收起来暂时保管,直到你学会自己收拾书以后再还给你。”妈妈坚定地遵守着原则,把小亮没有放回原位的书收藏起来,有些书是小亮才看了一半,准备下次接着看的,可是被妈妈收走以后就看不到了。慢慢地小亮就记住在看完书以后要收拾了,当然妈妈也兑现了她的诺言,将暂时保管的书还给了小亮。从此以后,妈妈就再也不用为小亮不收拾书而苦恼了。

相信作为父母的你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应做……我已经和你说过一百遍了!”这句话你大概也已经说过一百遍了吧?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能按照你所说的话做呢?这是因为说一百遍是没有用的。如果家长只是反复地提醒孩子或者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没有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将本来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揽过去,让孩子永远无法学会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不论你说多少遍,孩子还是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的。

上面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主观后果法实施过程中的又一个指导原则——要让孩子明白权利必须与责任相伴。也就是说,拥有权利=承担责任;缺乏责任=丧失权利。孩子拥有自己喜爱的漫画书是一种权利,与之相伴的是孩子必须承担爱护书籍的责任。如果孩子没有尽好爱护书籍的责任,那么他就会丧失拥有书籍的权利。

img429过程不可超越,家长的说教永远不能代替孩子自己的体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天都受到过度的关注,家长希望孩子一切都好,没有任何缺点,不犯任何错误,安安全全地长大成人。只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也许你们都忘了,错误也能让人成长,一个从来没有机会犯错的孩子怎么知道如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呢?所以,要允许孩子适当地犯错,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应对问题、如何改正错误,这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事情。

有些错误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便打人等错误只要遇到,就不能姑息。不过有些错误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再教他们正确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孩子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方法。比如,对于晚上不肯早睡、早上又起不来床的孩子来说,不要总是每天一遍遍地催促他起床,不妨让他犯个错,让他自己承担因为起晚而迟到的后果。当孩子自己意识到迟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迟到会使自己错过很多精彩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安排好自己晚上的时间了。当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分配晚上的时间,用多长时间吃晚饭、多长时间写作业,休息时间如何安排,至少几点睡觉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并且第二天能够按时起床。

你要允许孩子犯个错,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然后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改正错误,使孩子能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做要比一遍遍地唠叨让孩子别犯错管用得多。

4.冷静面对孩子的对抗

img430面对孩子的怒气

龙龙上初二了,虽然以前的他不能说是温顺,但还算听话,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能痛快地答应。现在可不同了,龙龙的脾气变大了,经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没敲门就进他房间,他会发脾气;饭做得不合胃口,他也会发脾气;弄坏了他衣服上的一个装饰,更会惹得他发脾气……每次发脾气,龙龙都会冲父母大喊大叫。听到儿子这样吼,父母当然不高兴,一定会吼回去:“你怎么能这么和我们说话?我们挣的工资一大半都花在你身上了,怎么就不能碰你的东西?”于是乎,一场家庭大战就爆发了。

冷静!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你家里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你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冷静”。一定要记住,孩子之所以向父母发脾气,是因为他认为父母是他最亲密、最值得信任的人,他可以在父母面前毫无遮拦地宣泄感情。所以,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教训他,不妨耐心地听他喊一喊,说不定就能知道孩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了。“告诉你们不要乱动我的东西!你们从来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所有人都当我不存在,凭什么学校乐团不补选我入团!”看,如果龙龙的父母能耐心听龙龙发泄完,他们就会知道龙龙发脾气是因为心情不好,心情不好是因为没有成为学校乐团的一员。

当孩子稍微冷静一些的时候,你就可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了。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应当冷静地让他尽情宣泄,这样才有机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如果你无法克制自己的怒气,就要在还没有发作之前立刻离开孩子,到别的房间去,走之前别忘了告诉孩子:“孩子,我很乐意听你倾诉,如果你想好了就来找我,我们聊一聊。但是我不是你的出气筒,所以如果你还想发脾气,我就先离开了。”通常,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把自认为“丢脸”的事情说出来,而父母的冷静、沉着、大度和尊重孩子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以后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的。

img431不要把孩子偶尔的反抗看得太严重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独立,时常会挑战父母的权威。当父母遭遇孩子的反抗时,不要着急、生气,也不要逃避,而是要试着改变自己,让孩子了解他的父母一定会遵守双方所共同认定的道理。同时,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例如,14岁的女儿偷偷扎了耳洞,放假时会穿着破洞牛仔裤到处晃荡。你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女儿学坏了?会不会担心邻居异样的眼光?如果你气急败坏地命令女儿不许再这样打扮,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抗,也许第二天她就会跑去在嘴唇上打个洞。与其这样,你倒不如告诉孩子你觉得这样打扮很难看,也容易被行为不良的人诱惑,而且你难以承受邻居异样的眼光。孩子不会立刻改正,也许还会认为你说得太夸张,但是你要相信孩子是爱你的,因此她一定能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你所说的话,也会愿意为了你的感受而牺牲一下自己的意愿。如果邻居问起来,你要说:“我告诉她那样打扮很难看,不过目前她觉得那样很好看,也许过一阵子会改变的。”千万不要在邻居面前贬损孩子,那样孩子会认为你是表里不一的人,反而会使事态向坏的方向发展。在和一个青春期孩子的交往中要保持他们对成人的信任。交谈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放弃成年人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