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用价值观融合,减少团队冲突,带来高绩效

用价值观融合,减少团队冲突,带来高绩效

【摘要】:但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把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减少到员工能够接受的程度。但是通过反复灌输,员工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被管理层改变。所以我们要把给员工灌输的理念变成制度,理念是靠制度落地的。

第二节 用价值观融合手段,把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冲突减到最小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员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经营目的以及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准则

许多成功企业,其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企业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企业全体员工在价值观上能够达成一致。企业的目标越大,就越需要统一核心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统一起来,使企业制度规范为行为规范,变外在约束为内在约束。

企业价值观正确与否以及能否被全体职工所接受,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的走向。“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高尚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引导到自身意想不到的高境界,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工作干劲,这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也曾指出:大多成功的企业,源于员工能够分解、接受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认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价值观的正确性及其清晰度

一般而言,管理层与员工个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越大,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存在的分歧、矛盾就越多,工作和交往中的阻碍、争执和冲突也就越频繁;反之,价值观差异越小,就越容易达成共识。管理者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不能将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剥离开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企业的价值观而忽视员工个体的价值观。因此在发展企业文化时,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并且吸收其精华,建立起员工认可和拥护的价值观。

前面讲过,管理层的价值观和员工的价值观不一致性大于一致性。所以管理层与员工的价值观必然存在矛盾。但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把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减少到员工能够接受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提炼共同价值观的内涵——企业内的理念识别

企业理念识别是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指导思想。松下幸之助在回顾自己的经营活动时说:“在60多年的企业经营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经营理念的重要性。一个公司在经营理念上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基本想法。”在他的倡导与影响下,松下公司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松下理念”。IBM公司把“尊重个人”作为其理念。麦当劳的企业理念是“时间、质量、服务、清洁、价值”。下表是三家著名企业的经验理念:

惠普保洁、强生公司的企业理念

当然,要想把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还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和员工最大限度的参与。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成立企业文化研究小组之类的运营团队,组织你的团队开始调查分析现有文化状况,了解企业的文化历史和环境条件,以一定的标准来诊断公司文化建设现状。这里我们提供给读者一个判断自己核心价值观的七大要素如下表:

企业核心理念定位的七大要素(www.chuimin.cn)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将在多大程度上涉及这七大要素,以及在员工、市场、行业、企业家等综合因素下,可以把这七大要素归结为理念的“强度”如何。

第二步,分析公司的行业特征、使命、远景与战略,通过对“企业文化七要素”的界定,对组织的核心理念进行再定位;第三步,成功定位企业文化之后就可以提炼科学、简练、准确的核心价值观了,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

二、不断“灌输理念”,潜移默化地“洗脑”

很多企业的员工一大早就在操场上或唱,或跳,或喊口号。他们唱的是什么?喊的又是什么?这就是企业经过反复提炼而成的企业理念。

其实,管理者要求他们反复演绎、反复诠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给员工“灌输”,希望员工能够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在我们进行灌输的时候,员工会不会反感呢?反感是肯定的,因为员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但是通过反复灌输,员工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被管理层改变。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三、理念落地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不是靠理念,也不是靠思想,而是靠制度。所以我们要把给员工灌输的理念变成制度,理念是靠制度落地的。

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制度模块推进。我们来看下图:

在上图中,最为重要的是“员工形象标准”的塑造,我们把理念变成约束员工行为的制度,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面作出反应。特别是在员工招聘(选择)、员工绩效考核、日常表现评估、补偿和奖励、职业发展、员工培训方面,依据制度完善员工,描绘出企业优秀员工的雏形,并不断从企业制度实践中找出活生生的员工榜样,给以重奖和提升。长此以往,就会在企业中形成基于先进理念的正确的“行为导向”,这是我们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做,管理者的想法跟员工的想法将逐渐趋于一致,当管理层思维变成员工思维,形成员工习惯时,那么我们对下级的管理岂不变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