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接受诗学:探索审美经验的视界

接受诗学:探索审美经验的视界

【摘要】:因此,阅读的前结构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就必须包含世界观、人生观这一最普泛的因素。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诗视界

读者在进入诗歌欣赏过程时,并非以心理白板去接受作品,而是以一种完整的内在经验模式去加入欣赏活动,这种经验模式就是接受美学所谓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德国哲学海德格尔称之“前结构”),它是欣赏者全部人生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积淀,其中既有纯属接受者个人的志趣、爱好,也有时代与社会、民族与地域传统在欣赏者心理上的一种意识积淀。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因素。

世界观人生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自己对世界人生的基本看法。在人的思维、行为、为人处世方式中时时表现出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配作用。世界观、人生观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并不是体现为抽象的哲学理论形态,而是有血有肉地渗透到其思想生活的每一时空中去,自然也就会渗透到诗歌作品的阅读和接受中去。诗歌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是思想感情。对诗歌作品的审美认识不能不包含着对诗歌作品思想意义和情感态度的认识。因此,阅读的前结构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就必须包含世界观、人生观这一最普泛的因素。

文化视野。它包括读者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准、知识面、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程度和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状况等等。这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构成读者阅读的精神文化视野。诗歌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并且可能有较为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艺术文化修养。在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中,艺术文化修养比一般文化视界更为重要。我们知道,诗歌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有着诸种血缘关系,黑格尔老人甚至说:“诗也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因此,对非诗歌的各种艺术的了解、爱好、兴趣、素养,对诗歌的审美阅读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实践性的(如对某门艺术的亲自创作实践的经验与体味)还是知识性的(如对某门艺术的特征、规律等有关理论知识和修养)甚或鉴赏性的(如对某门艺术有欣赏的爱好与习惯,能体味其妙处但并不一定懂得全套理论)艺术文化修养,对诗歌阅读的前结构的构成都起着一定作用并融入这种结构中成为一种活性因素。

文学能力。读者在诗歌作品的审美阅读过程中,是带着对诗歌的基本知识诸如语言、音韵、节奏、形式、类别等方面的理解去读的。读者的这种能力,用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的话说就是“文学能力”。诗歌作品有它的内在章法,“文学能力”就是对诗歌作品的内在章法的知识、经验和掌握。

性别差异。性别在诗歌欣赏活动中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差异。一般说来,男性读者偏重于理智和思辨,多喜欢哲学、自然科学;女性一般都情感细腻丰富,兴趣明显集中于文学,当然也包括诗歌,这种志趣偏好在诗歌欣赏活动中反映出来,使女性读者更注重情绪的感受,而男性则更喜欢对作品的理性解剖。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软性诗”之所以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应该说,性别因素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以上我们论述了审美阅读的先结构,它的五个要素一般来说是欣赏者个体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此外,阅读活动中还会有一些随机因素的加入影响欣赏心理,其中,不同的阅读态度和阅读心境就对欣赏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www.chuimin.cn)

第一,消遣性阅读。诗歌作品总是具有娱情遣性的作用,因此消遣性阅读无疑是一种重要形式,甚至是更基本的一种形式。在消遣性阅读中,读者的心理自由度最高,其精神与感官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处于相当放松的状态,但阅读的选择性依然十分强,偏重于选择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欣赏者的情感反应较多地停留在喜好、快乐、愤怒、悲哀、厌恶等基本情感的水平上,寻求一种直接的心理冲击。具有这种阅读心理的读者,有的能从单纯的消遣进入审美欣赏,有的则过于追求直接的心理欲望的满足,无法进入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第二,欣赏性阅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消遣性阅读还较多地停留在看“热闹”的水平,欣赏性阅读则注意从作品中看出“门道”来。欣赏性阅读追求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升华,而不停留于在作品中捕捉直接的心理欲望的满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一定的审美阅历,读者依然无法进入欣赏性阅读,仅仅具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能够理解作品的表层意象与信息是不够的。

第三,批评性阅读。批评性阅读是欣赏性阅读的一种深化。它要求具有更为复杂的欣赏心理结构,对阅读者的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下面,再谈谈阅读心境。

欣赏者在诗歌活动开始之际,必须进行心理转换,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同作品实现对位。但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阅读活动开始前的特定情绪状态却会持续保持下来。并跟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实际欣赏活动的展开。心理学认为,情绪活动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但它也可能由原先指向的对象蔓延到其他与这对象有关或无关的事物上,形成某段时间内一般的情绪倾向,心境就是指这种人在某段时间内情绪的蔓延状态,它通常是一种比较微弱平稳而持续的情绪,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等,在保持心境的这段时间里,心境影响着人的整个行动表现,而使人的行为感染着某种情绪色彩。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这固然被商妇的自叙身世打动,却也是白居易自己心境的写照。此时的白居易正贬官在江州,心境沉重不悦,又恰逢送客到江边,留连不舍之际,这种心境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欣赏情绪,一曲弹唱之后,不禁泪湿衣衫,成了泣下最多的座中客。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能引起心境的变化,旭日东升使人心境舒悦、淫雨霏霏使人心境郁闷;人的机体感觉也会影响心境,健康欠佳,疲劳过度会使心境低沉,反之,体力充沛、精神健旺则使人心境平和舒畅;心境的好坏更多地是由社会环境中的某种因素所决定的,学习与工作中的成败,人际关系的和睦与不和睦,都可以让人形成比较持久的心境。

阅读心境也可能在诗歌欣赏活动中得到缓解或改变。有的阅读接受者起初是因为心境不佳而到诗歌欣赏中去寻求摆脱的,最终却改变了起初的阅读心境,个中原因或是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或是在阅读中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有些读者则正相反,阅读接受活动开始时的心境本来比较欢快舒畅,阅读活动结束时却受到作品的影响,心情变得沉重起来,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常。

影响欣赏接受的心理结构的随机因素还有一些。比如欣赏期待的强弱高低,也会影响欣赏心理。过高的期待欲往往会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感觉平平,期待欲较弱的读者反而可能在阅读欣赏中产生强烈的效应。这里就不去详细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