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翻开诗学史,可以看到对诗学本体论问题的形形色色的思考与回答。比之柏拉图,这样的文艺本体论自然更深入了一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诗学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新阐发。因此,古典主义的诗学本体论实质上是:用虚构和想象自然地合情合理地表现普遍永恒的人性,以展现真理的光辉。18世纪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的艺术本体论仍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摹仿自然。......
2025-10-01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当代认识论研究跳出了纯思辨哲学的框架,而与实验心理学相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ean)创立的建构主义的发生认识论,代表着这方面的最新水平,极富启发性。传统认识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前提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中介环节,从而赋予反映论以主体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观点还未能贯彻到心理学层次,而对认识的发生过程作出深入的说明。这个任务是由皮亚杰完成的。皮亚杰首先突破了由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新发挥的单向的“刺激——反应”(S→R)公式,而提出了S→R的双向作用公式,以后又明确提出了“S→AT→R”的公式。这里S是客体的刺激,T是主体的认知结构,A是同化作用,是主体将刺激(客体)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之内以扩展认识,然后才作出对客体的反应:(R)(1)。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他发现了认识活动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或被动反映,也不仅仅是主体在反映客体时从感性向理性的能动抽象(飞跃),而是主体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客体刺激的交互作用,认识过程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其中,主体认知结构的预成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皮亚杰从他对儿童心理的长期实验与观察中发现了儿童认识的发生与建构的心理过程,并作出了理论概括: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2)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按:指主体认知的高级心理图式);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3)。(https://www.chuimin.cn)
把认识看成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不断建构的“活动”和过程,皮亚杰的这一基本思想是认识论史上的一大突破,对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用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基本范畴来描述认识发生和建构的心理过程。“图式”是指活动的结构,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与前提。在婴儿时期最初的图式只是一些遗传性的本能活动,即所谓“遗传性图式”(如吸吮等),以后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图式不断改变与复杂化,从感知运动水平一步步进到运演思维阶段,最后到形式运演阶段,形成纯数理逻辑运演的抽象活动图式;从最初单一的遗传性反射图式发展成多种图式的协同活动,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成熟。“同化”与“顺应”是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两种主要机能。皮亚杰说道:“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4)这两种机能,贯穿认识发生和建构过程,同化是指个体把客体的刺激纳入主体的既成的心理活动图式之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扩展和变化,而不能产生新的认识;顺应则是指原有图式不能概括、同化客体,因而经过主体图式的自我调节,促进改变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以适应变化着的客体,这就造成图式的质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平衡”则是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皮亚杰说:“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5)就是说,主体在认识中每遇到新的客体,总是先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该客体,如获成功,便获得暂时机能平衡;如同化不了,便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以顺应该客体,直至它能被纳入新图式之中,方始达到新的暂时平衡。但这种新的暂时平衡又会被新的客体的认识所打破,而成为另一较高层次的平衡运动的开端。顺应与同化的这种不断从一种平衡向新的平衡发展的过程,正是主体认识活动图式不断建构、打破、再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人(个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上述基本思想是卓越的,他不单解决了认识发生的心理学基础问题,而且对于我们研讨个体阅读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南,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这个基本思路去说明阅读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它的认识论特征。第一,我们应把文学的阅读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对文学作品从意义、意象意境到思想感情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在认识论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第二,阅读行为或活动,包括主、客体双方。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的对象是客体,读者则是阅读主体,阅读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第三,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理解,既不单纯取决于作品,成为作品的消极、被动的反映;也不单纯取决于读者,成为主体自我意识的外射;而是来源于读者与作品也即读者双方的因素,而不只是由作品单方面提供的。第四,从阅读主体方面来看,阅读开始时,读者心中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已有一定的阅读心理图式结构作为前提,参与到对作品的认识活动中去。第五,对作品的认识必定也经历着一个同化与顺应辩证交替的过程,原有图式能同化则同化,不能同化就改变、更新,以适应作品实际。第六,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不断从不平衡态走向平衡态的发展过程,对作品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心理图式不断改变与建构、逐步更新与提高的过程。总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以用作我们讨论个体阅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们就按这些基本原则展开论述。
相关文章
第一节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翻开诗学史,可以看到对诗学本体论问题的形形色色的思考与回答。比之柏拉图,这样的文艺本体论自然更深入了一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诗学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新阐发。因此,古典主义的诗学本体论实质上是:用虚构和想象自然地合情合理地表现普遍永恒的人性,以展现真理的光辉。18世纪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的艺术本体论仍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摹仿自然。......
2025-10-01
笔者认为,诗歌作品的内在结构应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层次:第一,语音语调层。诗歌作品的最外层显现是语音语调。诗歌作品乃至包括诗歌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由语词、短语、句子和段落这四个意义单位交织而构成的。诗歌作品意义的重建,主要依赖于这一层次。......
2025-10-01
第四节诗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我们这样说,只是认为萨特和杜夫海纳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提供的从主客体统一关系上动态地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的思路是独辟蹊径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2025-10-01
人们在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古墓时,在殷代帝王的陵墓内,曾发现一千余具人骨,许多是10人一穴的无头殉葬者。在商周时代俑被用于丧葬,属冥器(明器)中的一种。我国最早的陶俑,就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件商代带手械的奴隶陶俑,男的两手在背后,女的两手枷在胸前。......
2025-09-29
2018年4月,又一项研究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一丝希望。病因的扑朔迷离,使得现实防治手段的进展也举步维艰。该病目前的治疗原则主要还是针对个人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日常护理,通过药物延缓进展。这种药物能使脑细胞自我修复,促进神经形成,有望治愈阿尔茨海默病。ALZ-112药物在一只黑猩猩身上实验时,可快速提高其智商。按照研究推测,可能是药物作用导致恺撒的FXOP2基因发生了变异。......
2025-09-30
医生检查后,警告费蒂不可轻易流产,因为她的生殖系统有毛病,除了正常的分娩外,任何流产或引产手术都可能导致她感染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导致她以后不孕。考察站的工作人员近期正在进行联合国野生动物组织资助的一个考察项目的研究,没有人有时间专门来照看这只长颈鹿幼崽,卡罗兰决定,让善良的费蒂帮助自己。在卡罗兰的建议下,费蒂决定给莉娜在野生长颈鹿种群中找一个妈妈。......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