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送给肖凤的墨宝这件事需要从头说起。在会上邂逅的华裔女作家陈若曦,托林非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了一盒巧克力。林非请我给沈先生送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声,估计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沈先生坐在一张椅子里。那次的拜访,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沈先生独特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打开信封一看,是沈先生送给我的一张墨宝。......
2024-02-01
怀念孙斐君先生
1980年春节刚过,天气依旧很寒冷,我从动物园登上了332路公共汽车,来到了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旧址)正门对过的蔚秀园宿舍区,在楼群里,找到了著名教授川岛先生和他夫人孙斐君先生的家。
当时,我正为“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系的女作家庐隐立传。知道孙斐君女士是庐隐在女师大时的同窗好友,所以便去采访她。
这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单元。一共只有两间不大的住房。向阳的那一间稍大一点儿,就是先生夫妇的卧室兼会客室了。
因为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过残酷迫害,川岛先生当时已经瘫痪在床,不能坐起,更不能站立。此时屋子里很冷,他就盖着一床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我走上前去向他鞠躬,看见他的脸面很瘦,但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仍然闪烁出熠熠的光彩。他的思维依旧很清晰敏捷,记忆力也极好。
孙斐君先生的健康状况比川岛先生略微好一点儿。她端坐在川岛先生床边的一张大靠背椅子上,只是腿脚有些不便,所以双腿上面盖着一张厚厚的毛毯。
孙先生的面容很慈祥,一张白白的瓜子脸,慈眉善目的。虽然已属高龄,微笑的时候,却带着些许的羞涩、些许的天真,像个年轻姑娘似的。
我鞠躬向她致意,并且说明了来意。
她很高兴地打开了回忆的闸门,仿佛她又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大学生时代,她讲到了母校女师大,她的同窗好友庐隐、许广平、陆晶清、石评梅,还有远在台湾的苏雪林,和不知道生死也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的谢冰莹,她说可惜有的好友早已作古(指庐隐和石评梅),她是多么想念仍然健在的苏雪林和也许健在的谢冰莹,可是她在有生之年,大概难以与她们相见了。
她带着惆怅的语调对我说:
“在女师大的老同学里,我跟苏雪林最好。她到台湾去了,我大概再也见不到她了。——离得太远了。”
停顿了一下,她继续说:
“是啊,一分别就是几十年。女师大毕业后,我们还常见面,后来她回了南边,只要到北京,一定来看章先生和我。可是四几年她走远了,这一走,就再也没见过。”
说完了这段话,她转过头去,温情地望望躺在床上的川岛先生,又转过头来,对我说:
“章先生还是苏雪林的老师呢。”(www.chuimin.cn)
然后她问我:“你比我们年轻,你能知道她的通讯地址吗?如果你打听得出来,一定告诉我,我很想给她写封信。”
我虽然觉得为难,但却不愿逆了这位高龄老人的意,就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转变了话题,怀着幸福的心情,回忆起了她与川岛先生的恋爱和结婚。她说她是哈尔滨人,而川岛先生是绍兴人,可是他们这一南一北,却和谐地生活了一辈子。
之后,她就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她的老师,也是川岛先生的好友与同乡的鲁迅先生,谈起了鲁迅先生与他们夫妇之间的深厚友情。她的几个孩子的乳名,就都是鲁迅先生给起的。
时间就在孙先生的款款叙述中快速地流去,我也快速地记录着。躺在床上的川岛先生,也不时地插进几句话来。
就这样,我荣幸地认识了孙先生。分别前,她老人家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是我的小校友哪!以后常来玩。”
几年之后,川岛先生故世了,孙斐君先生就住进了女儿章淹教授的家。她搬入新居后,立刻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了我居家的住址。
我这次去拜访她时,她依旧端坐在一张靠背椅上,仍然是一张白白的瓜子脸,仍然是慈眉善目的微笑。可是川岛先生的辞世,对她是个很大的打击,她明显地老了。
她让我在她的对面坐下,中间只隔着一张不大的写字桌。我们面对着面,她轻轻地向我袒露着心扉——她沉浸在对终身伴侣的追忆里,她谈她的亲爱的孩子们,她又讲起了青年时代的那些好友同窗。
她的谈锋很健。上午11点钟过后,我要告辞,她诚恳地挽留住我,告诉我:“我还有话说呢!”又叫来照顾她生活的一位中年保姆,吩咐说:“准备午饭!我要留我的小朋友吃午饭!”就这样,我很不好意思地,在章淹教授家里,吃了一餐午饭。
待我再次去拜望她时,她已经病重,昏睡不醒。我看着她躺在床上的样子,强忍住眼泪,才没有在她孩子的面前淌下来。不久,就听到了她病逝的消息。
她对我的嘱托我一直记着。可是直到她辞别人世,去天国与川岛先生会合,我都没能完成这个使命。我一直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惭愧。但是,孙斐君先生对于友情的珍重,她那一颗纯真的、厚道的、善良的心,却一直为我所敬仰、所珍视。
至今,我的书橱里,一直珍藏着她生前写给我的信,而她的音容笑貌,也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原载《扬子晚报》1992年8月29日,原题为《珍藏在心中的微笑》)
有关肖凤文集.的文章
沈从文先生送给肖凤的墨宝这件事需要从头说起。在会上邂逅的华裔女作家陈若曦,托林非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了一盒巧克力。林非请我给沈先生送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声,估计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沈先生坐在一张椅子里。那次的拜访,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沈先生独特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打开信封一看,是沈先生送给我的一张墨宝。......
2024-02-01
怀念沙汀先生帮助过自己,鼓励过自己,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眼神,这样的人,无论过去多少年,我都不会忘记。因为正是这样的瞬间,才证实着世间的确存在着“温暖”我与沙汀先生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第一次见到沙汀先生本人,觉得他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于是我就恭问沙汀先生,是否可以为此书写序。因为我敬仰沙汀先生,另外也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沙汀先生和庐隐都是著名的作家。......
2024-02-01
我眼中与心中的冰心先生我能够有机会与文学前辈冰心先生亲密地接触,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约请我撰写《冰心传》一书。然而,我仍然觉得写作《冰心传》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任务,因为冰心先生不仅是一代才女,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女学者,20世纪的几代中国读者都热爱她。在一座“高知楼”里,我找到了冰心先生住的单元。......
2024-02-01
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肖凤说《红楼梦》一、百读不厌《红楼梦》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给国人提供了似乎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中国,确实有非常专业的《红楼梦》研究所。也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前些日子,关于《红楼梦》的话题又热了起来。目前,又相继有三支人马先后表示,要重新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虽然上次重拍电影和初拍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是并不久远的事。......
2024-02-01
李唯建先生写给肖凤的两封信及注释1981年3月8日肖凤同志:信悉。我问到庐隐的情况。庐隐问起我的文学爱好以及写作情况。关于庐隐的第二任丈夫李唯建先生,我已经从庐隐的作品里,了解了不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这次到上海,我也请程俊英教授和陆晶清先生,讲讲她们在半个世纪前对李唯建先生和庐隐结婚后生活状况的回忆。......
2024-02-01
散文概说一、什么是散文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一种包含着更为丰富内容的文学体裁。后来,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且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被介绍进我国,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使它成为与诗歌、小说和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所谓叙事性散文,顾名思义,它是以叙事为主的,当然,叙事性散文中也常带有抒情因素与议论因素。......
2024-02-01
萧红评传——应《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丛书之约而作“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俄〕H.A.维亚席姆斯基一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松花江发大水的一片混乱中,萧军将萧红接出东兴顺旅馆,送往市立第一医院,萧红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萧红产后病重,经济困难,萧军遂将女孩送给他人。......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