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送给肖凤的墨宝这件事需要从头说起。在会上邂逅的华裔女作家陈若曦,托林非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了一盒巧克力。林非请我给沈先生送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声,估计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沈先生坐在一张椅子里。那次的拜访,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沈先生独特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打开信封一看,是沈先生送给我的一张墨宝。......
2024-02-01
善良的雨果
十年前的深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走在巴黎的一条古老小巷里。穿过这条小巷,再穿过一条不宽不窄的街道,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出现在面前。广场的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泉,白色的水柱正向四面八方喷洒。喷泉四周的地面上铺着古典的鹅卵石,喷泉的后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修剪得十分整齐的塔松。
塔松的后面,出现了一座气概非凡的建筑,它的第一层由古希腊风格的科林斯式石柱支撑,房檐上雕刻着精美的人物石像,中间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大钟,大钟的左右两边各站着两尊雕刻得更加精美的人像。整座建筑物都由大理石建成因为年代久远,大理石的颜色在银灰中已经掺杂了些许土黄和深棕。这座庄严的建筑物,就是创建于1253年的索邦大学,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文学系最为著名。
建筑物的右手下方,便是学校的大铁门。我迈进了铁门,穿过了长长的门洞迎面看见了一个更大的长方形广场。广场的地面也用石块铺就,四周矗立着风格相同的另外三幢大理石建筑,它们的底层也都矗立着古希腊式的科林斯式石柱。
这四座建筑物中,有一座显得尤其宏伟辉煌。就在这座宏伟辉煌建筑物的右前方,两块大理石的石座上面,有一尊很高大的雨果石雕像。
我立刻跑步向前,站在石像下面,仔细地端详他。只见老年的雨果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托着腮,沉静地思索着。他的天庭非常饱满,宽大的额头上刻满细密的皱纹,双眼深陷在眉骨下面,优郁地注视着前方。一管希腊型的鼻子下面,长着厚密的唇髭,嘴巴紧紧地抿着。头发很有风度地梳向后面。他穿着一件西服,外面套着一件大衣,神态显得既高贵又潇洒。在这座栩栩如生的石像下边,大理石座的正前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
“雨果先生,您好!请接受一个中国读者对您的敬意!”我在心里默默地对着他的雕像说。
在众多的经典文学著作里,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善良人物,他们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与慰藉。每逢我回忆起这些人物的时候,我总会立即联想到《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因为卞福汝大慈大悲的言行,已经把“善良”这个最美好的人品,发展到了极致,成为“善良之最”。他用难以想象的仁慈宽厚态度对待冉阿让他知道冉阿让的行为是迫不得已,他相信冉阿让是个有良心的人,他相信良心能够引导冉阿让回归正路。而冉阿让正是被卞福汝主教的大恩大德所感召,使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待他自己的境遇好转后,他又救助了天真美丽但是贫穷不幸的芳汀姑娘。我也常常想起《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他的外貌虽然丑陋,心地却极为善良,他用纯洁无私的善心保护艾斯米拉达,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美好的灵魂。从雨果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善良的一面,在《九三年》的朗德纳克侯爵身上,雨果写出了这个理念。当朗德纳克侯爵看见三个像天使一样的孩子可能葬身火海时,他竟然冒着自己被捕的危险,回身把孩子救出,还原成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雨果出生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3年,他出生的九年前路易十六被共和派送上了断头台。这个改变了法国政治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一直深深地震撼着雨果。他在长篇小说《九三年》里,用历史学家的目光和作家的仁爱之心,用他那支独具风格的天才之笔,把发生在这个年度里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生死决战,描绘成为荡人心魄的生动画卷。(www.chuimin.cn)
雨果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观察家,这从他对法国社会大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各色人等的描绘中就可以看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有一颗极其敏感而又仁慈的心,他信奉“慈悲”,信奉“爱的哲学”,歌颂美,歌颂善良。这就难怪,为什么,多年来,会有无数的法语读者、汉语读者以及其他语种的读者,都被冉阿让、芳汀姑娘等人物的命运所感动;又为什么,多年来,总有许多欧美的导演,要把雨果笔下的故事,搬上银幕或者屏幕呢。
四年前的盛夏,我第二次到巴黎,这次是沿着塞纳河前行,抵达了巴黎郊外的一座小镇。就在塞纳河岸旁,距离河堤约100米左右,有一条很长、很古老的建筑群落,一幢房子挨着一幢房子,每幢房子里都有一个小花园。在这排房子中,有一所房子,就是雨果的故居之一。不过这所房子不是雨果的房产,是他的一位富翁朋友借给他住的。雨果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并在这里逝世。
塞纳河畔的雨果故居。摄于2005年7月22日
雨果故居院落的占地面积,比其他的院落大些。大门的石座上有美丽的铁栏杆,栏杆上刻着“雨果故居”的大写字样。院落深处是一座淡赭色的三层楼房,楼房和大门之间有一座花园,种满了树木和花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几乎把楼房都掩映了。走进楼门,气氛严肃而宁静。这里除了有雨果用过的家具外,还陈列着大量的雨果著作,在房间的显眼处,有一尊雨果的铜制胸像。我久久地看着雨果的铜像,向他行注目礼,之后又在楼房外面的花园里漫步。如今,这个院子,已经成了世界各地喜爱雨果作品的人们朝拜的圣地。
当我不得不向这所房子告别的时候,我便走到了塞纳河岸边,坐在了宽宽的河堤上。我望着清澈的河水,追思着我曾经多次读过的雨果名著,想念着他笔下那些无比善良的人。平静地流淌着的河水,似乎是我的知音,它发出来的柔和的流水声,像是抚慰我心灵的音乐。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尊敬的雨果先生,待我回到遥远的东方我的故乡北京后,我还会再次捧读您的书,用您倡导和宣扬的人道精神温暖和鼓舞自己,因为它们是永恒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18日)
有关肖凤文集.的文章
沈从文先生送给肖凤的墨宝这件事需要从头说起。在会上邂逅的华裔女作家陈若曦,托林非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了一盒巧克力。林非请我给沈先生送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声,估计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沈先生坐在一张椅子里。那次的拜访,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沈先生独特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打开信封一看,是沈先生送给我的一张墨宝。......
2024-02-01
肖凤说《红楼梦》一、百读不厌《红楼梦》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给国人提供了似乎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中国,确实有非常专业的《红楼梦》研究所。也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前些日子,关于《红楼梦》的话题又热了起来。目前,又相继有三支人马先后表示,要重新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虽然上次重拍电影和初拍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是并不久远的事。......
2024-02-01
李唯建先生写给肖凤的两封信及注释1981年3月8日肖凤同志:信悉。我问到庐隐的情况。庐隐问起我的文学爱好以及写作情况。关于庐隐的第二任丈夫李唯建先生,我已经从庐隐的作品里,了解了不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这次到上海,我也请程俊英教授和陆晶清先生,讲讲她们在半个世纪前对李唯建先生和庐隐结婚后生活状况的回忆。......
2024-02-01
我眼中与心中的冰心先生我能够有机会与文学前辈冰心先生亲密地接触,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约请我撰写《冰心传》一书。然而,我仍然觉得写作《冰心传》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任务,因为冰心先生不仅是一代才女,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女学者,20世纪的几代中国读者都热爱她。在一座“高知楼”里,我找到了冰心先生住的单元。......
2024-02-01
散文概说一、什么是散文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一种包含着更为丰富内容的文学体裁。后来,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且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被介绍进我国,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使它成为与诗歌、小说和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所谓叙事性散文,顾名思义,它是以叙事为主的,当然,叙事性散文中也常带有抒情因素与议论因素。......
2024-02-01
萧红评传——应《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丛书之约而作“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俄〕H.A.维亚席姆斯基一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松花江发大水的一片混乱中,萧军将萧红接出东兴顺旅馆,送往市立第一医院,萧红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萧红产后病重,经济困难,萧军遂将女孩送给他人。......
2024-02-01
再去美国2001年4月,我随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老教授学术交流团去美国。这回是第二次去美国,新奇感不如三年前那么强烈,可是因为走的地方较多——北边到了美国、加拿大边境,南边到了墨西哥边境小城,东边到了纽约,西边到了洛杉矶,虽是走马观花,却也很长见识。一位研究影视的华裔学者曾经指出,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已经跃居他们出口收入的第一位。......
2024-02-01
不过,她的《繁星》与《春水》两部组诗,都是她青年时代的作品。《繁星》和《春水》相继在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时,她只有22岁,是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还是个年轻姑娘。难怪她在《繁星》、《春水》里反复吟咏着大海。......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