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二、审美经验与阻力
经验在古希腊最初的含义就是一种尝试、冒险的行为。杜威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就是由此而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杜威思想当中反映出来的美国精神,即那种乐观、同时又乐于冒险的思想传统。在杜威看来,生活当中的阻力因素不但是必然存在的,想躲也躲不开;同时,这种阻力因素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经验的增长也是必需的。正是在这两层意思上,杜威特别强调了审美经验中阻力因素的作用。
在自己的经验哲学中,杜威继承了詹姆士对存在的看法,认为世界是由连续性与分离性共同构成的,即“异质杂合性”。但后来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他明确了这种看法,明确把生活经验的特征概括为动荡与稳定因素的结合。他对此这样描述道:
偶然的和稳定的东西,不完善的和重复发生的东西的这种结合,乃是我们困难景况和问题的条件,也同样真正的是一切被经验到的满意状态的条件,它固然是无知、错误和失望的根源,但同样也是满足所带来的愉快的根源。因为假使中途没有障碍,假使没有偏差和阻力,满足将立即可得,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满足什么要求,而仅仅有那么一个情况而已。它就会和欲望或满意没有联系……一个好的对象,一度经验到之后,就获得了理想的性质而引起了对它的需要和努力,某一个理想也许只是一个幻想,但具有理想这一件事,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幻想,它体现着存在的一些特点。[15]
尽管代表人生追求的稳定状况令人向往,但杜威更看重的是生活动荡、偶然的一面。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生活中的这一面,需求、意识、思维、经验都不会产生。说存在由稳定和动荡的因素构成,这话詹姆士也讲过,但是他从没有像杜威那样,强调过动荡因素的积极作用。杜威却说,尽管生活中的阻力和动荡为人不喜,但这些困难或挫折在存在的意义上是必然的,你否认不了,也绕不开;同时这类动荡的东西对人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正是它们才激起了人们的欲求,生活中也因此才有了积极的努力与抗争。
当然,生活中人们追求稳定,追求美无可厚非,但这种追求往往把意愿当作现实,从而忽略阻力因素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杜威看来,人们通常倾向于避重就轻,偏爱那种稳定、有规律性的东西,因为这类东西能给人一种熟悉感、安全感,而那些陌生、危险、动荡的东西则是人们恐惧的来源。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哲学却把这种心理上的意愿实体化了,把某种稳定的东西当成了实在,动荡的生活因素成了现象、虚假的东西,人的生活就被简化成了一种认识,一种对这类本原或实体的追求。实际上,这类实体不过是人们知识的对象,人们认识到了这类有规律性、比较稳定的东西,这固然很好,但以此为生活经验的终点,为知识而知识,就步入了歧途。
杜威把经验中到的意愿实体化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那些稳定的因素从经验当中抽象出来,作为实体或本原。这种做法首先是从古希腊开始的。杜威说,古希腊时期的一切生活经验都体现为审美经验,但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特别是到了柏拉图那里,他们都注意到了这些经验中平衡和谐的形式因素,注意到了这些因素在满足人们愿望、享受方面的突出作用。强调生活经验中这种和谐因素本来无可厚非,但柏拉图等人错就错在把这种道德的偏爱实体化了;先把这类因素抽象出来,之后再说成是决定世界万事万物的唯一实在,而生活中动荡的部分反倒被说成是虚假的衍生物,这就在根本上歪曲了经验事实。后来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一线两千余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就是以这种抽象化为源头的。另一种道德意愿实体化的倾向则与此相反,那就是把生活艺术中动荡不居的一面实体化,反对理性规则、平衡因素的存在性。这即是赫拉克利特、经院哲学的唯名论,休谟、叔本华以及柏格森一线的传统。(www.chuimin.cn)
杜威认为,以上两种做法是传统形而上学步入歧途的根源所在。但他并不反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猜想,这都是应该也必须要做的,只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能忘掉生活经验这个真正的生成性本原,要利用认识得来的东西,以此为工具,控制那些危难、动荡的因素,以求得最后的结果,从而获得幸福和美的享受,即经验的“完满终结”(consummation)
因此,认识到的规律无论怎样,都要回到生活经验当中,起到自己应该做的工具性调控作用。在这种意义上,这些所谓的规律就成了人们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在《经验与自然》中,杜威清楚地交代了这层关系:
存在的动荡性的确是烦恼的根源,但同时它也是理想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它和有规则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它就变成一个充足的条件了……处于一个烦恼的世界中,我们渴望有完善的东西。我们忘了:使得完善这个概念具有意义的乃是这些产生渴望的事情,而离开了这些事情,一个“完善”的世界就会意味着一个不变化的、纯存在的事物……必然并不是为了必然而必然,它是为某些别的东西所必需的;它是为偶然所制约的,虽然它本身是充分决定偶然的一个条件。[16]
这些话告诉我们,经验的完满终结不是靠审美观照就能得到的,更不是靠一些机巧就能逃避得开的,也并非靠所谓的直觉、妙悟之类的天分就会直接占有它。实际上,这种完满的结果、感性的享受源自对动荡、偶然因素所提供阻力的组织与克服,也就是运用规律性的理性知识规约阻力、发掘潜能的劳动过程。对此他接着讲道:
直接欣赏到的享受显示出在圆满终结状态中的事物,而劳动则呈现出处在互相联系中的具有效能、生产力,起着推进、发生和破坏作用的事物,从享受方面来讲,一个事物就是它直接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从劳动方面来讲,一个事物就是它将对其他的东西所发生的作用。[17]
这段话谈的是劳动与享受、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劳动或过程意味着联系,也就是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因素来做某事;享受或结果则意味着某件事儿做完了,其结果直接给我们的样子,也就是直接性的审美享受。针对享受的直接性而言,劳动的联系是工具性的,杜威说这是经验的另一重要方面,也是经验连续性的关键所在。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第十三章杜威的生活美学“在兴盛中歌颂失望而在黑暗忧郁之中歌领希望的诗人却已成为真正的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者了”。[1]——杜威在20世纪审美经验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实际上,杜威的经验哲学不但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而且是最早戳穿传统形而上学幻影的人之一。杜威的这种观念不但奠定了审美经验的本体化地位,也为后来诸多的生活美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石。杜威的经验美学是一种生活美学。......
2024-02-01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他的审美“观照”说是净化说的必然前提,恐怕也是他最为推重的一种审美经验方式。把审美经验看作是那些只须“观照”的态度,是一些特殊人的权利,始作俑者恐怕正是毕达哥拉斯。观照是静默的,准确来说是不动声色,只发生在精神层次的一种交流。......
2024-02-01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指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结束这段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演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审美经验价值观的升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考虑到审美经验观在各个时期的主流走向,当然不能涵盖所有对审美经验的具体看法。......
2024-02-01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