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一、实证经验与审美游戏
实证主义哲学流派是传统经验论的延伸。从总体上来看,实证主义是英国传统经验论特别是休谟思想和贝克莱、康德哲学综合的产物,但在一些思想环节上也不乏自己的创见。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年)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在《实证哲学》一书中,他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哲学的性质: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不变的自然法则。精确地了解这些法则,并尽可能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已经看到过,探索所谓的起始因或目的因,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的。[2]
正是考虑到形而上学的虚妄,孔德才把这类因素剔除出去,从而将哲学的任务限定在经验范围之内,由此获得的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的知识也就是为其所肯定的“实证”(positive)知识。相比于孔德,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对感性经验赋予了更多的信任,认为外部世界的物质并非不可知,而不过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所谓:“离开具有感觉的存在者的感觉的一切物质,只具有一种假设的、非实体的存在,它只是由于我们的感觉而产生的假定。”[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虽然承认经验现象界外的物质“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4]但有时候却也把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因素称为“力”,并认为这种力是某种精神性的东西,即“意识的恒久性”。
新实证主义者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年)不满意以上诸实证主义者的看法,认为无论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还是“力”,都不过是经验世界之外的某种实体,也就是还有形而上学的残余。在他看来,所谓外部世界的物质不过是“感觉”或者是“要素”,即“各个要素(感觉)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5]把外部世界归拢在经验范围之内,这的确是马赫同前辈的不同之处,但对外部世界本身的分析在实质上却是一致的,即把物理的东西归结到心理之内,沿袭了贝克莱的一贯做法。同时,马赫也并未真正消除实证主义中的形而上学倾向,他不过是将实体从经验之外拿到经验之内罢了。
比较起来,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年)的经验观却极少形而上学意味。他没有在经验之外或之内设立什么实体,而是把外部世界与认识主体的自我确定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所谓的原则同格关系:没有自我也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就没有自我;而两者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就具体化为经验。由此,他就把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追问化解在这种关系当中。更引人深思的是阿芬那留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致命错误在于把知觉和知觉对象分割开来,然后把后者看作为独立于自我之外东西的做法,这的确击中了二元论与本质主义的要害,为后来的经验论者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www.chuimin.cn)
基于以上看法,实证论者基本上沿袭了培根、休谟以及康德一线的传统,将审美经验从实际生活经验当中独立出来,看作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同时,他们努力从科学的意义上为这种观念寻找依据,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斯宾塞和丹纳。斯宾塞更多承继了康德的某些观点,把审美经验看作是精力过剩之下的游戏,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等。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他吸收了生物进化论的某些思想,用动物的游戏来阐释人类的审美经验活动,说审美经验无非是闲暇之余表达增加实践能力的渴望:
在比较高度发展的动物的身上常常有能量过剩;时而这种能力,时而那种能力,常常有一种没有消耗掉的剩余精力,它使它们有可能在能量消耗之后在休息的时间里增强这种能力……准备随时投入相应的活动并且当环境迫使它从事这种活动而不是从事真正的活动时乐意醉心于真正活动的表象。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游戏,由此也就产生了使长期停滞不动的能力从事无益的练习的这种渴望。[6]
斯宾塞的这种看法很有代表性。从其本身来看,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创见,基本是从康德和席勒那里来的,特别是后者,也在此之前就讲过审美经验是种游戏。不过,斯宾塞这里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说明,倒是增加了这种观念的说服力,但同时也限制了审美经验之所以发生更为广阔的社会触因,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实证论审美经验观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A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年)。丹纳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启蒙哲学及进化论等思想要素,创立了颇富实证色彩的美学理论。他对理性主义的美学传统很不满意,声明“我们的美学是现代的,和旧美学不同的地方是从历史出发而不从主义出发,不摆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只是证明一些规律。……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桔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7]按照这个原则,丹纳认为人的审美经验要受到环境、种族、时代三要素的影响,从而显现出自己的基本特征。他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伏尔泰和狄德罗等法国启蒙者哲学家美学思想的实证化,并有着较为浓厚的机械进化论气息。在对审美经验本身的看法上,丹纳基本操持一种模仿论,他说:
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纠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8]
丹纳的这种模仿说并非是古希腊传统模仿论所坚持的对某种本原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经验世界“重要特征”的模仿;这里面并没有抛弃模仿对象的现实感性因素,因此也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东西留下来,这是丹纳的独特之处,也是实证论审美经验观的独特之处。不过,不论怎么独特,这毕竟还是一种摹仿说;而模仿说最根本的局限就在于缺少创造性,并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丹纳可以说是把审美经验看成了某种手工作业的零打碎敲,代表了实证论审美经验观念机械性的一面。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他的审美“观照”说是净化说的必然前提,恐怕也是他最为推重的一种审美经验方式。把审美经验看作是那些只须“观照”的态度,是一些特殊人的权利,始作俑者恐怕正是毕达哥拉斯。观照是静默的,准确来说是不动声色,只发生在精神层次的一种交流。......
2024-02-01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指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结束这段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演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审美经验价值观的升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考虑到审美经验观在各个时期的主流走向,当然不能涵盖所有对审美经验的具体看法。......
2024-02-01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唯有当经验和学习推翻或证实了古老的预言时,单纯才会产生,新的预感才会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虽开始确立自己无比荣耀的地位,却并未把自己视作万物的本原,本原在宇宙,在社会,在一个隐藏在重重罩纱背后的幽暗深处。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审美经验第一次让出了认识的领地,认识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交给了理性,交给了经验归纳和实验证明。......
2024-02-01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