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审美直观与冲突的影响

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审美直观与冲突的影响

【摘要】: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三、审美直观与冲突

尽管浪漫主义的审美经验与黑格尔的理念有极大的冲突,但奇怪的是,黑格尔本人对这种经验却有着比较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审美经验发展到浪漫主义阶段,就开始脱袍让位,由宗教哲学最终去完成彻底抛去感性,回归绝对理念的使命;二是因为,在浪漫主义审美经验中,已经较少象征、古典艺术中感性自然的因素,更多体现出心灵即理念因素的冲突。而后一点比较典型体现出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一面,应该是他重视浪漫主义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原因。这些观念的痕迹,在他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看法上体现最为充分。

自然美在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卢梭华兹华斯还是济慈,都有过无数赞美。但黑格尔根据自己的哲学体系运演,对其评价较低。原因在于,自然在黑格尔的理念运行过程中处于低级的阶段,这阶段的自然美随之粗糙、有所局限,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他所讲,“理念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15]也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在《美学》一书谈到艺术时,一开始就反复强调说: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16]

这基本是把自然美从美学的研究对象当中排除掉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人,这和康德对自然美的推重也对照鲜明。后者在《美的分析》中曾明确讲过,“就我的看法,对自然美有一个直接的兴趣(不仅仅是出于判断而必须具有的鉴赏力),总会是美好心灵的一个标志”。[17]康德主要是在审美直观的意义上说这番话的,想一想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对审美观照的偏爱就会理解,欣赏自然美由于很多时候是在静态中完成,所以康德的直观说不拒绝自然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黑格尔不看重自然美,倒也不是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而只是不满意自然美既不能显现出多少理念,又不能充分体现出理念辩证运动的特点。对此他是这样来谈自然美的:

概念直接沉没在客观存在里,以致见不出主体的观念性的统一,毫无灵魂地完全转化为感性的物质的东西。纯然以机械物理的方式分立的个别的物体就是属于这一种……这样的物体不但没有一种完整的组织,使其中每一个差异面都得到独立的特殊的物质存在,而且这些差异面也没有一种消极的观念性的统一,可以起灌注生气的作用。它的差异只是一种抽象的杂多,而它的统一只是同样属性在各部分同样存在的那种等同性或一致性。[18]

基于这种看法,他倒认为有生命的自然美要高级一些,因为后者是一种“有机的统一”。比如“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19]说得直接些,自然美之所以低级,一是它体现不出理念的有机统一性,二是见不出理念和感性自然的冲突性。这就势必不合乎黑格尔理念的要求。

不过在谈自然美时黑格尔有一种看法明显有休谟和康德的思想痕迹,这是讲自然生命之美时提到的。他说:“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或者说,自然美是“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20]这种看法既承继了休谟的同情说,也部分接受了康德的审美直观思想。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自然美涉及的是主客体的“契合”,和传统的模仿说、观照说以及直观说本质上相同,没能体现出理念辩证否定的增长性原则,所以黑格尔对这种美不大看重。这又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黑格尔毕竟像前人一样,没能看出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审美经验,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过程,而不仅仅是模仿和直观,他的这种局限性也代表了传统审美经验理论的局限性。

黑格尔的局限性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又有其深刻性,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审美经验即艺术经验的看法上面。与其哲学观一致,黑格尔非常重视艺术经验中的辩证否定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它又特别推重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心灵的冲突。他对此是这样讲的:

艺术的要务在于它的伦理的心灵性的表现,以及通过这种表现过程而揭露出来的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动作与反动作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这种动作与反动作的错综中,艺术理想才能显出它的完满的定性和运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两种从和谐中分裂出来的旨趣在互相对立和斗争着,它们的这种互相矛盾就必然要求达到一种解决。[21]

看重审美经验中的对立冲突因素,尽管这是黑格尔哲学体系推演的必然结果,但从审美经验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不但符合实际,也讲出了审美经验之所以充满生机并能不断发展的一面。这一点既是对古希腊以来传统积极方面的继承,同时也注入了黑格尔更为严谨的理论强度。没有冲突,就不会有审美经验的产生,没有冲突的“解决”,审美经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目的性和人生性。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

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当然,这种增长和创造是有其局限性的,那就是说,黑格尔把它视为理念不断化解矛盾、抛却感性因素的过程;所谓增长,也不过是审美经验不断地靠近绝对理念的坚定性,这正如他所讲:

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因此,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性格之所以有这种坚定性与决断性,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而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与自己融贯一致的主体性和整一性。[22]

所以归根到底,黑格尔眼中的审美经验毕竟是理念自身的成长过程,它不能没有感性因素的参与,但参与正是为了将来的抛弃。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对审美经验的看法倒是20世纪观念艺术、立体主义艺术等众多流派的一个源头,也就是让审美经验直接用图像同人讲理。当然同时也要看到,在其思想深处,比如他对人物个性的看法,对理性普遍性的信重,应该更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审美经验的理论来源。因为在法国和俄国众多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比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小说,都表达出认识社会生活真实的强烈渴望,并具有浓重的批判现实色彩;特别是对生活真理个性化的表达手法,至少在理论上得益于黑格尔的思想。

问题是,在黑格尔的总体观念中,审美经验仍是整体生活当中的一块独立领域,且随着历史车轮的运转,最终是要彻底消失的一块领域。尽管黑格尔赋予了它认识真理的权力,但这种权限却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美学学科的创始人鲍姆加登所认为的那样,审美经验的认识毕竟是一种粗糙而低级的认识,一旦理性能够独自完成认识世界的使命,审美经验的角色作用就已微乎其微。更关键的问题是,世界包括生活毕竟不仅是由理性编织的网络,外部世界的动荡,人类内心情感的纷腾,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远非理性所能大包大揽就能说清。如果说浪漫主义艺术已经在黑格尔在世时期已显出这种冲击,那么,在之后不久,来自理论本身以及创作实践的反叛,很快就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注释】

[1]【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薛华、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7页。

[2]【德】A·韦伯:《黑格尔哲学的全体系》,引自朱亮、张继武等编译:《国外学者论黑格尔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www.chuimin.cn)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

[5]【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6页。

[6]【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7页。

[7]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44—663页。

[8]【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0—81,120,86页。

[9]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2页。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页。

[1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7页。

[13]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册,邵宏、杨小彦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 页。

[14]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bert Hultot-Kentor,The Athlone Press Ltd.1997,p.3.

[1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9页。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17]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p.178.

[1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9—150页。

[19]【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6页。

[2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0,170页。

[2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5页。

[2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6—307页。